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下洋村

(廣東省廉江市營仔鎮下轄村)

鎖定
下洋村是廣東省廉江市營仔鎮下轄村,村委會駐地下洋圩,轄裏頭山、上塘仔、中塘仔、下塘仔、下洋圩、沙塘角、田垌仔、仁灶墩、低墩、毛墩、華洋圍、北調、山徑、屋東、屋背共15條自然村,1500户,總人口8500人以上,勞動力6000個以上。
中文名
下洋村
位    置
廣東省廉江市
户    數
1500户
人口數量
8500 人
官方語言
粵語-海話 [2] 

下洋村簡介

耕地面積有4600多畝。農作物主要有水稻、木薯、花生等,水產養殖業也有很大程度的發展,農民收入不斷增加。
2006年,在上級有關主管部門的重視及村委會幹部羣眾的大力支持下,不惜一切投入,千方百計地發動羣眾集資,採取多渠道的方式籌集資金,積極發展教育事業,建成下洋小學新校佔地60多畝,有三幢四層教學大樓和一幢四層教師宿舍樓,順利完成下洋小學搬遷。還實現了校園硬底化,綠化、美化校園,校園校貌煥然一新。
在新的形勢下,下洋村委會新一屆班子決定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指導下,積極開拓進取,與時俱進,以主人翁的精神,努力建設三個文明。相信在村“兩委”幹部的帶領及廣大人民羣眾的辛勤勞動,下洋人民明天會更好。

下洋村面積

面積達25平方千米,相當於7個永興島的面積,比澳門特別行政區略小,佔營仔鎮總面積(約200平方千米)的10%以上。下洋東至裏頭山管轄的沙崗圍,西接凌祿、車板,北與多浪坡相連,南抵龍營圍瀕臨南海。是營仔鎮面積最大的村 [1] 

下洋村歷史

葉姓居民佔90%及以上,以打漁、農業為生,現在發展對蝦、漁業養殖業,下洋葉氏太始祖是沈諸梁的第七十一代嗣孫。原籍福建珠璣巷金桔村。父葉賁,葉老太公有三子。長子一德,字良雲在福建發展。次子二德,字良清,遷居化州柑村開族。三子三德,字良長,是明朝成化(1464—1487)年間的進士。公元1468年授任瓊州府學政堂教授官。良長公有一妻一妾。原配發妻陳氏生六子,妾卜系海南人,生一子,太祖共有七子。公元1482年太祖任滿,計劃返回。太祖在職期間見海南臨高土地肥沃是開墾生息的好地方,決定留下卜氏帶所生一子在臨高開族。隨同原配陳氏夫人攜五子乘船啓航返鄉。途中受颱風襲擊,泊船於海岸。是夜月黑風高,茫茫四野何處去?忽見一熒光之火忽閃忽明,真是山空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於是一家人望火而行。近至一屋,叩門問訊,門徐徐而開一老叟策杖迎客進屋。言談中方知此地叫(竹頭圓)老叟姓楊名昆柱。膝下無兒,與妻霞氏同居。太祖將卸任還鄉海中遇難言明,楊老深表同情,真誠接待。太祖見楊老行人接物一團和氣,有德者之風,遂拜為義父。第二天太祖四周察看後大喜。於是決定舉家在此地定居開發。為了紀念楊公資助之義舉,太祖把這地方命名為下洋(下與霞同音,洋與楊同音)。從此以後太祖率子開發下洋,承先啓後,繼往開來,越來越大。典型的海洋文化,當地居民本以打漁為生。下洋擁有營仔車板最優良的港灣,漁業發達,下洋圩也因此而繁榮,成為二十世紀六七八十年代營仔車板兩鎮最大的圩市。後因建設龍營圍、填海造陸,海岸線向海洋推進,下洋失去了優良的港口,漁業逐漸走向衰落,也標誌着下洋第一個繁榮昌盛的商業時代的結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國企(如銀行)等陸續搬離下洋。進入新世紀以後,在新的形勢下,下洋村委會新一屆班子決定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指導下,積極開拓進取,與時俱進,以主人翁的精神,努力建設三個文明。相信在村“兩委”幹部的帶領及廣大人民羣眾的辛勤勞動,下洋人民明天會更好。

下洋村方言

居民均使用海話 [2]  。下洋雖然不屬於車板的管轄範圍內,卻與車板大部分村莊一樣使用海話。下洋海話與車板海話略有不同,下洋居民與凌祿居民均為下洋海話的使用者。

下洋村下洋小學

現有400多名學生,是方圓十幾裏創辦最早的小學,創於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位於下洋最大的村莊裏頭山村村邊、下洋圩北部。學校歷史悠久,底藴豐厚,人才輩出,是學生騰飛的搖籃,教師成長的沃野。學校擁有一支團結、實幹、高素質的具有開拓精神的教師隊伍,曾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優秀教師,有優秀班主任、優秀體育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

下洋村裏頭山

下洋最大村莊,人數在2000以上,均為葉姓居民。人口、支系眾多。車板鎮名教村委的河潭角村、營仔鎮凌祿村委的方墩村、多浪坡村委的土地山村以及下洋本土的田垌仔村等均為裏頭山村的分支。裏頭山村同時也是下洋麪積最大的村莊,其面積大到在當地有“一山圍三塘(上塘仔、中塘仔、下塘仔)”的説法。下洋水庫位於裏頭山村村西北部,運河通過裏頭山村流向下洋其他村莊。裏頭山是下洋歷史最悠久的村莊之一,其歷史超過500年。

下洋村上塘仔

下洋第二大村莊,均為葉姓居民。人數在1600以上。

下洋村仁灶墩

下洋第三大村莊,僅次於裏頭山和上塘仔。均為葉姓居民。人數在1400以上。仁灶墩建村歷史相對較短,該村本是一片淺海,在自然環境變化和人為干涉下逐漸形成了低平的陸地。

下洋村下洋圩

下洋第四大村莊,葉姓居民佔95%及以上(其他姓氏大多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遷來此地)。下洋村委會所駐地。該圩形成時間較早,其形成時間遠早於附近的車板圩、營仔圩等。裏頭山與下洋圩同位於下洋的中心地帶,是下洋農業貿易最集中的地區。

下洋村沙塘角

下洋最古老的村莊。均為葉姓居民,是下洋葉氏太祖葉良長最初的登陸地。

下洋村中塘仔

下洋最小的村莊,均為葉姓居民。

下洋村下塘仔

均為葉姓居民。

下洋村田垌仔村

裏頭山村分支之一,均為葉姓居民。

下洋村屋東村

均為葉姓居民。

下洋村屋背村

均為葉姓居民。

下洋村毛墩村

地理概念上分為大毛墩和小毛墩。大毛墩以陳姓等姓氏為主,小毛墩均為葉姓居民。

下洋村山徑

以葉、蘇姓居民為主

下洋村北調村

以陳姓等居民為主,下洋典型的非葉姓小村莊。

下洋村低墩

以蘇姓居民為主

下洋村華洋圍

温、魏、方姓等居民混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