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下法

鎖定
①中醫治法。八法之一。是指運用有瀉下、攻逐、潤下作用的藥物,以通導大便、消除積滯、盪滌實熱、攻逐水飲、積聚的治療方法。又稱瀉下、攻下、通裏、通下。②推拿方法。
中文名
下法
類    別
中醫藥術語
出    處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目錄

下法概念

①指運用有瀉下、攻逐、潤下作用的藥物,以通導大便、消除積滯、盪滌實熱、攻逐水飲、積聚的治療方法。②推拿方法。

下法解讀

①中醫治法:下法是根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於內。其實者,散而瀉之”的原則而確立的。凡是胃腸實熱積滯,燥屎內結,以及體內蓄水、冷積、瘀血內蓄等邪實之證,而正氣未虛者,均可使用。
②推拿方法:一、見曹錫珍《外傷中醫按摩療法》。即對頸椎強硬不能低頭或腰部板滯不能俯伏者,施以被動動作或對抗性動作,使頭部或腰部逐漸康復的一類方法。二、用於小兒的一種推拿方法。《釐正按摩要術》卷2:“下法:周於蕃曰:反小兒未能語者,忽大哭不止,多是腹痛。須令人抱小兒置膝上,醫者對面,將兩手於胸腹着力久揉,如揉衣服狀。又將兩手摩神厥,左右旋轉數百次,每轉三十六,愈多愈效。再煎葱薑湯加麝香少許,將兩手蘸湯,於胸腹兩邊分推數十次至百餘次,亦將分陰陽之法。然後從胸中蘸湯由橫紋推向板門,皆下法也。”

下法中醫應用

根據證候有熱結、寒結、燥結、水結等的不同,治療分為寒下、温下、潤下、逐水四類。下法可根據病因不同,酌情配伍祛痰藥以治痰核、瘰癧、實熱老痰所致的癲狂等證。如控涎丹(《三因方》)、礞石滾痰丸(《丹溪心法》)等;適當配伍驅蟲藥以驅蟲,如檳榔承氣湯之類;或參用清熱及活血化瘀藥,瀉瘀熱消癰腫以治腸癰、下焦蓄血等證,如大黃牡丹湯(《金匱要略》)、桃核承氣湯(《傷寒論》)等。惟對於表證未解,裏證未成實者,不宜驟用瀉下劑;若表邪未解,雖裏實已成,亦應先解表後攻裏,或採用表裏雙解之法;至於邪實正虛者,則應攻補兼施。下法易耗傷正氣,應得效即止,慎無過劑。除潤下藥較和緩外,其餘性質大多峻猛,年老體弱慎用,產後、失血者,孕婦一般應慎用,或酌情減量。
1、寒下法:具有瀉熱通便作用,適用於熱實便秘或熱結旁流等證。症見高熱便秘,脘腹脹滿疼痛,或痛而拒按,或有神昏譫語,苔黃厚而幹,脈滑實等。亦治水腫便秘,口渴的陽水證。寒下法還可用於火熱上炎所致的頭痛、目赤咽痛、牙齦腫痛、吐血、衄血等症。不論有無便秘,均可取其苦寒泄降之力以清除實熱導熱下行,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根據“六腑以通為用”,“通則不痛”的原理,以攻下藥為主,適當配伍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藥,對治療多種急腹症可取得較好的效果。
2、温下法:具有祛寒通便作用,適用於腸中寒凝積滯的裏實證。《醫學心悟》説:“有陰結之症,大便反鞕,得温則行,如開水解凍之勢。”症見大便秘結,脘腹冷痛,手足不温,口淡不渴,苔白滑或白膩,脈沉弦等。選用温熱藥如附子、乾薑、細辛等以散其寒,配以瀉下藥如大黃、巴豆等以瀉其積。若兼氣滯腹痛者,可加入理氣止痛藥;休弱氣虛者,酌與補氣扶正藥同用。
3、潤下法:具有潤腸通便作用,適用於熱邪傷津,素體陰虛火旺,年老、休弱、久病、產後等精血虧損,津枯陰虛,腸道津液不足所致的便秘。火旺者,宜滋潤與寒下配合、以潤其燥,污其熱;若由於血虛者,宜與補血合用;兼氣滯者,宜配以行氣。血虛律枯者宜用温潤以補其虛。由於腎陽不足,或病後腎虛,關門不利所致者,宜温補腎陽,潤腸通便。
4、逐水法:具有攻逐水飲的作用,使體內水邪從大便排出。適用於氣機阻滯、水邪內停而致重證水腫或水飲停聚諸證。本法攻逐峻猛,宜用於實證。且應先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量。如服藥後雖瀉不爽,水飲未去者,可漸增藥量,一般以快利為度。如患者體虛邪實,又非攻不可者,可用逐水與健脾補益之劑交替使用。或先攻後補或先補後攻。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孕婦忌用。
[1-2] 
參考資料
  • 1.    袁鍾、圖婭、彭澤幫、艾景錄主編.《中醫辭海》: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9年
  • 2.    《中醫學》編輯委員會.《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