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下沙祭祖

鎖定
下沙祭祖是廣東省深圳市下沙村的傳統習俗。現已傳承八百多年,儀式規範,保存完好,具有開拓創業的文化特徵。把祭祖安排在重陽節,使得下沙村的祭祖與眾不同,這充分體現了重陽節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與後來國家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相吻合。該項目對於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增強社區凝聚力,加強與海外華人、台港澳同胞的緊密聯繫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還具有民俗學研究價值。 [4] 
中文名
下沙祭祖
遺產級別
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批准文號
國發〔2011〕14號
批准日期
2011年5月23日
項目編號
997 X-90
申報單位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

下沙祭祖祭祖簡介

2011年6月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序號:997 項目編號:X-90 申報地區或單位: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
下沙黃氏祭祖習俗若入選國家級,將打破有人認為祭祖是迷信的説法,也將把祭祖這樣的中華傳統美德發揚光大。同時,對於喚醒市民對非遺的保護也有着積極意義。 “下沙黃氏祭祖習俗,一年兩次,海內外的黃氏宗親都會來。” 文化部官方網站上公示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中,深 [1]  圳共有3個項目入選,下沙村黃氏祭祖習俗便是其中一項。

下沙祭祖歷史文化

下沙祭祖是存續在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下沙村的黃氏傳統祭祖禮儀活動。下沙村與香港隔河相望,村民均為黃姓,現在旅居海外的下沙籍黃氏後裔約有3000人。南宋時期,客家人下沙黃氏一世祖黃默堂輾開基立村,其墓在今深圳市蓮花山西北坡,建於南宋淳祐八年(1248)。今存九世祖“黃思鉻公世祠”始建於明代。傳世《黃氏家譜》中載有家訓,第三條為“重祭”,曰:“水有源,木有本,人有心,應立祠堂,置祀產,春秋時節令我族人鹹集祠堂,舉行典禮,弘揚仁孝之德,除卻蠢愚之念。”
下沙祭祖習分春秋兩祭,春祭只拜祠堂,秋祭既拜祠堂也拜祖墓。下沙祖墓建於南宋淳祐年間,祖祠始建於明代。拜祠堂時擂鼓、奏樂、放炮,60歲以上老人身着長衫至中殿三跪九叩,然後長房嫡孫、族長、宗親會長依次至正殿行初獻禮、亞獻禮及三獻禮,宣讀祭文,然後裔孫們分批上前祭拜。旅居海外的下沙籍人士每年亦派代表回來參加祭祖活動。祭祖期間,民間同時舉行舞龍、舞獅、粵劇表演,舉辦大盆菜宴。 [4] 

下沙祭祖祭祖淵源

下沙祭祖
下沙祭祖(2張)
作為一種民間祭祀,下沙重陽祭祖習俗始於南宋時期。南宋淳佑八年,下沙村黃氏開基祖黃默堂去世葬於村北的蓮花山,其後代子孫開始每年重陽節到墓地祭祖。到九世祖黃思銘時期,下沙黃氏家族進入重要的發展階段。黃思銘去世後,後人於明朝末年在村內建“黃思銘公世祠”紀念他,墓祭、祠祭祭祀儀式也有了完整、嚴密的固定程序,並代代延續下去。
每年春秋兩季,下沙村內的黃思銘公世祠和蓮花山的黃默堂墓地,黃氏宗親祭典都會如期舉行。春祭較為簡單,只拜祠堂,時間為每年清明前;秋祭是相對隆重的,既要拜墓,又要拜祠堂,時間為每年重陽節後的農曆九月十五日(拜墓)和九月十六日(拜祠堂)。把祭祖安排在重陽節,使得下沙的祭祖與眾不同,這充分體現了重陽節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與後來國家正式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相吻合。 [2] 

下沙祭祖傳承保護

下沙大盆菜宴 下沙大盆菜宴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深圳市沙頭下沙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獲得“下沙祭祖”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