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下沉式廣場

鎖定
下沉式廣場(Sunken plaza)是城市休閒廣場的一種設計手法,下沉式廣場是孕育於主廣場(休閒廣場)中的子廣場。因此,其母體——主廣場應當是尺度很大,視野十分開闊的大廣場,為了打破巨空間的空曠感和視覺的單一感,設計師巧妙運用垂直高差的手法分隔空間,以取得空間和視覺效果的變化,這或許就是“下沉式”創作思維的原由。主廣場若非大尺度,設計師就不可濫用“下沉式”,否則,很容易導致在方案階段即遭否決。
中文名
下沉式廣場
外文名
Sunken plaza
性    質
城市休閒廣場的一種設計手法
優    勢
提高土地利用率

下沉式廣場發展歷史

解放後,江蘇最早的下沉式廣場出現於1985年連雲港市淮海大學(今淮海工學院)校區規劃設計,但未實施。自八十年代中後期以來,某些設計師比較熱衷於“下沉式”,幾乎成為一種時尚的新潮。但十幾年來,總的情況是規劃設計多、付諸實施少,有幸實施的所謂“下沉式”廣場也是不如意的多,成功者少。
造成上述情況,有諸多因素。依筆者所識,一個成功的真正意義上的下沉式廣場應該兼具尺度、深度、空間的關連度三要素。
下沉的子廣場,既然祈求取得空間、視覺和使用功能的效果轉換,那麼,其下沉量就必然需有一定深度,否則,就達不到預期目的。下沉量不大的所謂“下沉式”廣場,如果置身其間,視線所及,都是雜亂無章的人腿和車輪,絲毫沒有空間尺度、氣氛、環境、視覺和場所轉換的感覺,當然也談不上美感。不能把城市廣場理解為一馬平川的整塊平地,況且,廣場的原地形總是高低不平的。設計師進行廣場設計創作時,不能把稍有高差的處理手法均稱之為“下沉式”,正如沒有人把建築平台、觀景台等美稱為“上沉式”一樣。高差略有變化的處理手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下沉式”廣場。
那麼,下沉量以多深為宜?這與子廣場本身尺度有關。筆者以為,一般應以人在子廣場內儘量少看到藍天、白雲、高大樹木以外的近處地面場景為宜。
下沉式廣場不宜設計成盡端式的孤立子空間,它應當與鄰近地下空間串連融合,成為整個空間序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證明,孤島感的子廣場,不易吸引人流,而串連套合序列空間方能引人入勝。
下沉式廣場,打造城市的二度空間
它是一個圍合式的開敞公共空間,它的整體與局部下沉於周圍環境,它與地面廣場的區別主要表現在空間的圍合感、平面形態、地面設計和安全性等方面,作為高密度中心城市開放空間製作手法之一。
下沉,需要豐富的形式
下沉式廣場因何而存在?一般來説,開發商並不會單純地為了做下沉式廣場而做下沉式廣場,它主要還是為了與其相連的帶式地下商城、地下會所、地下軌道服務,解決地下空間的通風、採光、消防等多方面的問題,提高舒適度,讓原來屬於地下的空間“重見天日”。
“下沉式廣場作為城市開放空間的一種,其形式是多樣化的。”綠城東方建築設計有限公司總建築師何兼指出:“下沉式廣場既可做退台跌落狀的垂直綠化;也可安置一些小品、幾把椅子,提供休息空間;水景的處理也是比較常見的,由於下沉式廣場與地面有一個落差,比較適合做瀑布、噴泉、水池等水景,水簾、水聲以及濺起的水花可以增添景觀的生動和趣味性。”
“另外,下沉式廣場的大小要有一定的尺度,注意道路和廣場連接上的處理。”何兼強調,“廣場周圍界限不能太明顯,要與周圍的馬路、小區很好的融合在一起,避免成為一個獨立的雕塑,或者説是‘硬地凹坑’。要儘量將硬質空間軟化,使廣場融入到環境中去,讓人產生想下去看看的想法,而不僅僅是一個小口子。

下沉式廣場優點

“簡單地説,下沉式廣場就是一個‘坑’,但是可別小看了這個‘坑’,有些時候可是樓盤畫龍點睛的一筆。”參與過包括上海的靜安寺、中大·吳莊、深藍廣場等多個下沉式廣場設計的深藍廣場總經理陳維指出。下沉式廣場有提高土地利用率、解決會所經營場所,讓商業開發更突出等等優點。
土地利用到極限
“開發地下空間的最大優點在於不計算容積率,這樣開發商可以把不能賣的部分做到地下,地上就可以節約出更多容積率來造房子,最大限度挖掘地上可售房源,”綠城東方建築設計有限公司總建築師何兼表示,“下沉式廣場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為地下空間利用解決採光、通風、消防等固有的缺陷。”
隨着市中心土地的日益稀缺,地下空間的開發和利用是未來的趨勢,也是政府極力推行的政策之一。
應對噪音的妙招
“沿高架樓盤最大的煩惱就是噪音問題。但我們用了下沉式廣場這個特殊的建築元素,不僅成功地減少了噪音對樓盤的影響,還解決了小區會所問題,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深藍廣場總經理陳維在介紹他們的設計方案時,掩飾不住對這個好創意的得意。
位於市中心的深藍廣場不論是設計理念還是樓盤檔次都比較高,但是該樓盤存在一個硬傷———樓盤一面靠近中河高架。如何解決高架產生的噪音問題,成了擺在開發商面前的一大難題。在經過反覆推敲後,開發商終於想出了一個妙招:他們把不能賣的會所放到了靠高架這邊的地下,因為地下半封閉的空間有一定的隔音效果;為了解決地下會所採光、通風差的問題,在會所前建造了一個下沉式廣場,將靠廣場部分會所的牆設計成落地玻璃,並利用下沉式廣場與地面的落差做了一個小型瀑布。如此一來,人們在會所中運動時,透過落地玻璃望到的不再是外面的車水馬龍,而是美麗的水幕;聽到的也不再是高架上車子開過的轟鳴聲,而是潺潺的水聲。但如此一來,人們從外面看下來豈不是一覽無餘?於是,開發商又在下沉式廣場和高架之間堆起了一座“小山”,“小山”上綠意盎然,同時滿足了視覺和聽覺上的雙重衝擊力
對會所經營的新嘗試
在杭州,會所往往是招攬購房者的一大法寶,無論樓盤大小,配上一個面積巨大、裝潢體面的會所已成為房產商們的共識。然而,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由於會所僅供小區業主使用,使用率不高,幾乎95%以上的會所虧損,最好的也只能持平,會所往往成了物管公司的包袱。
為了解決會所與經營之間的矛盾,天陽·美林灣將原來設在小區內部的會所,移到了靠馬路的北區塊東南角,結合地上商業街,做了一個由一幢2層商業樓和大面積地下配套部分組成、總建築面積近5000平方米的下沉式休閒健身中心。
休閒中心由內外兩個下沉式廣場組成。為了將更多人的視線吸引到地下,開發商在“丁字形”商業街相交的結點上做了一個下沉式小廣場,圍繞小廣場的以配套商業、餐飲為主;在小區內部則設計了一個與之相通的較大的下沉式廣場,該廣場以“運動、健康”配套為主,規劃中相應的設施有:餐廳、小超市、休閒主題的商業內街、室內温水游泳池、露天休閒咖啡座、多功能籃球館、瑜珈健身館、乒乓球館、壁球館、棋牌房、多功能社區小影院、兒童益智房等,主題鮮明,內容豐富。
這些設施都是圍繞下沉式廣場設計的,特別是半場籃球館,其頂部連接着地面,設有綠化和錯落有致的玻璃採光窗,白天籃球場完全可以利用自然採光來照明,宛如太陽直照地下宮殿。而從地面上看頂部則是一個可供業主散步聊天的休閒庭院。
“這樣的設計,我們考慮了多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費者有償使用小區的會所配套,提高使用率,不僅為物管公司解決了日後會所的經營問題,還可以為地上的商業街吸引更多人氣。”天陽·美林灣高級工程師王清澍介紹,“另一方面,這個半封閉的活動空間,對喜歡安靜的小區居民來講,干擾可以做到最小。打比方説,與地上空間相比,下沉式游泳池私密性較好;下沉式網球場,可避免打球時對周邊住宅的影響,也不用擔心將球打到別人家裏去的尷尬;下沉式籃球場,減少了打球時引起的噪音污染。”
為地下商業造勢
建造下沉式廣場還有一個好處是為商業開發提供了場所。“在市區寸土寸金的地塊上,為小區設置超市等商業配套顯得有點奢侈,為了更好地節約土地,我們借鑑了國外的經驗,合理利用地下空間,在河濱公寓中將大型超市放到了地下,為了更好地處理地下采光、通風,我們建了一個下沉式廣場作為超市的主入口。”談到下沉式廣場的開發和利用,已經積累了一定實際經驗的廣宇集團營銷總監章佳毅介紹,在杭州,廣宇最早嘗試了在住宅中做下沉式廣場,並利用下沉式空間開發商業物業,“事實證明,這樣的設計比較成功,與一般的地下超市相比,由於將地下和地上做了比較好的銜接,減少一般地下空間給人帶來的壓抑感,讓人們更願意往下走,因此,這個大型超市成了附近居民主要的購物場所,人氣非常旺,同時也帶動了地上商鋪的經營。”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經驗後,廣宇決定,在開發的另一個樓盤———西城年華中,再次啓用下沉式廣場這種模式。
做不做,還得“量體裁衣”
然而,並不是每個樓盤都適合做下沉式廣場。綠城東方建築設計有限公司總建築師何兼指出:“雖然下沉式廣場有不少畫龍點睛之妙處,但並不是所有樓盤都適合做下沉式廣場。實際的設計過程中,也有一些開發商要求做下沉式廣場,但是出於成本上的考慮,一些郊區樓盤,我們並不推薦。畢竟建築要滿足居住性和實用性,要考慮物管費是否能達到平衡。要知道,做下沉式廣場的成本,要比做地上建築高得多。”
據深藍廣場總經理陳維介紹,一般下沉式廣場的造價和地下車庫的造價差不多,每平方米造價一般在4000元左右。成本主要包括地基處理、結構費用、景觀費用和市政給排水這幾方面。特別是市政給排水,由於市政管網的排水管在廣場上面,排水就成了一大難題,如果遇到下雨天,就需要用抽水泵把水抽到市政管網的標高,其使用成本增加不説,在平時維護上面也將是物管公司面臨的一大考驗。要是遇到暴風雨天氣又停電,抽水泵不能使用或是水泵壞了,那麼,下沉式廣場將面臨水漫金山的隱患,造成的損失將是非常大的。
很顯然,做下沉式廣場,需要考慮的問題,要比地上建築更多。隨着集約用地、隨着杭州市地下軌道交通的開發利用,人流會大批湧入地下,下沉式廣場也會越來越多。
那麼,如何做好下沉式廣場,也必然會成為每個房產開發商都要面臨的一堂課。

下沉式廣場下沉廣場

商業地產項目中,有時會遇到需要規劃下沉式廣場。從商業的角度,下沉式廣場與一般的廣場有不少共同之處,但是也有明顯的不同。總體而言,下沉式廣場因為其“下沉”,遇到的問題可能相對更多一些。
其實,泛泛而言,個人認為下沉式廣場在整體上着力解決好三個問題即可以,這三個問題,可以稱之為下沉式廣場的“三步曲”。之所以這個“步”,意指人流對下沉式廣場的重要性。
第一步:引人走進來。下沉式廣場,除了因一些地下商業空間的利用,從消防角度的要求而設置外,多與諸如地鐵、過街地道等地下交通設施相連。對於下沉式廣場,第一個問題是如何將多種交通方式相結合,讓人羣順利、方便的從各個方向進入下沉式廣場。直連地下交通設施的人流通道,從地面進入下沉式廣場的步行樓梯、扶梯、坡道等等都要綜合考慮、統一設計。
第二步:讓人留下來。下沉式廣場如果僅僅是人羣經過的一個空間,那這個空間也實在太浪費了。因此,第二個問題是如何將人留下來,使下沉式廣場成為一個生機勃勃的場所。首先可以從商業經營的角度考慮,如咖啡店、冷飲店的設置,讓人羣坐在下沉式廣場的桌椅上,喝杯咖啡或飲料,放鬆休息一下。當然,還有人不願意掏錢買杯咖啡,對於此類被質疑鐵公雞的人,留下來也是有意義的。至少對於喜歡“人看人”的消費者,提供了看的對象。那麼,一些公共的休息設施,如結合坡面設計一些休息平台,也就很有必要了。此外,下沉式廣場還要注意趣味性,畢竟經過的人不都是美女帥哥,只看人,時間長了,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增加趣味性的方式就多了,但是哪種方式可取或不可取,就需要視商業定位具體分析了。
第三步:把人導進去。商業項目的一切,都應該是為商業服務的,下沉式廣場也不例外。除了政府可能硬性的要求之外,規劃它,終究是需要由此帶來收益的。那麼,下沉式廣場應該盡力和商業整體結合起來,把進入下沉式廣場的消費者盡力地導入到商業項目內部去消費,而不是讓大家在下沉式廣場悠哉的消遣或喝杯咖啡後,拍拍屁股就回家睡覺去了。因此,下沉式廣場與商業結合部分的規劃設計是至關重要的,此處除了展示內部的商業之外,鋪地、標識、燈光等等各個方面,都是要吸引人羣走進來。
第一步:引人走進來;第二步:讓人留下來;第三步:把人導進去。三步曲,能做到這三步的下沉式廣場,應該不會差到哪裏去了。

下沉式廣場建築問題

上海高層建築現狀與問題
上海市規劃局曾組織市規劃院等部門對本市近幾年高層建築建設情況作過一次調查。至1997年底,本市中心城(+區+浦東)高層建築總數已達2258幢,總建築面積3524萬平方米。對其情況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高層數量增長迅速,高層建築佔新增建築面積比例逐年上升。 1971年至1980年十年共建高層149幢: 1981年到1990年十年共建高層650幢,總建築面積804萬平方米,佔新增面積比例9.9%; 1991年到1995年共建高層750幢,總建築面積1133萬m2,佔新增面積比例23%: 1996年新建高層430棟,總建築面積725萬m',佔新增面積比例484%: 1997年新增高層484幢,總建築面積926萬m2,佔新增面積比例57.9%。
2.高層建築中住宅佔主要部分,隨着辦公樓市場的日趨飽和,住宅會成為高層建築的主角。在2258幢高層、總建築面積3524萬平方米中,住宅有1590幢(佔67.8%)。建築面積2078萬m'(佔59%),主要集中在徐匯、普陀、浦東、長寧等區。
3.高層建築分佈以黃浦最密集。靜安、盧灣、南市次之,其他各區除相對集中某一地區外基本上呈隨機分佈狀態。以長寧為例,全區38km2,高層有246幢,總建築面積429萬m2,其中除主要分佈在虹橋開發區外(在0 .65km'中有29幢、建築面積117萬平方米),其他則在該區37.35km'範圍內漫布(217幢、建築百積417二萬m')。
4.尚有大量已批待建高層,今後中心城高層建築仍會有驚人增長。到1997年底,市和區的規劃部門共批准高層建築3374幢、建築面積5897萬m2。除去1997年已建成的之外還有116幢。 2643萬m'的高層建築在建或將開工建設。
這幾年高層建設量大面廣,反映了本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也是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房地產市場開拓的結果。面對當前高層如林的態勢,從 城市規劃角度思考,有兩個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一個是高層建築尤其高層住宅建築是不是發展方向?上海市舊區建築密集,人口集中對城市交通和環境的改善帶來很大的壓力。城市總體規劃提出了疏解舊區人口和交通的政策。《上海市城市規劃條例》也對舊區改建作出了”控制高層建築降低建築密尾增加公共綠地改善城市交通,完善基礎設施,增強城市綜合功能”的規定。至於高層住宅,由於其造價高:物典管理費用大;而其建設的初充主要是為了平衡地價、拆遷等成本,而非增加綠地,改善環境:高層住宅尤其是塔式高層住宅的日照條件差:其消防問題也是一個至今沒有完全解決難題。隨着住宅商品化的實施和居住水平提高,市民越來越重視住宅環境和生活質.價廉物美的多層住宅越來越受歡迎。對一些低標準的高層住宅今後將會成為城市改造的沉重包袱。已建成的高層辦公樓空置率較大,市場消化需要時日。隨着經濟的發展,可能還需要建設一些高層辦公樓、賓館,但數量不會大多。因此,今後在相當長的時期,高層建築尤其是高層住宅並非今後的發展方向,舊區改建要控制高層建築。另一個問題是高層佈局。已建的高層建築總體佈局狀況是,集中地區密度過高、綠地過少、日照的矛盾突出:一般區則隨機分佈,沒有秩序,缺乏環境設計,形不成城市景觀,有的甚至在歷史風貌保護地區隨意插建高層,有損歷史風貌。
上海高層建築的規劃控制
上述問題產生的因素是複雜的,解決這些問題也需要綜合考慮。從城市規劃角度要着重解決城市規劃編制和實施的機制問題。
1.城市規劃的編制機制
關於城市規劃的編制機制,主要是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問題。這幾年,由於經濟快速增長、引進外資增多,舊區改造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退二進三”(即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等方面的原因,某些地區的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滯後於舊區改建的情況是存在的。有些改建地區控制性詳規的編制人又過多地遷就了委託部門“容積率裏出效益”的要求,沒有考慮總體規劃的實施要求,存在着盲目提高容積率的情況。而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着隨意調整控制性詳略規劃的容積率規定的情況。這些情況的存在,就難以控制高層建築。相反,高層建築遍地開花。要借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報批和實施的契機,對中心城控制性詳細規劃進行梳理和調整。為切實體現總體規劃要求,應抓緊編制中心城分區規劃,分析、分解總體規劃的有關控制指標和各項控制要素,體現城市設計的思想,提出高層佈局規劃,劃分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單元範圍,將分區規劃深化、細化的總體規劃的控制要求落實力各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要求(如建築總容量、綠地率、建築保護要求等)。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與實施,是總體規劃的具體化又是規劃管理的依據,它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為此,要增強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法律地位,借鑑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要完善編制與審批程序,加強調查研究進行專家論證,引入公眾參與機制;要嚴格規定其調整程序,未按法定程序不得隨意調整;要建立監督機制,加強人大、行政和社會三個方面的對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實施監督機制。為此,批准的控制性詳略規劃要對社會公開。
2.城市規劃的實施機制
高層建築數量多及其分佈的隨機性,表面上看是城市空間規劃方面的問題,但其實質是土地經濟方面的問題。其主要因素是在於土地開發成本土地開發機制及土地開發調控機制。不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儘管有了規範高層佈局的詳細規劃也是難以實施的。例如,開發商出於經濟效益考底如土地開發成本高,則提高容積率以獲取經濟效益。而在土地開發成本中佔很大比例的上地地價又未與城市規劃實施相結合。相反,土地批租的高地價是作為一項地價經濟收入來源,如果居高不下,容積率也就是降不下來,建高層勢在必然。另一方面,在土地開發上,近幾年發揮了各個方面的積極性,但分散開發也是造成高層漫布的原因之一。因此研究城市規劃的實施機制至關重要。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加強工作:一是協調規劃實施與土地管理的關係,使土地地價與城市規劃實施掛鈎:實行土地儲備制度,推進成片開發;加強對土地一級市場的政府調控,有計劃地每年推出土地供應總量。二是修改、完善規劃管理法規調整建築容積率、建築密度、綠地率等有關規定,制定房地產開發環境建設技術導則。三是嚴格高層建築的立項審批,提高審批層次。
通過城市規劃編制與實施機制的完善。促使舊區改建,尤其是高層建築的建設真正納入城市規劃的有序的軌道,把城市環境質量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普通廣場綠地的劣勢
廣場是城市空間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場不但可以滿足城市空間構圖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能為市民提供一個交往、娛樂、休閒和集會等活動的公共場所。在現代社會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廣場能為市民獻上一分寧靜與恬暇;在擁擠的都市水泥森林中,廣場能為市民守住一片綠洲與舒朗。而且,城市廣場及其代表的文化是城市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它作為城市的客廳,可以集中體現城市的風貌、文化內涵和景觀特色,並能增強城市本身的內聚力和對外吸引力,進而可以促進城市的各方面建設,完善城市的服務功能。
正是由於上述優點,使廣場成為當前城市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熱點。在這股廣場建設熱潮的推動下,各地城市紛紛建成了一批廣場,但由於規劃設計、建設施工及管理維護的技術水平方面存在着差異,使得各廣場的質量良莠不齊。一些城市(如大連等)在廣場建設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但還有一些城市的廣場在建成後卻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從而暴露出一些問題。
1 尺度過大
目前國內的一些廣場,特別是地縣一級城市的廣場,有許多在規劃階段就沒有科學地界定廣場的尺度,導致廣場尺度過大。廣場尺度過大會造成一些負面影響:1、勢必會造成人力、物力及資源的浪費,不利於城市其它項目的建設。2、勢必會使廣場產生空曠的感覺,使廣場不具備親和力,在廣場中游覽的人也會覺得很累,沒有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
注:雖然按使用功能來劃分,廣場有交通集散廣場、市政廣場、紀念廣場、文化廣場遊憩廣場等多種類型,但本文着重議論的是遊憩廣場,也就是一般常説的“市民廣場”。
造成廣場尺度過大的因素不外乎有以下三個:1、當地行政官員盲目追求形式,追求所謂“氣派”的長官意志。2、一些單純追求經濟效益的規劃設計人員沒有科學地引導業主,而是一味地迎合業主的意見。3、地縣一級城市中的地價也相對於省會城市及直轄市較低,這方面的因素也在無形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一些縣市的廣場面積達到了10hm2,還有的甚至超過了30hm2。按廣場用地1m2/人的規劃指標結合當地的人口來算,明顯超標。再者,在城市中建廣場也不宜把所有的廣場面積指標都集中在一個大廣場中,而應適當分散,建成一個廣場系列,擴大廣場的服務半徑,提高廣場的利用率。並且使每個廣場依據其功能都有一個合理、宜人的尺度,使廣場更具親和力。
需要指出的是,廣場空間並非單純的尺度問題,它是由活動內容、佈局分區、視覺特性、光照條件、容積感與建築邊界條件等因素共同制約的。同時也與相鄰空間的相互對比有關。如當人們走在一個狹小的僅有3?/FONT>5m的長街中,突然走入一個有20?/FONT>30m的開闊帶,就有步入廣場之感。如果廣場實際面積並不大,卻缺少可供活動的設施和休息的依靠,也會使人產生“廣而無場”和“大而不當”之感;相反,在大的廣場中如有詳細的活動分區和相應的設施,也會使人感到很豐實。
2 空間圍合感不強,建築形式欠協調
廣場的圍合有四面圍合、三面圍合、兩面圍合與單面圍合四種形式,其中以前二者封閉感較好,有較強的領域感。圍合廣場常見的要素有建築、樹木、柱廊和有高差的特定地形等,其中以建築圍合較好。目前國內的一些廣場有不少都是用道路圍合,或只在廣場的一側到兩側佈置建築,容易使遊人在行為及心理上產生不安定的感覺,至使遊人在廣場內停留的時間縮短,降低了廣場的內聚力及吸引力。
在研究廣場空間時,不妨也提一提“陰角” 空間。所謂“陰角”,以容器“升”為例,是指其內側凹進去的空間,所謂“陽角”是指其外側凸出來的空間。在外部空間中,這種“陰角”空間實際是在領域上包圍廣場,將其包含於內側之中。當沿着棋盤狀道路佈置廣場時,全都成了“陽角”空間,形成要把人擠出去似的非人性城市空間。相反,用“陰角”空間可以創造出一種把人擁抱在裏面的温暖、完整的城市空間。在城市的公共空間中多保持轉角的“陰角”空間能為城市增添美麗而吸引人。
有的廣場周邊的圍合建築在立面造型及體量上也缺乏統一,破壞了廣場的整體性,其原因就是在進行建築設計時沒有統一規劃或是新建築沒有與舊建築相統一。廣場周圍建築佈置手法有三種:1、向心式佈局。這種佈局方式會使得廣場的圍合感及整體性都非常好。如合肥明珠廣場。 2、軸線式佈局。這種佈局方式多用於矩形廣場,能獲得一種特殊的肅穆氣氛,尤其適合於政治性、集合性廣場。如成都的天府廣場。 3、特殊式平面佈置。在廣場平面不規則的情況下,新建築可以採用尋求以舊建築在佈局上的共性特徵為媒介,藉助這種“特徵”與舊建築佈局“對話”的手法,使廣場建立起一種內在的秩序,以達到統一協調的效果。如威尼斯聖馬可廣場
3 對地方傳統文化體現不夠
當前的廣場建設越來越多的呈現出向地域性、文化性發展的趨勢。廣場的主題和個性塑造非常重要,它或以豐厚的歷史沉積為依託,使人在閒暇徜佯中瞭解城市的歷史文脈;或以特定的民俗活動充實之,加強人們的參與性。這時候廣場的地域文化內涵最能得到充分的體現。
千人一面、一哄而上是當前廣場建設的最大弊端。一些建設者只是照搬外地建設成功的廣場的表面形式,而沒有結合本地方的實際情況,對地方歷史和文化底藴的挖掘明顯不夠,廣場建設缺乏文化理念設計素材和根據,缺乏理性地去追求一些圖案化的表面及所謂“後現代”化的造型,使得廣場的內容遠看似有、近看卻無,從而失去了地方特色。
在廣場設計階段應因地制宜、強化地方獨有特色,如同天安門是北京的標誌,布達拉宮拉薩的標誌一樣。順應地方文脈,反映地方特色,以形成“來此必遊”的社會效益。
4 大草坪的弊端
4.1 可接觸性不強
國內一些新建的廣場喜歡在其中佈置大片裝飾性草坪、工整的修剪圖案,在重視觀賞性的同時造成了單調和機械,不僅缺乏空間立體層次的變化,也不符合遊人行為的舒適要求。當前,絕大多數的廣場草坪四周都立有“禁止踐踏”的標牌,一片融融的綠意卻將遊人拒於其外,可視卻不可達,不免令人索然。而且會造成廣場很大,視覺空間開敞,但遊人只能在路面和局部硬質鋪裝上活動,遊人容納量小的矛盾。國外的一些地區在處理草坪的使用與維護問題時,把大草坪分成若干塊,在一個時間段內只對遊人開放其中的一塊或幾塊,從而把這對立的二者巧妙的統一了起來。這既養護了草坪的生物機能,又增強了草坪的可接觸性。這些成功的處理手法可供我們借鑑。
在城市空間環境設計中,除了保障公共行為的實現外,也要做好領有空間的設計。能否保障半公共行為和私密行為的實現,這既是社會對人的態度的體現,也是廣場設計品位高低的反映。但是,在漫無遮擋的廣場平面空間中,遊人的私密行為又怎能得到保障?那些依依的有情人又能在哪裏説悄悄話?這不禁使當前的一些廣場失去了應有的人情味。所以在廣場的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廣場的空間層次、遊人行為的多樣性及廣場內容的可接觸性,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廣場的領域化傾向正是反映了人們的生理、心理需求,有人提出“小就是美”確有道理。領域性的創造可運用植物、建築小品及鋪地等多種手法,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閉及開敞空間,創造出富有特色、層次豐富的廣場空間環境。
4.2 對不同季節處理重視程度不夠
不同的季節呈現出明顯不同的景觀特色,在廣場設計時理應考慮到這些因素。可是,大草坪這種單一的景觀處理手法實難與各季節的景觀特色相協調。在炎熱的夏天,由於廣場內缺少高大的遮陰喬木,使得遊人無處躲避烈日的烘烤;在生物蕭條的秋冬季,草坪都已枯黃,這時廣場呈現給人的將是一片荒涼與衰敗的景象。這些不利的影響將會大大降低廣場的吸引力及重遊率。所以廣場設計應結合不同季節的特色做相應的植物配置及景觀處理。在南方城市棗如深圳新建的一些城市廣場,可以疏密有致、高低錯落地種植一些常綠植物及一些不同花季的花卉,使廣場一年四季均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生機盎然的景象。在北方城市由於氣候條件的限制,使得冬季植被比較單一,但可以換一種方式來處理。如哈爾濱的建築藝術廣場,在冬季就舉辦冰雕、雪雕等展覽活動,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5 廣場內的服務設施不夠完善
廣場作為一個兼有多種功能的生活服務性場所應盡力滿足遊人多方面的行為需求,使遊人在廣場內就能得到便捷的服務。在重慶建築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對重慶人民廣場調查分析報告中曾體現了一些受訪羣眾的意願:他們希望廣場應多設置美觀耐用的固定長凳,設置必要數目的電話亭,設置一些擋雨設施等[6]。這反映出廣場中存在着服務設施不夠完善的問題。這樣會制約廣場服務功能的全方面發揮,減弱廣場的舒適性及吸引力。在廣場設計中應充分考慮到遊人的各種行為需求,在不妨礙廣場整體景觀的前提下,儘可能多地設置一些美觀耐用的服務設施,以體現廣場設計的人性化原則。
6 管理及維護水平滯後
有些廣場在設計時及建成後,均達到了較高的標準,但後期管理及維護水平卻沒有與之相匹配,廣場中部分景觀及設施的損壞沒有及時得到修復,以至造成廣場整體景觀的破壞。更有甚者,有的廣場幾乎已經淪為亂放車輛的停車場。
廣場在建成後應立即建立一個完善的物業管理機構,時刻監控着廣場內的各項設施及景點,發現損壞應及時修復,保障廣場的服務功能及整體景觀。對於在廣場中隨意停放車輛的現象,應嚴加限制。所有城市廣場的建設項目應由規劃主管部門獨立歸檔,以便定期跟蹤檢查,對於違規行為應立即予以處罰。在另一方面,擁有大量高素質的、積極參與城市空間環境設計、管理和維護工作的使用者,也是高質量環境的重要保證。有了他們的參與,我們的城市建設將更富生機、更有效率。

下沉式廣場實例列舉

國內實例分析
上海靜安寺廣場
國外實例分析
紐約的洛克菲勒中心廣場
法國巴黎列·阿萊廣場
紐約花旗中心前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