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下梅古民居

鎖定
下梅古民居,是福建省武夷山世界文化遺產地的組成部分,它距國家旅遊度假區僅8公里。下梅古村位於武夷山市區東南十二公里處,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明清風格的古民居集磚雕、石雕、木雕藝術為一體,外觀古樸,鄉土氣息濃郁,形成別具特色的建築羣,900多米的人工運河穿村而過,沿河兩河建有涼亭闌杆美人靠,古街、古井、古碼頭、古建築、古民居、古集市、加上古風淳樸的民情風俗,造就了典型的江南水鄉風貌。
中文名
下梅古民居
外文名
Xiamei Ancient Dwellings
地理位置
武夷山市區東南十二公里處
開放時間
全年 07:30-17:30 [2] 
門票價格
45元 [1] 
著名景點
鄒氏祠堂
達理巷

下梅古民居歷史沿革

清朝初年,下梅村進入發展的鼎盛時期,成為武夷山的重要茶葉集散地。村中央的人工運河——當溪
下梅古民居
八個碼頭裝卸繁忙,“日行筏300艘,轉運不絕”(《崇安縣誌》),茶葉貿易的繁榮帶來地方的富裕。下梅鄒氏四兄弟獲資百萬,成為下梅首富,便大興土木,建豪宅70餘幢,在此前後,方姓、程姓、嶽姓、陳姓等也在下梅建宅,構成獨具物色的建築羣落,形成規模。這些建築以當溪為中軸線,枕溪而建 ,有鉅商的豪宅,有官宦的府第,有陷士的別業,有儒生的學堂書閣,功能以居住為主,輔以教育,集會、休閒、娛樂設施等場所。下梅村至今還保持較為完整的明清風格,古風猶存,提供了康乾盛世經濟發達的明證。

下梅古民居建築特點

下梅民居建築門面多飾磚雕、吊樓,青瓦屋頂起架平緩,牆體採用立磚鬥砌,木柱板壁。利用挑梁減柱,擴大屋宇建築空間,東閣西廂,書屋樓台一應俱全。外部結構以高大的封火牆為主,體現村民封閉、保守的意識。各民居佈局錯落有有致,巷道曲徑通幽,結構精巧的閨樓、書閣、別業、花園、廂房是下梅古民居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下梅民居的獨特風格。為了採光、集雨、通風,各民居都設置了四方天井,天井下一般都擺設長條石花架,供户主養花、賞花。一重天井一重廳,體現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下梅古民居旅遊特色

磚雕、石雕、木雕和牆頭彩繪是下梅古民居的一枝奇葩。民居門樓無一例外地飾以精美的磚雕,體現豪華和富貴。磚雕以浮雕為主,也有鏤空雕。內容多取自歷史人物、神話傳説、民間吉祥風物花卉等。圖案講究精雕細刻,人物造型逼真,環境描繪貼切自然,寓意深刻氣韻靈活,展現了豐富的文化韻味,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在磚雕圖案中,比如雕刻着書香門第家,房中的琴棋書畫,天空翩翩飛來5只蝙蝠,謂之“五福臨門”,蝙蝠頭勢朝下,與倒貼“福”字含意相同。壺裏冒着的熱氣與蝙蝠相匯象徵着“福氣”;瓶裏插着如意,象徵“萬事如意,吉慶平安”,瓶裏插着一劍,叫“品(瓶)升一級”;一個人一腳站在一隻怪獸頭上則是“獨佔鰲頭”,另有花卉祥雲等圖案,象徵“花開富貴”、“紫氣東來”之類,則不一一介紹。
石雕主要用在礎石、門當、石鼓、花架、池欄、井欄、水缸等物,既是實用品,又是裝飾品,不失為賞用兼備的工藝精品。下梅古民居的木雕亦是精彩紛呈,有挑梁、吊頂、桌椅、欄杆、窗欞、柱礎等,尤以窗欞為最,窗户以透花格式為主,是四扇、六扇、八扇為一樘的格扇窗。窗欞有敍欞、平行欞等,最大限度地加以藝術化。木雕圖案多以羣眾喜聞樂見的動植物、人物、祥雲為題材,表現了福建地區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向善、忠孝等傳統美德。
在下梅民居里,至今還保留着十幾塊古牌匾,內容 大體可分為堂齋題匾、壽匾和敬匾,工藝上陰刻、陽刻、邊刻都有。這些牌匾內涵豐富,書法好,既記錄了下梅村厚重的文化歷史,又不失為書法藝術的寶藏。其中,清代軍機大臣王傑所書的“施政堂”更是珍品。
下梅古民居的景點門票為46元/人,遊覽時間半天。

下梅古民居代表建築

下梅現尚存完好的民居有鄒氏祠堂、西水別業、鄒氏大夫第、施政堂、陳氏儒學正堂、鄒宅閨秀樓、方氏參軍第、程氏隱士居等民居近40幢,還有鎮國廟、天一井等古建築。

下梅古民居鄒氏祠堂

位於當溪溪北,臨溪,建於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佔地約200多平方米,為磚木結構。由鄒氏茂章、英章史弟合資修建。祠門以幔亭造型,對稱佈列梯式磚雕圖案,為體現中國家族敦本傳統,特飾有“木本”、“水源”這篆刻書法兩幅,意即家傳宗法血緣有如木之本、水之源,生息相關。祠門前設有拴馬石,抱鼓石,供前來祭祀始祖的後代駐停。祠內供有祠規、家祠史略的碑刻。主廳敞開式,兩側為廂房,樓上為觀戲台。前廊為精巧木柱拱架,造型別致,可懸宮燈、花燈。照壁為四扇合一的木雕畫屏門,主體表現為倫理、宗法、生活情趣。其風火牆為雙波造型,氣勢宏闊。祠內備有宴會設備、祭壇,由於文革期間毀壞嚴重,現已不存。

下梅古民居鄒氏大夫第

位於下梅村北街,為清代建築,因屋主曾獲朝廷誥封“中憲大夫”而得名。宅第大門口地面由青石鋪設,兩旁的拴馬石和旗杆石仍保存完好。大門面壁全部用磚雕裝飾,題材豐富,形象逼真,富有生活氣息,手法以浮雕和透雕相結合,層次分明,構圖得體。兩廂的隔窗均飾以木雕,分別雕刻蝙蝠、花卉、幾何圖形等,把屋宇烘托得富麗堂皇。屋內的雀替也都用木雕裝飾,柱子原先都有燙金字掛抱聯。每個天井都有一高一矮兩個石花架。屋 後有觀花賞月的花園“小樊川”,屬江南園林造型,有“鏡月”台、金魚池、對弈台、石花架等。園內植有羅漢松,嵌式窗鑲以雙面鏤花磚雕,通過借景給人以“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的美學感受。整個建築寬敞明亮,無不顯示主人公的富有與顯赫地位。該宅是下梅村眾多古民居中保存最好的一座。2000年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下梅古民居達理巷

位於下梅北街方宅門,緊靠方宅“參軍第”。該巷約修於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當時下梅首富鄒茂章的後裔建宅於方宅參軍第南面,兩户人家後牆緊貼,都無法開後門,方氏在塞外鎮守邊關,有軍士陣亡,為忠烈門第,其眷屬家貧,鄒家念方家有功,常資助銀兩撫卹。方家感激,遂作出讓牆之舉。鄒家開了後門,依傍方家東邊風火牆造巷10餘丈,耗銀數百兩。此巷後被 美稱為“達理巷”,寓“通情達理”之意。

下梅古民居施政堂

位於鄒氏大夫第右,為二廳三進結構,內有書閣、花圃,還保存廣式古傢俱如羅漢椅、清代風格的木牀等,其精雕細刻的圖案令人歎為觀止,清乾隆間四大學士之一,時為朝廷軍機大臣的王傑親為書題的“施政堂”匾額懸掛堂上,至今保存完好。

下梅古民居閨秀樓

位於下梅北街鄒家,是第宅內的附屬建築,主要供家族中黃花閨秀,妻妾小女休閒娛樂。此樓結構精巧,為雙層樓面:底層木板飾以花紋;上鋪方磚,圖案整潔。吊頂裝飾精美木刻圖案,四壁雕窗,可環眺窗外山水景色。

下梅古民居儒學正堂

位於下梅北街,為二廳三進建築,因屋主陳鏞獲候補儒學正堂,制匾懸於大廳,光耀門第,鄉人稱其府第為“儒學正堂”,宅內設私塾,上廳有賞月樓等附屬建築。宅內保留多張半月型 木桌。陳鏞獲第一名貢元,候選儒學正堂的捷報歷經百年,至今還貼在屋內牆壁上,文曰“貴府陳老爺名鏞,奉旨鄉薦以五經中式第一名貢元,諮吏部候選儒學正堂”,“儒學正堂”的匾額也保存完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