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下圍村

(廣東省東莞市黃江鎮長龍社區下轄村)

鎖定
下圍村,位於黃江鎮東南部,距鎮政府13千米,總面積2.1平方千米。該村坐落於丘陵地帶,平均海拔較低。村邊有雷公山,海拔294米。村西南部有條石河。東與老圍村相連,南與竹山下村為鄰,西與大屏障森林公園村接壤,北與長安圩相連。始建於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因位於老圍村下方而名為“下圍”。曾用名“福興圍”。
中文名
下圍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東莞市黃江鎮長龍社區
地理位置
黃江鎮東南部
清末,屬東莞縣缺口司。民國時期,屬第四區塘頭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第三區長龍鄉;1958年10月,屬塘廈人民公社長龍生產大隊;1962年,屬黃江人民公社長龍生產大隊;1983年,屬黃江區長龍鄉;1986年11月屬東莞市黃江鎮長龍管理區;1999年,屬黃江鎮長龍行政村;2011年,屬黃江鎮長龍社區。
世居村民有葉、曾、黃等姓。葉姓先祖於清朝從福建等地遷至此地,曾姓先祖於清朝從長樂、梅州、興寧遷入,黃姓先祖於清末從興寧遷入。
2015年末,户籍人口464人,其中男性226人,女性238人;80歲以上10人,最年長者88歲(女)。外來暫住人口約25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25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46人,歸僑7人。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東莞黃江話。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水稻、地瓜、花生、木薯,並自養家禽。改革開放後,以種植橙柑橘、荔枝、菠蘿、柿子等果樹為主,其中糯米餈、桂味荔枝品種為特產,當時名揚廣東省各縣。2015年,村有工業企業8家,有職工2500人,經營行業涉及電子、塑膠、五金等,代表性企業有東莞市船井電機廠。2015年,村經營總收入63.8萬元,銷售收入23.5萬元,出租收入15.3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特色農產品有荔枝、柿子、龍眼、菠蘿、橙子,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艾粄、雪蓮粄、蘿蔔粄、粽子、糕仔。
國道G94線,省道S358線,縣道清龍路,鄉道永龍街、長洞街、長新街經過該村。1955年通電話,1970年通電,20世紀80年代中期通自來水,80年代末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1995年通互聯網。村中有幼兒園1所,2015年在園幼兒300多名;小學1所,在校學生500多人。有文化廣場1座,社區綜合服務中心1個,籃球場8個,公園2個,圖書館1座(藏書3000餘冊),電子閲覽室1間。
村內有客家傳統民居130座,少量有人居住。葉氏宗祠為青磚瓦結構,50平方米,用於放雜物。曾氏宗祠為青磚瓦結構,90平方米,後歸私人所有。黃氏宗祠為青磚瓦結構,40平方米,後來歸私人所有,現已空置。門樓,約建於清朝,凡村內嫁娶,必經此門樓進出,同時用於預防外人、小偷進入。碉樓,高4層,佔地面積約120平方米,方形,四面牆灰黑,有小窗。牆體堅硬,入口狹小隱蔽。古井,造於清朝,位於下圍上角門樓旁,方形石砌,保存完好。
村裏有客家舞麒麟、醒獅和武術活動,形成於清朝。麒麟主要圍繞“採青”進行表演,由一男青年舞動麒麟頭,一少年牽動麒麟尾,隨打擊樂節奏,表現麒麟舔腳、採青以及喜怒哀樂的情緒。村有武術隊,常表演單人、雙人武術套路,器械有刀、棍、藤牌等。每年節日期間進行麒麟、醒獅表演,併到每家每户參拜,寓意太平、吉祥。
該村代表性人物:
葉修青(1920—1996),曾任東北軍工部第七、八廠黨委書記,廣州石油化工廠建設指揮部指揮,廣州石油化工廠黨委書記,廣東省對外經濟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兼廣東省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總經理、副董事長,為廣東省政協第五屆委員會委員。
葉強,又名葉秀華(1927—1948),革命烈士,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一支隊三團金龍隊班長,繳獲敵輕機槍2挺,被評為戰鬥英雄。1948年在寶安障角白花洞戰鬥中犧牲。
葉龐(1933—),1949年6月參加中共領導的游擊隊(雙豹隊),任庶務長,1988年任東莞市政協副秘書長。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