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下原蘘荷

鎖定
下原蘘[ráng]荷,江蘇省如皋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蘘荷是江蘇如皋下原鎮特色農產品之一,系多年生草本植物,原本是一種“野菜”,多見於隙地廕庇處,又稱茗荷、野薑等。 [3] 
中文名
下原蘘荷
產地名稱
江蘇省如皋市
登記年份
2020年
品質特點
外在感官特徵 食用部分為花苞,呈仿錘型,顏色紫紅,長 5cm~8cm、直徑1cm~2cm 、單苞重5-6克,熟制後,口感脆嫩,姜味芳香,略帶麻澀,回味微甘

下原蘘荷產品介紹

蘘荷炒毛豆 蘘荷炒毛豆
蘘荷食用部分為花苞,呈紡錘型,顏色紫紅;烹飪後口感脆嫩,姜味芳香略帶麻澀,且回味微甘。 [3] 

下原蘘荷歷史由來

下原古稱“下駕原”,蘘荷種植歷史悠久,明萬曆三十九年《陳氏宗祠碑記》中記載,“相傳春秋時吳王夫差與魯昭公曾相會於此,品嚐過蘘荷”。又傳乾隆下江南時“下駕”當地,品嚐蘘荷系列菜品,讚不絕口,流連忘返不肯離去,“下原蘘荷”由此得名。

下原蘘荷產品特點

下原蘘荷外在感官特徵

下原蘘荷食用部分為花苞,呈仿錘型,顏色紫紅,長 5cm~8cm、直徑1cm~2cm 、單苞重5-6克,熟制後,口感脆嫩,姜味芳香,略帶麻澀,回味微甘。

下原蘘荷內在品質指標

下原蘘荷蛋白質≥0.68g/100g,總糖≥0.75g/100g,膳食纖維≥1.45g/100g,維生素C≥1.0mg/100g。

下原蘘荷產品環境

下原蘘荷氣候情況

下原鎮地處長江三角洲北翼,屬亞熱帶,東亞季風區,受太陽輻射和季風環流的影響,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四季分明。近海區受海洋調節較明顯,温差較小,水汽充足,年均氣温16.1℃、年日照時數1962.7小時。獨特的氣候條件十分適宜蘘荷生長。

下原蘘荷土壤情況

下原蘘荷主產區位於長江北岸,水源充沛,水質良好。土壤以夜潮土為主,富含有機質,適宜蘘荷生長。

下原蘘荷水文情況

該地域季節性明顯,水汽充足,降水充沛,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位於河網稠密、湖蕩眾多的長江三角洲,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補給,為下原蘘荷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灌溉條件。

下原蘘荷生產情況

產地選擇
下原蘘荷為多年生,4-5年更新一次,主要特色種植方式為庭院種植和林果間作,秸稈半腐熟覆蓋栽培,重施有機肥。 選擇土壤肥沃、疏鬆、濕潤、陰涼(家前屋後、樹下及樹旁)、有機質含量較高的地塊種植。產地環境條件符合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NY/T 391)的要求。
品種選擇
下原一號:花胞紫紅色,生長旺盛,分櫱勢強,株高30釐米左右,單芽重5-6克。
生產過程管理
種植田地 種植田地
整地:栽培下原蘘荷的地耕土層宜深,低濕地需高壟,高燥地宜低窪,以保持土壤濕度。栽兩行的畦幅以120cm-130cm,株距40cm-50cm為宜。栽單行的畦幅以100cm,株距30cm-40cm為宜。
分蔸繁殖、合理密植:主要採用分蔸繁殖,分蔸時每蔸必須帶2~3個完整芽苞,春季4月份出苗,5月移栽,採取大小行定植,大行距不超過60釐米,小行距與株距30釐米,畝栽3300蔸左右。應澆足長江水定根水。
田間管理:定植第一年必須適當遮陰。移栽成活後的田塊,來年春季出苗後,結合中耕除草(5-6月份)施腐熟有機肥,促苗生長健壯、一致,促芽苞肥大,提高品質與產量。
產品收穫及產後處理的規定
收穫:7月下旬-9月中旬採摘,紫紅芽苞出土後未開花前將其掰下,適時採收兼顧品質和產量,低温陰涼保存。連續採收4~5年後,應挖出部分種蔸適當分蔸。
生產記錄要求
生產有完整記錄並保留兩年以上。

下原蘘荷產品榮譽

國家農業農村部公告,經過初審、專家評審和公示,如皋下原鎮的蘘荷符合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程序和條件,准予登記,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 [2] 

下原蘘荷地域範圍

下原蘘荷產區位於如皋市境內。地域保護範圍為如皋市所轄下原鎮九華鎮白蒲鎮磨頭鎮共計4個鄉鎮47個村(居)。地理座標為東經120°29'3.2"~120°49'22.19",北緯32°04´48.89"~32°18'50.6",地域保護範圍常年種植面積1333公頃,年產量0.8萬噸。

下原蘘荷包裝標識規定

境域範圍內所有的下原蘘荷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下原蘘荷農產品地理標誌及其圖案,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如皋市下原鎮農業服務中心提出申請,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下原蘘荷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形式)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