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下元節

鎖定
下元節 [1] 中國傳統節日,為農曆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
正月十五中國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中國稱中元節 [2]  ,祭祀先人;十月十五中國稱下元節,祭祀祖先。
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上元九炁賜福天官,中元七炁赦罪地官,下元五炁解厄水官。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曆的正月十五天官賜福、七月十五地官赦罪、十月十五水官解厄,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下元日。 [3] 
中文名
下元節
別    名
下元誕
下元水官節
完冬節
節日時間
農曆十月十五
節日類型
中國傳統節日
流行地區
黃河流域
節日起源
水官解厄之辰
節日活動
修齋設醮、祭祀祖先
節日意義
祈福禳災拔苦謝罪

下元節節日由來

農曆十月十五,是中國古老的“下元節”。此時,正值農村收穫季節,武進一帶幾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糰子,包素菜餡心,蒸熟後在大門外“齋天”。又,舊時俗諺雲:“十月半,牽礱糰子齋三官”。原來道教謂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門外均豎天杆,杆上掛黃旗。晚上,杆頂掛三盞天燈,做糰子齋三官。民國以後,此俗漸廢,惟民間將祭亡、燒庫等儀式提前在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時舉行。
農曆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並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緩死刑執行日期的規定。
此外,在民間,下元節這一日,還有民間工匠祭爐神的習俗,爐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於道教用爐煉丹。

下元節節日別稱

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曆在十月十五,也是一年中最後一個月亮節,在這個月圓的時候,人們要進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動。
古老的“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誕”“下元水官節”。
關於下元節的記載:
《中華風俗志》也有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官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
吳自牧夢粱錄》:“(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
河北《宣化縣新志》:“俗傳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齋者。”

下元節文學記述

琳宮朝謁早追趨,漏盡銅壺殺點初。
半縷碧雲橫界月,一規銀鏡裂成梳。
自拈沉水祈天壽,散作非煙滿王虛。
已被新寒欺病骨,柳陰偏隔日光疏。 [4] 
朝罷琳宮謁寶坊,強扶衰疾具簪裳。
擁裘假寐籃輿穩,夾道吹煙樺炬香。
樓外曉星猶磊落,山頭初日已蒼涼。
鳴騶應有高人笑,五斗驅君早夜忙。
《沁園春》無名氏(宋)
冰壑平生,如伯倫狂,似希樂豪。喜歡書不用、菊茶明眼,登山不倩、藜杖扶腰。
豆粥萍虀,鱠羹鱗脯,湖海人常折簡招。誰雲老,有滿懷風月,藏在詩瓢。
凌晨向鵠沖霄。道昴宿於今又應蕭。記垂弧令節,恰當後日,下元好景,正屬前朝。
冷膽如天,剛腸如劍,須把千杯壽酒澆。那堪更,是梅花時月,爛熳溪橋。
《鄱湖漁歌下元節五八初度》
虛齡甲子,初度值霜天。
滄海帆方滿,瑤池月正圓。
逍遙知鶴性,淡泊佔松年。
可望期頤酒,霞杯醉壽筵。

下元節民俗活動

下元節修齋設醮

下元日也是道教齋法中規定的修齋日期之一。道教認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災、拔苦、謝罪、求仙、延壽、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齋。修齋的方法大致分兩類:一類略有三種;
一、設供齋。即設壇供齋醮神,藉以求福免災。古代結壇方法有九種:上三壇為國家設之,中三壇為臣僚設之,下三壇為士庶設之。後世設壇漸弛。供齋可“積德解愈”;
二、節食齋。古人於祭祀之前,應沐浴更衣,不飲酒,不吃葷,以求外者不染塵垢,內則五臟清虛,潔身清心,以示誠敬,稱為齋戒。齋戒可“和神保壽”;
三、心齋。心齋可“夷心靜然”。
另一類大略有九:一粗食、二蔬食、三節食、四服精、五服牙、六服光、七服氣、八服元氣、九胎食。
除此之外,如持誦、懺法、祭煉等一切法事,也都包括在修齋範圍之內。

下元節享祭祖先

隨着日月的流逝,下元節在民間逐步演化為多備豐盛菜餚,享祭祖先亡靈,祈求福祿禎祥的傳統祭祀節日。享祭祖先是對祖先信仰的反映,人類對祖先的信仰,是人類對自身的崇拜。信仰祖先、祭祀祖先,向祖先的靈魂表示虔敬,一目的是為了祈求祖先庇佑於後代。祖先崇拜的產生與古老的靈魂信仰觀念有關。原始人認為萬物均有靈魂,人的靈魂是獨立於肉體的存在。由於人類在原始信仰中把自己看作雙重構造,即肉體構造和靈魂構造,因此認為肉體可以死亡,靈魂永遠活着,這就是“靈魂不死”的觀念。
正是這種人的靈魂觀導致享祭祖先習俗的盛行,為了祈求先輩的靈魂在冥冥之中保佑其子孫後代,使他們免於災難和不幸,人們為祖先亡靈舉行祭祀活動。一般來講,對祖先的祭祀方法是宗廟,國家有宗廟,民間各有祖先堂、家廟,通過祭祀,祈求福祿禎祥。全國各地在具體的祭祖求福中各自有不同的習俗.山東鄒縣民間,在下元節這天,要專門建醛設宴,祭祀祖先。湖南寧遠縣民間,在下元節前後,還要普遍進行迎神賽會。

下元節祈願神靈

從祭祀內容與對象的演變來看,下元節又溶進了許多農業生產中的祭祀風俗,使其又成為一個祭祀神靈、祈禳災邪、祈求豐收的農祀節日。福建莆田一帶,下元這天傍晚,各家各户都要在田頭祭水神,祈求在乾燥的冬季莊稼地滋潤,農作物平安過冬。祭祀時,擺上齋品,將香一根根插在田埂上,以示虔誠。

下元節莆仙民間

每逢農曆十月十五,莆仙民間許多人家會在房前空地上排案供食品,燒香貢銀,並讓小孩子用燒着的香枝均勻地插成一片小方塊,叫“布田”。這種習俗據説是祭“亡靈”,俗稱“普孤”,就是普渡孤魂。
農曆十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也叫“下元日”。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天官、地官、水官等三官,説是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每逢下元節來臨,水官下降凡間巡查人間善惡,為人們解除災難。傳説這一天,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
“下元節”正值農村收穫季節,莆仙民間一些人家做豆腐、再油炸,也用新谷磨糯米粉做薄餅,包素菜餡心,油炸成“影糕”、“葱餅”、或香潤可口的油炸食品糰子,然後當作供品在大門外“齋天”。同時又焚“金銀包”等祭拜祖先亡靈等活動,就是折紅綠紙為仙衣,折錫箔銀錠,裝入白紙糊的袋中,叩拜後焚化。
舊時俗諺雲:“十月半,牽礱糰子齋三官”。以前道教徒在這一日還在家門外豎天杆,杆上掛黃旗,旗上寫着“天地水府”、“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消災降福”等字樣。在民間下元節這一日,還有工匠祭爐神的習俗,爐神就是太上老君,這大概源於道教用爐煉丹。下元這一天,村民們在家中做餈粑並贈送親友,蒸麻腐包子等,也是以前農村孩子最高興的日子,可以吃到很多祭祀之後稱為“福餘”果品食品。 [5] 

下元節節令食品

飲食風俗是節日習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類在長期的、眾多的節日活動的實踐中,形成了獨立的、特殊的節令食品,諸如春節吃餃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等等,它同其它風俗習慣一樣,作為民族的一種共同情感、共同心態統一着人們的節日行為,對節日的生存、發展起着重要作用。
下元節也有其獨特的節令食品,以北京為例,過下元節時,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紅小豆做的“豆沙餡兒”。是北京小吃“豆沙包子”。這種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豆沙包子”,在幾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節令食品了。

下元節節日復興

下元節相關説明

下元節 下元節
復興下元節需要説明的是,這裏所説復興,並不是説一定要全民大張旗鼓都來過下元節。其實,讓下元節的合理文化內容能夠在時代中得以延續,有關的節日民俗能夠有選擇地繼承下來,讓有心過這個節的國民同胞有一種選擇的餘地,應該説就已經很好了。
下元節有一個很寶貴的東西,基於這樣一個美好的願望:那就是對生命歷程中持久的困境與苦厄的消除、化解。這種生命的體驗,並不能只用“愚昧無知”“宗教盲從”來概括甚至打壓。我們考慮,下元節在當今時代,若能被塑造為中國人的“解厄日”、“祈福日”,那麼它就有望得到復興。

下元節基本思路

那些焚燒“金銀包”等祭拜祖先的活動,理當棄之不用。而採用其它更為妥當的對祖先的紀念方式。下元節來自道教,其實對當今的國人來説,這一天倒是近距離感受道教文化的契機。故此,下元節也可以成為一個道教文化的感受日。
另外,由於水官即大,這種對大禹的紀念活動顯然具有比較積極的意義,可以延續下來成為人們感受傳統文化的一種有益活動。出於方便和現實的考慮,不妨把對祖先的紀念和對下元水官的拜祭合二為一,在其中加入紀念先人、解厄祈福兩種人文意識。並通過節儉、方便的習俗,達到這一目標。
這裏需要澄清一個問題,對下元水官的拜祭,並不意味着一定要信仰道教的什麼偶像,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把下元水官當做一個文化符號意義上的宗教神,藉以表達人們除困解厄的美好願望即可。就象人們放鞭炮並不是為了驅趕“年”這一怪獸一樣的道理。下元節除困解厄的主題,特別適合開展探問病人、慰問困厄者等充滿人性關懷的活動。下元節的食俗,可以比較忠實的繼承,並在其中融入人們相互祝福的美好心願。

下元節民族服飾

下元節
下元節(2張)
下元節是一個嚴肅莊重的民族節日,莊重和內斂是節日的基調。此時所穿的節日漢服,應該適應這種節日氛圍。大紅大綠、過於喜慶、過於活潑的漢服都是不合適的。綜合考慮,我們建議,下元節,男子可以穿色調莊重、低沉的深衣常服,在拜祭時可以着玄端等更莊重嚴肅的衣服。女子可以穿色調較深的深衣、襦裙等。

下元節實踐方案

1、家中紀念祖先和逝去的親人:沐浴後,着合適的服飾,在灑掃乾淨的家中擺好几案,上面放上魚肉、水果為祭品,略備祭酒。在下元之夜,焚香、祭酒,紀念祖先和逝去的親人。如家中有院落,在月出之後於院中進行更好。祭拜時,可根據被紀念者的身份採用適當的禮節。
2、家中祭下元水官,祈禱消解困厄,生活更加舒心順意:在同一副几案上進行就可以了。紀念完祖先之後,再次焚香、祭酒,向下元水官訴説生活的苦厄與煩惱,求祈生命之路更加安詳順意。這個過程中,在墊子上正坐即可,不必行拜禮等禮節。為了營造節日氛圍,可以在正廳下、几案旁等處懸掛提燈(一般的燈籠即可,燈籠色調應莊重平和)。
3、參觀道教文化場所,參與有關的節日活動:可以根據各地的情況,如果本地有道觀等道教文化場所,可着前述服飾前往。在道觀中觀看和參與有關的節日文化活動,瞭解道教文化知識。可舉家前往。
4、參加各地大禹紀念場所的祭祀活動:禹的紀念場所在中國各地分佈廣泛,陵、廟、碑等很多,可根據各地實際,參加這些場所舉行的祭祀禹的各種文化活動。
5、家中做下元節的節日食品食用或贈送親友:可以蒸些麻腐包子一家人共同食用,可以做些餈粑,穿漢服贈送親友,説些舒緩困厄、吉祥如意的祝福話語。
6、探望病人等困厄中的人,為其祝福:可以同時攜帶下元節日食品。
7、進行“水色”等户外活動:可以多人蔘與。皆穿漢服,於月出時乘綵船在河湖之上巡遊。並可以在船上擺放祭品,置備樂器,懸掛燈籠,進行前述的紀念祖先、祭下元水官、祈禱祝福等活動,並可以分食下元節日食品。特別適合邀請病者(可以出行的)、遭遇變故的困厄者等親友,集體為其祈禱、解厄,舒緩病痛、放鬆身心,祈禱幸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