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下交湯帝廟

鎖定
下交湯帝廟,位於山西省陽城縣河北鎮下交村北,平面呈長方形,坐北朝南,二進院落,佔地面積2000餘平方米。 [4]  始建於宋代,金大安二年(1210)重修,此後歷代又有增建和維修。 [2] 
下交湯帝廟中軸線上由南而北建有山門、馬王祠、舞樓﹑拜殿、正殿,兩側有華門.妝樓、文昌閣、魁星閣、樂樓、廂房、配殿、耳殿。山門居廟院正南,面寬三間,單檐懸山頂,外建懸山頂抱廈,兩側有磚雕龜背紋照壁,門額書,桑林遺澤。 [4] 
下交湯帝廟存有明代大司徒、都察院副都御史、吏部左侍郎李瀚,浙江按察使楊繼宗,刑部郎中王澧,以及清康熙年間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兼光祿寺正卿田從典,監察御史田嘉穀等人的大小碑刻20餘通,碑文記載建築歷史沿革詳實、嚴謹細緻,不僅是對廟宇傳承的詳實記載,更是當時社會歷史的真實反映,是研究中國古建築發展、社會變遷不可多得的史料。 [4] 
2006年5月25日,下交湯帝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下交湯帝廟
地理位置
山西省陽城縣河北鎮下交村
保護級別
全國重點保護單位
面    積
2106 m²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6-357-3-60

下交湯帝廟歷史沿革

下交湯帝廟始建於宋代,金大安二年(1210)重修,此後歷代又有增建和維修。 [2]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重修正殿廊廡之記》《重修槃樓之配》記述,對舞樓及東北黃龍祠三間、佛祠三間,西北關王祠三間、神庫二間,正東白龍祠三間、太尉祠三間、神廚二間,正西牛王祠三間、子孫祠三間、土地祠二間等進行了重修。同時還有明代大司徒、都察院副都御史、吏部左侍郎、山西著名藏書家、刻書家石樓居士李瀚詩兩首。
清代的碑刻多達23通,主要記述了創建樂棚、創建殿祠、下交村重修廟、重修舞樓西亭角房、重修東亭、重修關帝祠、重修東西門、重修五福神祠重修大殿、重修拜殿、重修東半神祠、重修滷庭、補修門道、增修文昌閣等的情況;還有文昌閣的門額:步蟾宮。可以説,到了清代末期,下交湯帝廟的建築規模達到了最頂峯。 [4] 
下交湯帝廟 下交湯帝廟

下交湯帝廟建築格局

下交湯帝廟綜述

下交湯帝廟平面呈長方形,坐北朝南,二進院落,佔地面積2000餘平方米。中軸線上由南而北建有山門、馬王祠、舞樓﹑拜殿、正殿,兩側有華門.妝樓、文昌閣、魁星閣、樂樓、廂房、配殿、耳殿。山門居廟院正南,面寬三間,單檐懸山頂,外建懸山頂抱廈,兩側有磚雕龜背紋照壁,門額書,桑林遺澤。 [4] 
下交湯帝廟建築 下交湯帝廟建築

下交湯帝廟正殿

正殿為廣淵殿,供奉成湯大帝,始建於宋代元祐元年(1086年),台基高出地面約0.7米,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設廊檐立四柱,柱周有線刻化生童子、儒生、神話故事及花鳥圖案.刀法洗練精細,為宋代建殿時的原物。殿外台基兩角蹲有兩尊明代嘉靖十三年雕作的石獅,保存完好,似乎是在守衞着這古老的建築。正殿的東側有黃龍殿、佛祖殿各小三間;西側有關帝祠三間。 [2] 

下交湯帝廟戲台

戲台為明代正德十年(1515)修建,通闊三間,,為藝東西兩側各有一間耳房,分別建在東華門和西華門之上人化妝場所。東耳房的東面是座面闊三間的兩層小樓,為文昌閣,一層門額上刻有“步蟾宮”三字,閣上南面出檐廊,可遠望觀景。西面與之對應建有魁星閣。院內東西兩廡原為明代成化年間所建,東廡為白龍、太尉、神廚祠,西廡為牛王、高媒和土地祠,東、西廡還各有三間禪房,皆為平房,明嘉靖六年重修改為樓房。只是西房曾在早年作校舍時被改建為帶有現代風格的式樣。 [2] 

下交湯帝廟拜殿

拜殿始建於金代,原為一大間,四角立四石柱,柱距東西9.1米,南北7.25米,四柱撐起四根粗大的橫樑托起整個建築,極有氣派。東西樑架上三角牆上繪有堯王選舜、周穆王狩獵等壁畫。 [2] 
下交湯帝廟正殿 下交湯帝廟正殿

下交湯帝廟文物遺存

下交湯帝廟山門前四根石柱的柱礎為雙層石鼓登,下為六邊形石雕獅子負鼎狀,雕工精緻,保存完好。拾級而上進入山門後便是前院,院稍為狹窄。與山門相對的是三間廈屋,廈屋後牆與後院的戲台後牆緊密相連,屋架互依,頂冠重疊,風格獨特。廈屋中間一間供奉馬王爺,左右兩邊各為一間,另闢有東、西門,門額分別刻有“松軒”“竹徑”二字。廈屋後牆的兩側,院有進入後院的東華門和西華門;山門左右各有三間小房東西兩邊分別為5間小房和5間樓房,舊時為廟宇的一般人員和演戲藝人居宿之所。 [2] 
下交湯帝廟的文物 下交湯帝廟的文物

下交湯帝廟歷史文化

抗日戰爭時期,下交湯帝廟是中共晉豫特委的重要駐地。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崔振華烈士就是在該廟東廂房內被敵人活活燒死,為了紀念烈士,下交村曾經一度易名為振華村。 [3] 

下交湯帝廟文物價值

下交湯帝廟存有明代大司徒、都察院副都御史、吏部左侍郎李瀚,浙江按察使楊繼宗,刑部郎中王澧,以及清康熙年間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兼光祿寺正卿田從典,監察御史田嘉穀等人的大小碑刻20餘通,碑文記載建築歷史沿革詳實、嚴謹細緻,不僅是對廟宇傳承的詳實記載,更是當時社會歷史的真實反映,是研究中國古建築發展、社會變遷不可多得的史料。 [4] 

下交湯帝廟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5日,下交湯帝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下交湯帝廟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下交湯帝廟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下交湯帝廟旅遊信息

下交湯帝廟地理位置

下交湯帝廟位於山西省陽城縣河北鎮下交村北。 [4] 

下交湯帝廟交通信息

自駕前往下交湯帝廟:從陽城縣出發自駕到河北鎮初級中學附近,下交湯帝廟在中學的東南方向112米左右,下車後步行前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