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

中医关于疾病预防与治疗层次的诊疗理念
“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谚语,意思是上等医生重视预防疾病,中等医生医治将要发生的病,下等医生医治已经发生的病。
类    别
中医谚语
出    处
传统中医典籍
提出者
陆家鹏(临床阐释者)
核心思想
三级预防诊疗体系
应用领域
中医临床诊疗

理论内涵解析

播报
编辑
根据传统中医理论框架,疾病发展可分为三个渐进阶段:
  • 未病阶段:病气在脏腑虚位(三焦经范畴)形成气结,尚未导致实质性脏器损伤。此阶段气血运行出现阻滞但未显现临床症状,主要通过脉诊发现细微异常 [1]
  • 欲病阶段:病气已影响实位脏腑,患者出现功能性症状(如头晕目眩、四肢乏力),但现代医学检查尚无法检出器质性病变 [1]
  • 已病阶段:形成明确器质性病变(如肿瘤、脏器纤维化),症状体征完全显现,需针对性治疗 [1]

临床应用示例

播报
编辑
在具体病症的防治中展现理论价值:
  • 颈椎病防治:未病阶段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治疗尚未形成实质病变的'未病'阶段(病气在脏腑虚位形成气结但未在实位显现) [1]
  • 糖尿病管理:在消渴证前期(未病阶段),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治疗尚未形成实质病变的'未病'阶段 [1]
  • 肿瘤预防:基于'未病'理论,在病气形成气结阶段采用中医特色疗法进行干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