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郎德村

鎖定
上郎德村,又名郎德上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郎德鎮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位於郎德鎮北部,村域面積5.5平方千米 [1-2] 
上郎德村地質疏鬆,地貌以山地和河谷為主主要為深切割的中山、次為低中山和高中山的地貌特徵。河的東南方向是郎德上寨,河的東北方向是包寨,形成兩寨隔河相望的格局,村內有古城牆、古井等文物古蹟和郎德上寨古建築羣、奧運聖火步道等風景名勝 [3] 
2012年12月17日,上郎德村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列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4] 
中文名
上郎德村
別    名
郎德上寨
村落屬性
行政村
所屬政區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郎德鎮
村域面積
5.5平方千米
形成年代
明代
主要產業
農業、旅遊業
主要景點
郎德上寨古建築羣、奧運聖火步道等
保護級別
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批准單位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
批准時間
2012年12月17日

上郎德村村落歷史

雷山境內苗族遊民來至中國東部,在夏商周三代時期就從山東、江蘇一帶向安徽、江西移動,以後再沿南嶺山脈移動到達廣西,又沿都柳江北上。
唐宋時期,苗族遊民到達榕江一帶長期經營,後來人多地窄。
元明時期,苗族遊民分批分期進入雷公山地區,沿巴拉河流域,開山造田,闢土建寨。
早年,上郎德村先民住在寨後山樑上,明朝年間搬到山麓。
上郎德村解放前均屬於報德鄉所轄。
1984年8月3日,社改鄉之後改為朗德村委員會,轄朗德、巖寨、也公、也角四個自然村 [5] 

上郎德村地理環境

上郎德村位置境域

上郎德村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郎德鎮北部,地處雷山縣城西北面,北接凱裏市的三棵樹鎮,東接西江鎮,南與丹江鎮連接,西與望豐鄉接壤。距鎮政府1.5千米,距縣城14千米,距西江千户苗寨24千米,距州政府所在地凱里29千米,距省城貴陽221千米 [2]  [6] 

上郎德村地形地貌

上郎德村地貌以山地和河谷為主,溝谷縱橫,山巒重疊,主要為深切割的中山、次為低中山和高中山的地貌特徵,地形複雜,相對高差懸殊大,地質疏鬆 [2-3] 

上郎德村水文

上郎德村前有一條河流呈S形流過,名為望豐河,屬於珠江水系 [3] 

上郎德村自然資源

上郎德村村落自然環境分析圖 上郎德村村落自然環境分析圖
上郎德村森林覆蓋率達52%,林地面積佔村域總面積1.07%,草地面積佔總面積8%,植被主要是高山灌叢,山地常綠落葉混交林,常綠闊葉林等三個垂直植被形態,孕育了二百餘種生物物種,含國家保護珍稀動物植物餘種,主要的植被為青松和杉樹,動物為水牛、豬、雞、鴨、魚等 [3] 

上郎德村村落特色

上郎德村選址理念

上郎德村四周山岡環繞,背山面水,負陰抱陽 [3] 

上郎德村空間佈局

上郎德村
上郎德村(4張)
上郎德村村落形態為集聚型帶狀,民居依山而築,為木質結構吊腳樓。有五條花街路通向寨中。東、西、北面置有木柱瓦頂護寨門樓,簡稱"寨門",共分為三重門,穿鬥式木結構,下設“鬥安息” [3] 
上郎德村內用鵝卵石鋪成的大道小巷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共有31條3110米;寨子中央還用鵝卵石鋪成面積約300多平方米的蘆笙銅鼓坪,鵝卵石鋪成魚鱗形狀,表現了苗民對魚的崇拜 [3] 

上郎德村經濟社會

上郎德村人口

截至2016年5月,上郎德村有176户居民,共826人 [7] 
據2020年6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上郎德村以苗族為主,有户籍人口942人,常住人口942人 [2] 

上郎德村經濟

上郎德村主要產業為農業、旅遊業,農作物有水稻、玉米、土豆、紅薯、玉米、土豆、紅薯等,農副產品有葡萄、楊梅、梨、桃 [2] 
1985年,農業是上郎德村最主要的生產部門,是經濟和生活的支柱,當時全村共有耕地278畝,主要種植水稻、小麥、包穀等作物,當年,全寨糧食總產量只有16萬餘斤 [8] 
1997年,上郎德村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1500元。
2005年,上郎德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在3000元左右 [8] 
據2020年6月中國傳統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上郎德村村集體年收入2936.5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2740元 [2] 

上郎德村主要景點

上郎德村郎德上寨古建築羣

郎德上寨古建築羣由上郎德村所管轄,建於元末明初時期,涵蓋有民居建築、公共建築等,包括楊大六故居、三耳間吊腳樓民宅、五開間帶耳房民宅等民居院落和保家壇、天橋等公共建築 [9] 
2001年6月25日,郎德上寨古建築羣被國務院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上郎德村御清橋

御清橋
御清橋(3張)
御清橋,苗語稱“臘略九”,意為“大陸橋”,以楊大陸率領苗民抗禦清軍而得名,位於上郎德村前望豐河上,為一座長36米,寬4.34米的風雨橋。原為撐架式木樑橋,歷經多次維修,現今於拱橋面上加建木結構長廊,廊之兩側各安九條“鬥安息”(美人靠)。御清橋連接上郎德村前308國道與對面幹育山,使得村寨風光與自然風光融為一體。走過御清橋可以看到大片觀光稻田,並且可以沿着河流欣賞整個村寨風景 [3] 
2001年6月25日,御清橋隨郎德上寨古建築羣被國務院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上郎德村奧運聖火步道

主要景點
主要景點(8張)
2008年6月13日,北京奧運聖火在郎德鎮傳遞,第一站便是上郎德村,當時為奧運聖火傳遞需要,後為村民日常使用通道,聖火步道沿着楊大陸橋往下走,可直到凱里。
2012年,由於發了一次特大洪水,聖火步道被沖毀 [3] 

上郎德村楊大陸故居

楊大陸故居位於上郎德村老銅鼓坪南側,始建於明代,現存建築為清式,是村寨內歷史最悠久的一棟傳統建築,該建築已經過全面整修,現狀條件良好,改建為楊大陸博物館 [11] 
2001年6月25日,楊大陸故居隨郎德上寨古建築羣被國務院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上郎德村歷史文化

上郎德村歷史人物

楊大陸(?—1874年),清咸豐五年(1855年),在太平天國革命遠動影響下,苗嶺山區爆發了張秀眉、楊大陸等領導的苗族農民起義,堅持鬥爭了18年。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張秀眉在戰爭中被俘。為解救張秀眉,楊大陸衝下烏東山,陷入重圍,不幸被俘,檻送長沙。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楊大陸慘死於“騎銅馬” [5] 

上郎德村傳統民俗

  • 掃寨坪
掃寨坪,苗語稱“阿斗扎草裏”,寨坪位於上郎德村內西北隅中寨門與巖菩薩之間,以卵石鋪饅,呈長方形,長6米,最寬處2.8米,其坪始闢於明代,現存孵石坪面為清代所鋪。每年農曆“冬月首辰”,即第一個龍場天,全寨舉行大掃除,將一切廢棄物統統燒掉,當日上午,推村內舉17位上有父母或下有兒女的“全福人”,帶上祭品,在苗巫率領下,舉行“掃寨”儀式。掃罷火星,趕走“火鬼”,來年“火不燒寨,水不沖田,家家打穀一百二十倉,人人活到一百二十年。” [12] 
  • 爬坡節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2張)
爬坡節,苗語稱為“遊崗”,在每年農曆三月的午日(馬場天)進行。節日期間,着盛裝的男女青年與父母們一起,彙集活動。青年男女到坡上去遊方,尋覓清侶,但現今節日氣氛淡化了 [12] 
  • 吃新節
吃新節在夏秋之交的農曆七月卯日過,苗語稱“努莫”。當田裏稻穀抽穗的時候,苗族村寨家家户户在卯日歡度“吃新節”,吃新節時,每家都煮好糯米飯、一碗魚、一碗肉等,都擺在地上(也有的擺在桌上),並在自己的稻田裏採摘7—9根稻苞來放在糯米飯碗邊上,然後燒香、紙,由長者掐一丁點魚肉和糯米飯拋在地上,並滴幾滴酒,以表示敬祭和祈禱豐收,然後把摘來的稻苞撕開,掛兩根在神盒上,其餘給小孩撕開來吃,全家人就高高興興地共進美餐。第二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幼紛紛穿着新衣來觀看蘆笙會,參加跳蘆笙舞,節期一般是2天 [12] 
  • 苗年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2張)
苗年,苗語稱“努仰”,從農曆十月卯日(兔場天)開始,持續十天,這是苗族民間最隆重的節日。過苗年期間有跳蘆笙、踩銅鼓、唱歌、鬥牛、走親戚遊方、祭祀祖宗等活動。過苗年的頭幾天,家家户户都要把房子打掃乾淨,積極準備年貨,如打糯米耙、釀米酒、打豆腐、殺豬或買豬肉等。富裕的人家,還要做香腸和血豆腐,為家人縫做新衣服等。在苗年三十的晚上,全家都要在家吃年飯,守歲到午夜才打開大門放鞭炮,表示迎接龍進家。在天剛拂曉時,每家都由長輩在家主持祭祖。早餐後,中青年男子便上鄰居家拜年,苗語稱為“對仰”,表示祝賀新年快樂。在新年的頭兩天,家裏有若干禁忌,如不出外挑水,不上山砍柴、割草;不掃地;婦女不做針線活;有的地區,婦女不做飯,由男人代替;男人不外出拾糞,等等。苗鄉的男婚女嫁,一般都選在過苗年的時間。從第四天開始,一些老年男女也紛紛挑着酒、肉、糯米耙等走親訪友,或者在家忙於接待來賓;一些年輕男女或在各自的村子裏吹笙跳舞,或跳銅鼓舞、鬥牛 [12] 

上郎德村文物古蹟

  • 獨木橋
獨木橋始建於明代,位於寨外西北隅望豐河上,因屢遭洪水沖毀,現今存之獨木橋為近年所建,南端橋魄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為清乾隆年間建築。以片石和卵石混合砌成,高7.8米,寬2.1米。現今仍在使用中 [3] 
  • 馬凳橋
文物古蹟
文物古蹟(4張)
馬凳橋始建於清代,位於寨外西北隅望豐河上,以三步馬凳作墩,其上橫架枯木為梁,全長30餘米。馬凳及橫樑常因水患而更新,僅南端橋魄為清代建築 [3] 
  • 古城牆
古城牆修建於清同治十年(1870年),城牆殘高0.8米—1.2米,長500餘米,戰壕深0.5米—1.4米,長500餘米 [3] 
  • 防火池
防火池位於中寨水井下方,周以片毛石及鵝卵石壘砌池壁,上郎德村民圍繞水池修建吊腳樓糧倉 [3] 

上郎德村物產美食

上郎德村物產

  • 水稻
上郎德村種植的水稻有糯米和粘米,水稻喜高温、多濕、短日照,對土壤要求不嚴,每年農曆7—8月份間是上郎德村水稻收穫的時節 [13] 
  • 楊梅
物產
物產(2張)
楊梅主要分佈於上郎德村的後山及河對岸的山上,喜酸性土壤,其抗寒能力比柑桔、枇杷強。上郎德村的楊梅在農曆6月即可採摘,由於朗德上寨的楊梅大都是野生,所以產量不是很高 [13] 

上郎德村美食

  • 刨湯
刨湯是上郎德村的名菜之一,過年殺豬時,將豬內雜肺、小腸、大腸和脆骨及部分肥肉,另加豬血、加清水煮熟,其味鮮美 [13] 
  • 酸菜
酸菜是將青菜、蘿蔔、韭菜等蔬菜洗淨,曬半乾切細拌以糯米粉、甜酒和鹽巴等物,攪勻,貯於土壇內密封三至五天後可食用 [13] 
  • 醃魚
美食
美食(3張)
醃魚的新桶要入河水裏浸泡兩天,絕對不漏水後,內用草木灰水浸2小時,再用清水洗淨,然後用韭菜或蘿蔔擦拭,除去木氣味,晾乾備用。
隨後將用魚捕出,除去雜魚,選出250克以上的青色鯉魚(紅鯉易酸),盛入籮內,放籮入河暫養一天,使魚得以清水沖洗,排淨糞便和鰓內的泥沙等。等兩天後取魚破背,對破成腹部相連的兩半,棄掉鰓和內臟,再用清水洗淨血污,輕輕甩幹水分,把魚攤開平放入盆內一小時,瀝乾水分。瀝乾水分後,把魚放入另一盆內,用細鹽均勻擦滿魚體,然後一層一層的平鋪在盆內,最上面撒上一層蓋面鹽,在盆口罩上紗布。鹽漬16—52小時後,魚體硬化即可裝桶 [13] 
將事先準備好的醃糟先鋪入醃桶2釐米,把鹽漬過的生魚撈起,攤放在桶內糟上,再放醃糟1.5釐米於魚上,這樣魚糟交替鋪放,放鋪一層時要用手壓平壓緊,直至鋪完,桶口留出20釐米,再把原漬魚的鹽水灑上,然後壓上壓板片,再壓上卵石塊(先壓上1/2重量,兩天後全部壓上) [13] 

上郎德村榮譽稱號

時間榮譽稱號授予單位
2007年中國景觀村落中國景觀村落評審委員會 [7]  [14] 
2010年7月22日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 [15] 
2012年12月17日中國傳統村落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 [4] 
2019年12月25日國家森林鄉村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16] 

上郎德村旅遊信息

上郎德村交通

上郎德村交通導覽圖 上郎德村交通導覽圖
從凱里客車站出發,有直達上郎德村的班車,最早7:00,最晚18:00;全程耗時1.5小時,車票8元;坐開往雷山方向的車(直接上車後買票),在郎德鎮下車,車費12元,30分鐘一班,40分鐘車程。
雷山縣公共汽車站乘坐直達郎德鎮的班車,車票5元,半小時一班;郎德鎮周圍的鄉鎮有農村客運前往郎德鎮,隨叫隨走。
從凱裏市租車前往,來回車費約100元 [6] 

上郎德村導覽

  • 上寨旅遊線路
路線一:停車場—十二道攔門酒—表演場—博物館—刺繡點—古戰壕—祭祀台—楊大陸故居—銅鼓場—古井—新村 [6] 
路線二:停車場—風雨橋—田園風光觀景區—奧運步道—古樹—蘆笙場—非遺展示館—風雨橋—乘觀光車回到上寨 [6] 
  • 上寨和下寨統一考慮旅遊線路
上寨新寨門—花帶—古水車—休閒酒吧長廊—奧運火炬紀念碑—上寨前寨門—民俗文化博物館—踩鼓坪—古消防水池—楊大陸練武場—楊大陸故居—射箭場—民族風情街—後寨水井—上寨後寨門—楊大陸練兵場、掃寨坪、鬥牛場—跑馬場—遊客體驗區—上寨風雨橋—御清橋—觀景農田—汀步橋—保爺橋—古水碾—奧運火炬傳遞線路—石板橋—馬凳橋—板凳橋—示範户—古樹—農家庭院—下寨蘆笙場—下寨護寨樹—景觀山頭——下寨寨門廣場—下寨風雨橋—下寨入口寨門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