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莊記

鎖定
《上莊記》是2014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季棟樑。
書    名
上莊記
作    者
季棟樑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4年5月
定    價
36 元
ISBN
9787530213858

上莊記內容簡介

作品以“我”的下鄉扶貧為主線,聚焦農村空巢化、古村落消失等現實困境,描繪出一幅中國當代農民生活的微縮圖景。作者文筆質樸厚重,點染鄉土風情如在目前,描摹農民形象真切動人,傳達出自覺的社會意識與詩性情懷。 [1] 
《上莊記》以樸實的敍述和細密的細節,在描寫了大山裏的上莊一沒資源二又山大溝深,想要脱貧非常困難的現實的同時,也寫了朝氣蓬勃、充滿信心的孩子,鍥而不捨、堅忍不拔的老村長,這是上莊的希望,也是當今農村未來。整部作品中,樸實的老村長是貫穿始終的一個形象,他是鄉村的守護者,是鄉村的靈魂、精神支柱,更是一個無私無畏的家長。《上莊記》風格樸實,敍述冷靜,行文紮實,有記錄,也有對社會體制的反省與思考。
本書獲得“2014中國好書”榮譽。 [2] 

上莊記創作過程

《上莊記》的作者季棟樑在寧夏政府研究部門供職,他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下鄉調研,每月至少下鄉一次,一次就是一週。每年他還要駐村蹲點。對這些年的農村變遷和農民的改變,他是熟悉的。2011年7月,季棟樑創作的以農村教育現狀為主題的中篇小説《上莊記》在《山花》上發表,受到各方好評。作為長篇小説《上莊記》中一小部分的試水成功,更加激發了季棟樑的創作熱情,不久他就投入到此部長篇小説的創作中。
為了寫好這部長篇小説,季棟樑特意再次下鄉長住了一段時間。2013年10月,他完成了初稿,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審閲後,提出了修改意見和建議。此後,季棟樑又進行了補充採訪和生活體驗,在小説結構和語言表述上作了大幅度修改。2013年年末,第二稿修改完成。北京市委宣傳部有關領導一直關注着這部作品的進展情況,及時調看了第二稿,並請相關專家把脈診斷,使第三稿的修改意見更加具體,針對性也更強。經過多番精心打磨,2014年5月,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長篇小説《上莊記》。 [3] 

上莊記作品賞析

《上莊記》成為中國偏遠落後鄉村的全景式寫照,以樸實的敍述和細密的細節,在描寫了大山裏的上莊一沒資源、二又地處山大溝深,想要脱貧非常困難的現實的同時,也寫了一羣朝氣蓬勃、充滿信心的孩子,這是上莊的希望,也是農村的未來。整部作品中,鍥而不捨、堅忍不拔的老村長是貫穿始終的一個形象,他是鄉村的守護者,是鄉村的靈魂、精神支柱,更是一個無私無畏的家長。
縱觀全書,《上莊記》風格樸實,敍述冷靜,行文紮實,有記錄,也有對社會體制的反省與思考。業內有評論,它似乎銜接上了中斷多年的“問題小説”之線,趙樹理式的隱憂與焦慮在小説中此起彼伏。但與趙樹理“問題小説”的大團圓結局現實主義力度有所減弱相比,作者現實主義的某種力度要強一些。
小説中,“我”表面上是解決了問題,但這種解決方式本身已讓人感到辛酸和無奈。另一方面,這種解決方式又治標不治本,於是,問題看似得到了解決,但背後卻隱含着更嚴峻的問題——面對窮山惡水,面對由老弱病殘苦苦支撐的村莊,如何才能讓他們徹底走出貧困呢?村民希望所寄託者,是一個人脈廣、關係多的扶貧幹部,且這位幹部恰恰又能被貧窮震撼出同情之心。倘若扶貧幹部沒什麼能耐,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呢?
除了這種現實主義的冷峻之外,小説中還有一種理想主義的温情。小説中有個細節:“我”當記者時曾寫過一篇文章,名為《一根煙》,那是在寫另一個上莊的貧困。“我”進村之後,向村民一根根地發煙。在這些人中,有個名叫朱光耀的村民,他雖然接了煙,但卻並不抽,而是架到自己的耳朵上。起初,“我”以為這是一位愛佔便宜、怕吃虧的男人。後來才得知,原來老朱是位孝子,他拿這根煙是為了回去孝敬老孃。不管弄到什麼東西,讓老孃先嚐已成為朱光耀的下意識行為。於是,“我”被震驚了。“我”的老闆功全泰讀了這篇文章,內心受到了感動,於是主動聯繫了這位扶貧幹部。也正是這樣,才有了後面的故事:“我”給他“下套”,功老闆也就坡下驢,主動“上套”。
這處細節是一道理想主義的微光,它一方面依然讓文學具有了撼動人心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寫了老闆的形象。《上莊記》為我們呈現了一個讀了文學作品還能熱淚盈眶的老闆,一個為了尋到作者打了58個電話的老闆。小説中的功老闆有慈悲之心,崇尚慈善之道,他不但讓“我”渡過了難關,而且還為小説注入了一股暖意。
在小説中,能夠體現現實主義冷峻和理想主義温情的還有老村長這一人物形象。在“我”的眼中,老村長是“狡黠精明”的,他懂得與扶貧幹部搞好關係,於是便有了小説開頭老村長拎着蛇皮口袋給“我”送羊腿的那一幕。然而,隨着小説故事的逐漸展開,我們才看到這種“精明”背後,深藏不露的是他對上莊這塊土地的大愛之情。因為老村長不可能接近上層,他便只能用自己樸實的言行親自打開底層社會這幅世態人心的畫卷,默默地傳遞愛的能量,並用這種能量潛移默化地感動扶貧幹部,讓後者不得不去為上莊奔走呼號。
有評論者認為,這位老村長既是鄉村世界這架機器能夠正常運轉的潤滑劑,又是讓扶貧工作能夠落實到位的發動機。他的苦苦支撐讓人感到了某種悲壯,他的不屈不撓又讓人感受到一種温暖。可以説,正是這樣的人支撐着底層的民間社會,讓人們看到了希望。
與此同時,季棟樑在小説《上莊記》中,憑藉着對老村長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既讓他有了趙樹理筆下“中間人物”的文學光彩,同時又為他注入了當今時代豐厚的道德倫理內涵。這樣,老村長也就成了一位典型人物,豐富了當代文學的人物畫廊。 [4] 

上莊記作品評價

媒體評論,該小説對農村“空巢”現象帶來的問題,和貧瘠現狀的揭示,讓人觸目驚心。第一人稱“我”的視角,提供了觀照農村現實的一個恰當的角度,既不過分渲染,又不無動於衷,體現了飽滿的現實主義情懷。濃郁的田園意味,舒緩的詩意表達。既不將田園當成桃花源,也不將鄉村苦難作為表達憤怒的載體,體現出一種敦厚温潤的風格。 [4] 

上莊記作者簡介

季棟樑,1963年生於甘肅張家川。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發表作品500餘萬字。出版有長篇小説《奔命》、《蒼聲》、《胭脂巷》等,作品集《和木頭説話》、《人口手》等。作品多次被《新華文摘》、《小説選刊》等選刊轉載,併入選中國小説學會排行榜及多種選本,曾獲《小説選刊》獎、《北京文學》獎等多種文學獎項。多部作品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並被翻譯成英、法、俄、日等多種語言。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