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皮組織

鎖定
上皮組織(epithelial tissue),簡稱上皮(epithelium),由密集排列的上皮細胞和少量的細胞間質組成。 [1] 
上皮細胞呈現明顯的極性(polarity),它們朝向身體表面或有腔器官腔面,稱遊離面;與其相對的朝向深部結締組織的一面,稱基底面。遊離面和基底面在結構和功能上具有明顯的差別。位於機體不同部位和不同器官的上皮,細胞遊離面常具有不同的結構,以適應各自的功能。 [1]  上皮內有豐富的神經末梢,但一般無血管,所需營養依靠結締組織內的血管提供,營養物質透過基膜滲透到上皮細胞間隙中。 [2] 
按其功能,上皮組織主要分為被覆上皮腺上皮兩大類。被覆上皮覆蓋於體表或襯貼在有腔器官的腔面,具有保護、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腺上皮以分泌功能為主,是構成腺的主要成分。 [1]  此外,體內還有少量特化的上皮,如能感受特定理化刺激的感覺上皮(sensory epithelium),具有收縮功能的肌上皮(myoepithelium)等。 [3] 
中文名
上皮組織
外文名
Epithelial Tissue
學    科
解剖生理學
簡    稱
上皮
分    類
被覆上皮、腺上皮、特殊上皮
功    能
保護、吸收、分泌、排泄和感覺、生殖 [2] 
相關營養素
維生素A能維持上皮組織正常生長與分化 [4] 

上皮組織上皮特點

上皮組織具有以下特點:
  • 細胞數量多,細胞外基質少。 [5] 
  • 上皮細胞具有極性,一端朝向體表或管狀結構內表面,稱遊離面;另一端與遊離面相對,稱基底面,此面借基膜與深部結締組織相連接;上皮細胞之間的連接面為側面。 [5] 
  • 上皮組織內大多無血管,所需營養靠結締組織內的血管提供,通過基膜滲透到上皮細胞間隙中。 [5] 

上皮組織上皮分類

上皮組織 上皮組織
根據結構和功能將上皮分為被覆上皮、腺上皮兩大類。被覆上皮覆蓋於體表或襯於體內各種管、腔及囊的內表面;腺上皮是構成腺的主要成分。 [5] 

上皮組織被覆上皮

被覆上皮(covering epithelium)分佈廣泛,除關節腔的軟骨面外,身體體表和有腔器官的內表面,都襯貼着被覆上皮。被覆上皮具有典型的上皮組織結構,上皮細胞緊密排礬成層,細胞之間有少量黏合質(cement)起黏合作用,黏合質呈PAS陽性反應,説明含有糖蛋白黏多糖)類。用硝酸銀處理所顯示的細胞界限就是黏合質。電鏡下可見上皮細胞間有一些特殊連接結構,以加強細胞間的連接。 [6] 
被覆上皮可根據上皮細胞的排列層次和細胞形態進行分類。 [6]  根據其構成細胞的層數和在垂直切面上的形狀可分為兩大類:單層上皮和復層上皮。單層上皮又可分為單層扁平上皮、單層立方上皮單層柱狀上皮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復層上皮可分為復層扁平上皮復層柱狀上皮 [3]  、復層柱狀上皮 [3]  和變移上皮。 [2] 
細胞層數
上皮類型
主要分佈
單層上皮
單層扁平上皮
內皮:心、血管、淋巴管 [5] 
間皮:胸膜、腹膜和心包膜 [5] 
其他:肺泡、腎小囊壁層等 [5] 
單層立方上皮
腎小管上皮等 [5] 
單層柱狀上皮
胃、腸、子宮等 [5] 
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
氣管、支氣管等 [5] 
復層上皮
復層扁平上皮
未角化的:口腔、食管和陰道等 [5] 
角化的:皮膚的表皮 [5] 
復層柱狀上皮
眼瞼結膜、男性尿道 [3] 
變移上皮
腎盞腎盂輸尿管和膀胱 [5] 
單層上皮
單層扁平上皮(simple squamous epithelium),又稱單層鱗狀上皮,由一層扁平細胞組成。從上皮表面觀察,細胞呈不規則形或多邊形,核橢圓形,位於細胞中央;細胞邊緣呈鋸齒狀或波浪狀,互相嵌合。從垂直切面觀察,細胞扁薄,胞質很少,只有含核的部分略厚。襯貼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單層扁平上皮稱內皮;分佈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單層扁平上皮稱間皮 [18]  。其功能主要是保持器官表面光滑,減少器官間摩擦,有利於血液、淋巴流動以及物質通透。 [2] 
單層立方上皮(simple cuboidal epithelium)由一層近似立方形的細胞組成。從上皮表面觀察,細胞呈六角形或多角形;在垂直切面上,細胞呈立方形,核圓、居中。該上皮分佈於甲狀腺濾泡、腎小管和某些腺的導管等處,有分泌和吸收功能。 [2] 
單層柱狀上皮(simple colunmar epithelium)由一層稜柱狀細胞組成。從表面觀察,細胞呈六角形或多角形;在垂直切面上,細胞為柱狀,核長圓形,常位於細胞近基底部,其長軸與細胞長軸一致。該上皮分佈在胃腸、膽囊和子宮等器官,有吸收或分泌功能。腸道的單層柱狀上皮中夾有杯狀細胞。杯狀細胞形似高腳酒杯,具有分泌黏液的功能。 [2] 
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pseudostratified ciliated columnar epithelium)主要分佈在呼吸管道,由柱狀細胞、梭形細胞、錐形細胞和杯狀細胞組成,其中柱狀細胞最多,表面有大量纖毛。這些細胞形態不同、高矮不一,核的位置不在同一水平上,但基底部均附着於基膜,因此在垂直切面上觀察貌似復層,而實為單層。 [2] 
復層上皮
被覆上皮 被覆上皮
復層扁平上皮(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由多層細胞組成,因表層細胞是扁平鱗片狀,又稱復層鱗狀上皮。在上皮的垂直切面上,細胞形狀不一。緊靠基膜的一層基底細胞為矮柱狀,為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幹細胞,部分幹細胞向淺層移動。基底層以上是數層多邊形細胞,再上為幾層梭形或扁平細胞。最表層的扁平細胞已退化,逐漸脱落。這種上皮與深部結締組織的連接凹凸不平,可增加兩者的連接面積,既保證上皮組織的營養供應,又使連接更加牢固。位於皮膚表皮的復層扁平上皮,淺層細胞的核消失,胞質充滿角蛋白,細胞於硬,並不斷脱落,稱角化的復層扁平上皮,如皮膚表皮。襯貼在口腔和食管等腔面的復層扁平上皮,淺層細胞有核,含角蛋白少,稱未角化的復層扁平上皮,如口腔、食管、肛管、陰道等腔面和角膜表面。復層扁平上皮具有耐摩擦和阻止異物侵入等作用,受損傷後有很強的再生修復能力。 [2] 
復層立方上皮(stratified cuboidal epithelium)是由兩層或數層細胞組成,表面細胞為立方形。上皮深層的細胞為立方形或多邊形,附於基膜上。中間層細胞為梭形或多邊形。此種上皮少見,可見於肛管和女性尿道近開口處。汗腺導管是較典型的復層立方上皮,由2-3層立方形細胞組成。 [6] 
復層柱狀上皮(stratified columnar epithelium)由數層細胞組成。表層細胞為矮柱狀,胞質內含較多糖原,遊離面常有分散的微絨毛。深層細胞為立方形或多邊形,附於基膜上。中間層細胞多為橫行的梭形細胞。細胞間形成嵌合連接,利於上皮的伸展。此種上皮也較少,見於眼結膜穹窿部、尿道海綿體部、肛門、咽、會厭喉面和一些腺的大導管等。有時也見於軟齶鼻面和喉。有人將釉器的上皮也歸入此類。位於咽、會厭.軟齶和喉的上皮和胎兒食管的上皮,其柱狀細胞的遊離面常見纖毛,稱為復層纖毛柱狀上皮(stratified ciliatedcolumnar epithelium)。 [6] 
變移上皮(transitional epithelium)分佈於排尿管道,可分為表層細胞、中間層細胞和基底細胞。變移上皮的特點是細胞形狀和層數可隨器官的空虛與擴張狀態而變化。如膀胱空虛時,上皮變厚,細胞層數增多,細胞呈大的立方形;膀胱擴張時,上皮變薄,細胞層數減少,細胞呈扁梭形。其表層細胞大而厚,稱蓋細胞。一個蓋細胞可覆蓋幾個中間層細胞。 [2] 
變移上皮 變移上皮
被覆上皮具有保護、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上皮的形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在與外界接觸摩擦頻繁的表皮和口腔上皮等是由復層扁平上皮組成的,其淺層細胞呈現出不同程度的角化現象,使之具有較強的抗摩擦、抗溶解和抗滲透能力,從而增強了保護和防禦作用。胃腸黏膜上皮則由具分泌和吸收作用的單層柱狀上皮構成,而肺泡和毛細血管等上皮則為一層扁平的上皮細胞,以適應於進行氣體交換和物質交換。 [6] 

上皮組織腺上皮

在機體內,由腺細胞組成的以分泌功能為主的上皮稱為腺上皮(glandular epithelium)。以腺上皮為主要成分所組成的器官稱為腺(gland)。 [3] 
腺上皮 腺上皮
在胚胎時期,胚體某些部位的上皮向其深層的間充質增生,形成細胞索(有的可反覆分支)。細胞索內出現管腔,其末端的細胞分化為腺上皮,圍成腺泡(acinus),又稱分泌部(secretory portion)。其餘部分分化成導管(duct),將分泌物輸送到某處上皮表面。其周圍的間充質分化成腺的間質和被膜。這種腺稱為有管腺或外分泌腺(exocrine gland),如汗腺、唾液腺等。有的腺在發育中其導管退化、消失,稱無管腺或內分泌腺(endocrine gland),如甲狀腺、腎上腺等;其分泌物通過腺上皮周圍毛細血管中的血液輸送到全身,對特定的器官或細胞的代謝功能有特殊的調控作用,這種分泌物稱為激素(hormone)。這些器官或細胞稱為該激素的靶器官或靶細胞。 [3] 
外分泌腺由分泌部和導管兩部分組成。根據導管有無分支,外分泌腺可分為單腺和復腺。 [2]  分泌部的形狀為管狀、泡狀或管泡狀。因此,外分泌腺的形態分為單管狀腺、單泡狀腺、復管狀腺、復泡狀腺和復管泡狀腺等。 [2]  分泌部一般由一層腺細胞組成.中央有腔。泡狀和管泡狀的分泌部常稱腺泡。腺細胞多呈錐形,由於分泌物不同而形態各異。 [2]  根據腺泡的分泌物種類不同,將腺泡分為漿液性腺泡、黏液性腺泡、混合性腺泡三種。 [7]  導管直接與分泌部通連,由單層或復層上皮構成,將分泌物排至體表或器官腔內。有的導管上皮細胞還可分泌或吸收水和電解質。 [2] 

上皮組織特化上皮

體內還有少量特化的上皮,如感覺上皮肌上皮生殖上皮等。 [8] 
感覺上皮(sensory epithelium)內有特殊分化並具有感受特殊刺激的細胞,如味蕾、嗅上皮,內耳位覺和聽覺感受器及視網膜等;其中的視網膜是由神經組織構成,則為神經上皮(neuro epithelium)。生殖上皮(germinal epithelium)僅見於睾丸生精小管。肌上皮(myoepithelium)是指某些腺泡細胞基部具有收縮功能的肌上皮細咆。 [6] 

上皮組織特化結構

扁平上皮 扁平上皮
上皮細胞具有極性 [3]  ,極性是指上皮或上皮細胞兩面的結構和功能的某些差別。 [6]  上皮組織的細胞與其功能相適應,常分化形成多種特殊結構。這種結構有的是由細胞質和細胞膜構成的,有的是由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間質共同構成的。如有些上皮細胞遊離面常有微絨毛和纖毛,以擴大表面積或推送黏液和異物的排出。上皮的基底面有一層薄膜結構,稱基膜,藉此與結締組織相連。上皮細胞的側面除有少量黏合質外,還形成一些特殊的連接結構,使細胞彼此緊密連接。這些結構的形成及其發達程度,往往與上皮所處的內外環境及其功能特點相關。這些結構也並非上皮組織所特有,也見於神經組織、肌組織、結締組織。 [6] 
上皮細胞內細胞器和上皮細胞膜上的許多酶、抗原、受體及膜蛋白等的分佈,往往也呈現一定的規律,顯示極性差異。 [6]  除纖毛和少數部位較厚的基膜外,都只能在電鏡下觀察到。 [3] 

上皮組織上皮細胞的遊離面

上皮或上皮細胞朝向身體表面或器官腔面的一面稱為遊離面(free surface)或細胞頂面,不同上皮的細胞遊離面因接觸環境的不同而呈現出一些特殊結構和功能的差異,有的上皮細胞頂面分化出微絨毛和纖毛等特殊結構。 [6] 
  • 微絨毛
微絨毛(microvillus) 是上皮細胞遊離面伸出的微細指狀突起,微絨毛直徑約0.1μm,在電鏡下清晰可見。微絨毛的胞質中有許多縱行的微絲,其收縮可使微絨毛伸長或變短。光鏡下,密集的微絨毛整齊排列形成紋狀緣(小腸)或刷狀緣(腎小管)。微絨毛使細胞的表面積顯著增大,有利於細胞的吸收功能。 [2] 
  • 纖毛
纖毛(cilium) 是上皮細胞遊離面伸出的粗而長的突起,一般長5-10μm,直徑0.2μm。纖毛中軸的胞質中含有縱向排列的微管,包括2條中央微管和周圍的9組雙聯微管。纖毛具有節律性定向擺動的能力,把上皮表面的黏液及其黏附的顆粒物質定向推送。 [2] 

上皮組織上皮細胞的側面

上皮細胞的側面是細胞的相鄰面,細胞間隙很窄,沒有明顯的細胞外基質,相鄰細胞以鈣黏蛋白互相結合。在細胞側面的特化結構為細胞連接,只有在電鏡下才能觀察到。 [2] 
  • 緊密連接
緊密連接(tight junction) 又稱閉鎖小帶,位於細胞的側面頂端。在超薄切片上,此處相鄰細胞膜形成約2-4個點狀融合,融合處細胞間隙消失,非融合處有極窄的細胞間隙。在緊密連接處的膜內,蛋白顆粒排列成2-4條線性結構,它們又交錯形成網格,帶狀環繞細胞。緊密連接可阻擋物質穿過細胞間隙,具有屏障作用。 [2] 
  • 中間連接
中間連接(intermediate junction) 又稱黏着小帶,多位於緊密連接下方,環繞上皮細胞頂部。相鄰細胞之間有15-20nm的間隙,內有中等電子密度的絲狀物連接相鄰細胞的膜,膜的胞質內面有薄層緻密物質和微絲附着,微絲組成終末網。這種連接也見於心肌細胞間的閏盤。中間連接除有黏着作用外,還有保持細胞形狀和傳遞細胞收縮力的作用。 [2] 
  • 橋粒
橋粒(desmosome)呈斑狀連接,大小不等,此處細胞間隙寬20-30nm,其中有低密度的絲狀物,間隙中央有一條與細胞膜相平行而緻密的中間線,由絲狀物質交織而成。細胞膜的胞質面有較厚的緻密物質構成的附着板,胞質中有許多直徑10nm的角蛋白絲(張力絲)附着於板上,並常折成袢狀返回胞質,起固定和支持作用。橋粒是一種很牢固的連接,像鉚釘般把細胞相連,在易受摩擦的皮膚、食管等部位的復層扁平上皮中尤其發達。
  • 縫隙連接
上皮細胞間的連接結構 上皮細胞間的連接結構
縫隙連接(gap junction) 又稱通訊連接。在超薄切片上,連接處相鄰細胞膜高度平行,細胞間隙僅約3nm,內有許多間隔大致相等的連接點。用冷凍蝕刻復型等方法顯示,縫隙連接處的胞膜中有許多規律分佈的柱狀顆粒,稱連接小體,它們聚集為大小不等的斑狀。每個連接小體直徑7-9nm,由6個桿狀的連接蛋白分子圍成,中央有直徑約2nm的管腔。管腔通連,成為細胞間直接交通的管道。 [2] 
以上四種細胞連接,只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緊鄰存在,則稱連接複合體。 [2] 

上皮組織上皮細胞的基底面

上皮細胞的另一面是基底面(basal surface)或底面,一般均附着在基膜上,藉此與結締組織相連。 [6] 
  • 基膜
基膜(basement membrane) 是上皮細胞基底面與深部結締組織之間共同形成的薄膜。由於很薄,在HE染色切片一般不能分辨;但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復層扁平上皮的基膜較厚,可見呈粉紅色。用鍍銀染色,基膜呈黑色。在電鏡下,基膜分為兩部分,靠近上皮的部分為基板,與結締組織相接的部分為網板。基膜的功能除具有支持、連接和固着作用外,還是半透膜,有利於上皮細胞與深部結締組織進行物質交換。基膜還能引導上皮細胞移動,影響細胞的增殖和分化。 [2] 
  • 質膜內褶
質膜內褶(plasma membrane infolding) 是上皮細胞基底面的細胞膜折向胞質所形成的許多內褶,內褶與細胞基底面垂直,內褶間含有與其平行的長桿狀線粒體。質膜內褶主要見於腎小管,擴大了細胞基底部的表面積,有利於水和電解質的迅速轉運。 [2] 
  • 半橋粒
半橋粒(hemidesmosome) 位於上皮細胞基底面,半橋粒為橋粒結構的一半,質膜內也有附着板,張力絲附着其上,折成袢狀返回胞質,主要作用是將上皮細胞固着在基膜上。 [2] 

上皮組織更新再生

上皮組織上皮組織的更新

正常狀態下,上皮細胞不斷地衰老、死亡和脱落,並由新生的細胞不斷補充更新(turmover)。新生的細胞一般來自於上皮內的未分化細胞(幹細胞)增殖補充,如表皮和食管等處的復層扁平上皮及氣管的假復層柱狀纖毛上皮,是由深層細胞分裂增殖補充;胃和小腸的單層柱狀上皮則分別依靠胃小凹和腸腺陷窩處的未分化細胞增殖補充。 [9] 

上皮組織上皮組織的再生

上皮組織 上皮組織
上皮組織有很強的再生能力,如復層扁平上皮表面的細胞不斷退化脱落,由基底層的細胞不斷增生以補充脱落的細胞,這是生理性再生。當上皮組織受到炎症或創傷等因素作用引起上皮組織的損傷時,由周圍未受損傷的上皮細胞增生,修復創傷表面,這是病理性再生。上皮細胞很易脱落,臨牀上常用尿液、痰液、胸腔積液腹腔積液等檢查脱落細胞,或從食管、口腔、子宮頸或陰道等部位刮取上皮細胞製成塗片,觀察細胞的形態,作為診斷疾病的依據。 [9] 
  • 被覆上皮再生
鱗狀上皮損傷後,由損傷邊緣或基底細胞增生並逐漸向缺損的中心區遷移,開始為單層上皮覆蓋創面,以後再增生分化成復層鱗狀上皮並角化。胃腸黏膜被覆的柱狀上皮損傷缺失後,也由鄰近上皮的基底細胞或由殘存的腺體的腺頸部上皮增生,覆蓋缺損區的表面。新生的上皮細胞起初為立方形,以後增高變為柱狀細胞 [10] 
  • 腺上皮再生
因腺體受損的情況不同而異。如腺體受損只是腺上皮的損傷而基底膜未被破壞,則腺上皮有很強的再生能力,完全可通過殘存的腺上皮細胞增殖而使原腺體完全修復;如果腺體受損時腺上皮及其基底膜同時被破壞,則難以再生。構造較簡單的腺體如子宮內膜腺、腸腺等可從殘留部細胞再生。肝細胞有活躍的再生能力,可分為三種情況:①肝在部分切除後,通過肝細胞分裂增生,短期內就能使肝臟恢復原有大小;②肝細胞壞死時,無論範圍大小,只要肝小葉網狀支架完整,從肝小葉周邊區再生的肝細胞可沿支架延伸,恢復其正常結構;③肝細胞壞死較廣泛,肝小葉網狀支架塌陷,網狀纖維轉化為膠原纖維,或者由於肝細胞反覆壞死及炎症刺激,纖維組織大量增生,形成肝小葉內間隔,此時再生的肝細胞難以恢復原有肝小葉結構,成為結構紊亂的肝細胞團,如肝硬化時形成的假小葉。 [10] 

上皮組織上皮化生

上皮組織的化生是指在某些病理因素的作用下,或由於生活環境的改變、理化因素的刺激,某些已分化成熟的上皮可轉變成另一種上皮,稱為化生(metaplasia)。 [11] 
  • 鱗狀上皮化生
氣管和支氣管黏膜的纖毛柱狀上皮.在長期吸煙者或慢性炎症損害時,可轉化為鱗狀上皮。這是一種適應性反應,通常仍為可復性的。鱗狀上皮化生可增強局部的抵抗力,但同時也失去了原有上皮的功能。 [11] 
  • 腸上皮化生
常見於胃體和(或)胃竇部。根據化生的形態及所產生的黏液可分為小腸或大腸型腸上皮化生。腸上皮化生常見於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及胃黏膜糜爛後黏膜再生時。 [11] 

上皮組織上皮腫瘤

腫瘤包括良性腫瘤惡性腫瘤,後者則是常説的“癌症”。醫學上將癌症分為兩種:來源於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稱為“癌”;來源於間葉組織(肌肉、血液骨骼、結締組織)的惡性腫瘤稱為“肉瘤”。 [12] 
上皮組織腫瘤 上皮組織腫瘤
上皮組織發生的腫瘤最為常見,對人類危害最大的惡性腫瘤大部分起源於上皮組織.。由上皮組織發生的惡性腫瘤統稱為癌,多見於40歲以上的人羣,是人類最常見的一類惡性腫瘤。癌生長速度快,常以浸潤性生長為主,故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發生在皮膚、黏膜表面的可呈息肉狀、菜花狀、蕈傘狀,腫瘤表面常有壞死及潰瘍形成;發生在實質器官內的常為不規則結節狀,呈蟹足狀或樹根樣向周圍組織浸潤,質地較硬。切面常為灰白色,較乾燥。光鏡下可見癌細胞呈巢狀、腺管狀或條索狀排列,與間質分界清楚;網狀纖維染色可見網狀纖維位於癌巢周圍,而癌細胞間無網狀纖維。大多數癌早期易發生淋巴道轉移,到晚期可發生血道轉移 [13] 
例如,食管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起源於食管黏膜上皮組織。我國是世界上食管癌高發地區之一,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好發於40歲以上人羣。長期飲烈性酒、嗜好吸煙,食物過硬、過熱或攝入刺激性以及醃製性食物等均可能與食管癌的發生有關。 [14-15] 
癌症預防小知識:戒煙控酒,維持正常體重,多吃蔬菜水果,限制高能高脂飲食,忌高温油炸食物,忌醃製高鹽食材等。 [12]  [16] 

上皮組織組織工程

上皮作為人體的組織器官,具有保護、吸收、分泌、排泄等功能。當發生較大面積的上皮缺損時,通常需要上皮移植(自體或異體)來修復,但存在供區損傷或數量不足的問題。近年,應用組織工程構建上皮修復創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17] 
目前用於上皮組織工程的幹細胞主要有骨髓間充質幹細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脂肪間充質幹細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以及表皮幹細胞 [17] 
常用支架材料有聚羥基乙酸、聚乳酸(聚L乳酸和聚D,L乳酸等);膠原、殼聚糖、脱細胞真皮基質、透明質酸、人脱細胞羊膜、瓊脂、角蛋白等。支架材料的作用在於為細胞提供增殖、分化的空間,同時重塑其外形。現常用的支架材料主要分為化學合成的高分子可降解材料和天然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17] 
參考資料
  • 1.    楊玲,李志宏主編,細胞、組織與胚胎,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01,87-88
  • 2.    馬麗娟,宋瑞佳,劉雪來主編,人體解剖生理學基礎,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06,35-41
  • 3.    鍾樹志,彭彥霄主編,組織學與胚胎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15.08,11-16
  • 4.    長倒刺是因為缺乏維生素嗎?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0-02-27]
  • 5.    沈宗起主編,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08,19-21
  • 6.    成令忠等主編,現代組織學,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05,146
  • 7.    申社林,熊水香,葉常青主編;鄭德宇,倪洪波,塗臘根,羅濱,郭建美副主編;王景偉,葉常青,申社林,田忠富編委,全國高職專業醫學院校工學結合“十三五”規劃教材 正常人體結構,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6.03,20
  • 8.    吳國平,程輝龍主編,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 高職高專版,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16
  • 9.    佘躍南,王新亭,繆亦安主編,實用組織學與胚胎學 第7版,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5.02,27
  • 10.    柳雅玲,王金勝,全國普通高等醫學院校五年制臨牀醫學專業“十三五”規劃教材 病理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6.08,31-32
  • 11.    陳金寶,病理學 第2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12,8-9
  • 12.    全國腫瘤防治宣傳週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引用日期2020-02-27]
  • 13.    柳雅玲,王金勝,全國普通高等醫學院校五年制臨牀醫學專業“十三五”規劃教材 病理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6.08,99-101
  • 14.    食管癌的發生與哪些因素有關?這些人羣應警惕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0-02-27]
  • 15.    愛吃鹹菜的人容易患食道癌 細嚼慢嚥可防食道癌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0-02-27]
  • 16.    遠離癌症生活指南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0-02-27]
  • 17.    上皮組織工程及其在耳鼻咽喉科的應用研究  .超星期刊[引用日期2020-02-27]
  • 18.    呂驥.組織胚胎學講座 第一講 基本組織(一)[J].中國社區醫師,1986(09):1-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