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海滑稽戲

鎖定
上海滑稽戲是一種新興的戲曲劇種。在抗日戰爭中期,由上海的曲藝獨角戲接受了中外喜劇、鬧劇和江南各地方戲曲的影響而逐步形成。它流行於上海、江蘇、浙江的許多地區,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
中文名
上海滑稽戲
分    類
戲曲
地    區
上海
起    源
抗戰時期
流行地區
江浙滬

上海滑稽戲簡介

著名滑稽演員王無能,一人成檔,專事滑稽曲藝的演出。當時人們把這樣由一人演出的滑稽曲藝稱作“獨角戲”。著名的獨腳戲演員,除王無能外還有江笑笑與劉春山。江、劉二人與王無能鼎足而立,各有所長。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一些獨角戲藝人和文明戲演員紛紛組織滑稽劇團,逐步取代漸趨沒落的文明戲,從此,滑稽戲便開始成了頗有影響的戲曲劇種。

上海滑稽戲分類

滑稽戲的劇目大致可分五類:
第一類,是根據獨腳戲的“段子”發展和改編成的。其中《三毛學生意》、《七十二家房客》,因其思想性深刻,藝術性完整,已成為滑稽戲優秀的傳統來保留劇目,並被搬上了銀幕。
第二類,是從文明戲移植而來。主要有《方卿見姑娘》、《包公捉拿落帽風》、《濟公》、等。
第三類,是解放初期,從話劇、戲曲、電影劇本移植、改編的。移植的地方戲劇目,有《蘇州二公差》(即《煉印》)、《好好先生》(即《三家福》);根據話劇劇本改編的,有《幸福》、《西望長安》等;根據話劇劇本改編的,有《小九妹》(即《蜻蜒姑娘》)、《萬無一失》(即《天羅地網》)等。
第四類,是根據外國劇本改編的如《活菩薩》一劇,連演連滿一年零九個月,創自有滑稽戲以來演出場次最多的紀錄。第五類,是新創作的劇目。如《樣樣管》、《不夜的村莊》、《滿園春色》、《性命交關》、《一千零一天》等。1981年9月魯迅誕生一百週年紀念時,滑稽戲的《阿Q正傳》被列為上海紀念演出的重點劇目之一。

上海滑稽戲特點介紹

滑稽戲的音樂,沿用獨腳戲的“九腔十八調”。滑稽戲的表演,是以獨腳戲、相聲等曲藝的表演為基礎,又吸收了文明戲的表演。滑稽戲演員在“説”、“唱”和形體動作等方面都有許多明顯特點:
一、優秀的滑稽戲演員不但要會多種戲曲唱腔、常用民間曲調或流行歌曲,而且還要學會各種流派唱腔。
二、滑稽戲演員要口齒伶俐、反應敏捷,能講一口漂亮的各地方言,如上海話、寧波話、紹興話、杭州話、蘇州話、無錫話、南京話、揚州話、山東話、四川話、廣東話等,而且往往以會講混雜的方言為妙,如廣東上海話、北京四川話等。滑稽戲演員有時還根據戲劇的需要講説英語、日語等外國語言。
三、滑稽戲的形體動作是特別誇張的,有時簡直誇張到荒謬的程度。

上海滑稽戲傳統曲目

哭妙根篤爺
獨腳戲傳統曲目。王無能於20年代初創作首演。曲目取材於蘇州民間寡婦在丈夫出喪時哭喪的內容和調門。演員以第一人稱哭丈夫。全曲通過哭喪回憶夫妻昔日如何恩愛以及對丈夫暴卒的哀傷和思戀。唱詞為七字句結構,每段句首皆唱“妙根篤格好呀好親人啊”,語言形象,生活氣息濃烈。30年代在上海頗為流傳,是王無能主要代表作。以後沿用此曲調又創造了《哭酸三三》等。抗戰時期,後人又按其模式創作《哭東北》等。如今其唱腔已成為滑稽戲與上海説唱的常用曲調之一。
各地堂倌
獨腳戲傳統曲目。20年代初王無能創作首演。傳承者有姚慕雙、周柏春、笑嘻嘻、筱咪咪等。該曲目模仿在滬各幫飯店服務員(舊稱“堂倌”)營業時的吆喝方式。演員需有紮實的方言基本功。王無能初創時僅學少數地區,且菜名不多。後經不少演員加工、豐富、發展,如今已能吆喝本幫、甬幫、蘇錫幫、揚幫、山東幫、廣東幫等十餘種方言與百餘樣菜名。早期,在“堂會”上僅演四五種,30年代進入電台後能吆喝半小時。舞台演出時採用上手扮演堂倌,下手扮演吃客,兩人珠聯璧合成為“對子戲”。30年代王無能曾灌製唱片。姚慕雙、周柏春1988年灌成盒帶,由上海音像公司出版發行。
清和橋
獨腳戲傳統曲目。取材於浙江民間故事。江笑笑首演。故事敍述一和尚、一秀才、一婦女在清河橋的亭子內避雨,男性輕視女性,出言不遜,3人遂比文才,以“清和橋”三字各取一字改詞而作打油詩,並規定詩中必須各訴其志。最後婦女詩云:“嬌女嬌娘人人愛,身上常帶子孫袋,有朝一日懷了孕,生出兩個兒子來,大的兒子做和尚,小的兒子做秀才……”擊敗了和尚和秀才。江笑笑視為代表作。後張樵儂、笑嘻嘻、袁一靈也視為拿手曲目,有的演員説時一人分起三個角色。1985年袁一靈、徐維新曾將《清和橋》改編整理,收錄在由中國曲藝出版社出版的《傳統獨腳戲選集》中。
一百零八將
獨腳戲傳統曲目。劉春山創作並首演於20年代中期。作品以“夜夜遊”為基本曲調,把《水滸》中梁山上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綽號和姓名,編成上、下句皆為五個字的韻文來演唱。所唱之一百零八人並不按座次排列。前半篇押“根青”韻,後半篇押“銅鐘”韻。唱時採用中速,一曲到底。傳承者有小劉春山、袁一靈、楊天笑、唐瑛瑛等。袁一靈唱法稍異,人物亦重新排列;唐瑛瑛則標新立異,由其夫於鬥鬥重新編寫唱句與譜曲,調門變化多端,充分展示九腔十八調,而楊天笑在演唱時則別開生面,扔給台下觀眾一盒火柴,請監督演唱,凡楊唱出一人,即請放開一根火柴,及至全部唱完,清點是否為一百零八根。1949年,楊華生、張樵儂、笑嘻嘻編印的《四友笑集》收有這一唱段。
剃頭
獨腳戲傳統曲目。取自文明戲《孟姜女過關》中“過城門”一段插曲。城門官敲詐過關百姓,剃頭師傅無錢,只能為其白剃頭。一些獨腳戲演員把這一片斷從中抽出單獨上演。後經許多藝人演出,不斷豐富,發展成寫當代一家剃頭小店夫妻不睦,男的邊與老婆爭吵邊替顧客剃頭,不慎剃破腦袋的小故事。結尾有兩種:一種是在修面時剃頭師傅把客人背部靠在自己腿上,臉向內喚妻絞毛中,並與妻吵鬧,使顧客跌倒在地;另一種是修面時在顧客臉上劃了許多血道,於是貼滿橡皮膏。表演誇張變形。充分利用道具協助招笑。1985年3月,由上海曲藝家協會編輯,中國曲藝出版社出版的《傳統獨腳戲選集》中發表了笑嘻嘻的整理本,採用的是第一種結尾。在《剃頭》的影響下,出現了不少表演剃頭一類的創新段子,較有代表性的為《保儂滿意》、《滿面春風》、《兩個理髮員》等。
七十二家房客
獨腳戲傳統曲目。原為朱翔飛僅説六七分鐘之笑話,抗日戰爭勝利前後,姚慕雙、周柏春據此擴大情節,增添內容,成為長篇連播的“大獨腳戲”,在民間電台上逐日播出。每則獨立故事,累計可播2小時左右。姚、周在舞台上演出時,控制在20分鐘到半小時。故事説解放前某二房東不擇手段地剝削72家房客,但每次皆使二房東自食其果。姚、周演出以“説”為主,兼“學”兼“做”,以各種方言描摹各類人物,全篇運用荒誕、誇張、糾纏、重複、差錯、諧音、誤會等招笑手法。1963年1月,由周柏春、張雙勤改編,發表在上海文藝出版社之《獨腳戲選集(一)》中;1990年1月灌成盒帶,由上海音像公司出版。
白相大世界
獨腳戲傳統曲目。獨腳戲形成不久,在大世界遊樂場中已出現這一段子。説的是觀眾遊覽大世界的所見所聞;展覽各種地方戲曲和曲藝、雜耍以及各類遊藝。段子以“念宣卷”的清唱開場,上手起腔,下手附和,唱一段,做一段,中間插科打諢。建國後,開始用樂隊伴奏,大多數2人合演,有時也有3人、4人等。全篇以“唱”為主,帶“做”。段子伸縮性大,學唱之內容根據演員所長自由選擇,可長可短。演得最多的有程笑飛、小劉春山、於鬥鬥、唐瑛瑛、田麗麗、林燕玉、沈少亭、方豔華、郭明敏等。有多種演出本。1985年中國曲藝出版社出版的《傳統獨腳戲選集》中,收有張雙勤整理之文字本。
看電影
獨腳戲現代曲目。王雙慶、吳雙藝、翁雙傑創作於1952年。故事説的兩個寧波籍觀眾阿毛、阿狗表兄弟酒後去看電影,大耍自由主義,擾亂秩序,影響旁人觀看電影。3人表演,以“做”為主。運用誇張、糾纏、誤會、雙關、差錯等多種表現手段與招笑技巧。由王雙慶、吳雙藝、翁雙傑首演,後有不少青年演員仿演,還湧現一些“三個檔”女演員。作品先後在曲藝小叢書《看電影》、《獨腳戲選(一)》、《獨腳戲集錦》中三次發表。至今仍常演出,成為保留曲目。
金鈴塔
獨腳戲現代曲目。由民間繞口令、《孩兒蓮花落》等演變成,是原獨腳戲中“唱派”的主要曲目之一。以繞口令形式數唱13層寶塔上的金鈴。作品以“夜夜遊”曲調作序曲,每段以“混板”唱腔數塔、數鈴;混板後唱一段繞口令,運用“快口”和“繞口”的技巧。袁一靈改編、演唱之《金鈴塔》最為成功,併成為其保留曲目和代表作。袁一靈演唱的《金鈴塔》注入描繪鈴塔建築雄偉精巧,歌頌了勞動人民創造和智慧的內容。繞口令部分增強了難度,更顯示出演員的嘴皮功夫和語言技巧。此曲目民俗文化色彩濃郁,娛樂性強,極受歡迎。袁一靈的《金鈴塔》曾收入上海音像公司出版的盒帶《袁一靈獨腳戲選》中,其傳人龔伯康、黃永生也經常演唱此曲目。
全體會
獨腳戲現代曲目。60年代初,朱翔飛、周柏春創作,朱翔飛首演。故事採用擬人手法,以人體五官及四肢作擬人化描述,口、眼、耳、鼻、手、足等器官均目空一切,自認為功蓋全身,藐視同伴,攻擊對方。演員表演時常用方言,以表各自器官口出狂言,攻擊對手的“性格”,台詞幽默,妙趣橫生。是獨腳戲以“説”為主的典型曲目。此曲目系朱翔飛的拿手戲。以後吳雙藝等也經常演出。1963年上海文藝出版社的《獨腳戲選集(一)》收錄此曲目。80年代初,吳雙藝曾整理此稿在《曲藝》雜誌發表。
啥人嫁撥伊
獨腳戲現代曲目。姚慕雙、周柏春、王輝荃創作於1980年。故事説一老知識分子之女愛上一曾犯偷竊罪坐過牢卻有悔改表現的男青年,父竭力反對,提出面試此失足青年。男青年來寓後,父再三考驗,見其品行已無暇,且才華橫溢,一口英語居然對答如流,遂釋疑,同意為婿。此為“説”中帶“做”段子,由姚慕雙、周柏春首演。1987年,曾參加中國曲藝家協會主辦的全國曲藝會演(南方片)作示範演出。1985年12月,在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獨腳戲集錦》中發表。無錫市滑稽劇團據此擴大情節,改編為大型滑稽戲《我肯嫁給他》,曾參加江蘇省戲劇(曲)會演獲獎。
現身説法
獨腳戲現代曲目,系甲、乙並重,以“做”為主的“雙賣口”,筱聲咪、孫明創作並首演於1982年1月。故事説一對夫妻鬧糾紛,上法庭打官司。妻子告夫棄舊迎新,丈夫在庭上為己辯護,其舅父也上場指責外甥,全力支持外甥媳婦,最終庭長根據實際情況作出正確判斷。作品“噱頭”較多,且在情節中潛藏了強烈的喜劇因素。表演時一人多角,上、下手輪番飾演眾多人物,並操各類方言區別一些角色。該段子為筱聲咪、孫明代表作之一。
頭頭是道
獨腳戲現代曲目,又名《找對象》;張雙勤創作於1985年。故事説青年建築工人小王不肯戴安全帽,安全員力勸,王仍陽奉陰違。后王之舅父為其介紹女友,偏在當日王之腦袋遭磚頭擊破,硬着頭皮去相親,豈知對象就是那位女安全員;王百般掩飾傷口,但還是出足洋相。演員為二男一女,表演時以“做”為主,並運用誇張、拼湊、差錯、誤會等語言技巧。表演性強。有時也冠以“滑稽小品”的名稱。1990年上海市人民滑稽劇團赴新加坡、香港作商業性演出時,王汝剛以此為主要段子。不少業餘演員也經常演出此段子。1991年3月,上海學林出版社出版的《笑舞台》收錄此作,王汝剛曾將此作灌成盒帶,由上海音像公司出版。
請角兒
獨腳戲現代曲目。1986年集體創作,執筆華稽(集體的筆名)、王雙慶。故事説某劇場請來兩位著名演員同台演出,兩個角兒無戲德,表面謙恭,背後勾心鬥角,各不相讓,為爭排名竟大打出手。3人演出,以“做”為主。王雙慶、姚勇兒、許國士首演。曾參加文化部、中國曲藝家協會舉辦的“1986年新曲(書)目比賽”,獲創作三等獎、表演二等獎。後以《請角兒》為基礎,輔以《唱京戲》的部分內容,改編為獨腳戲《幕後戲》,參加中國曲藝節,由周慶陽、林錫彪、徐雙飛演出。《請角兒》曾在《曲藝》雜誌發表。
請保姆
獨腳戲現代曲目。張雙勤、梁定東創作於1990年。説的是某中年人慾請保姆為其操持家務與照顧小孩,保姆先是開足條件,討價還價,主人無奈,一一應允。後保姆至家,竟喧賓奪主,弄得主人反變成僕人。此為“做”、“説”並重的段子,不僅要説功精湛,而且能刻畫性格。集“化妝表演”、男演女保姆、彩旦應工為一體。王汝剛、李九松首演。王汝剛、李九松已灌成盒帶,1991年上海影像公司出版。
新紅娘
又名《贊紅娘》,獨腳戲現代曲目。系以“説”為主兼“做”,甲、乙並重之“雙賣口”。徐維新、張雙勤、童雙春創作於1982年2月,童雙春、李青首演。故事寫某局團委“婚姻介紹所”一青年幹部熱心地為本局未婚的男女職工解決婚姻問題。“介紹人”根據對象不同的年齡、容貌、學識、性格、愛好、特長等各種不同特點來多方撮合、牽線搭橋,千方百計地使有情人終成眷屬,皆大歡喜。1985年12月,童雙春、李青攜此曲目赴港演出。上海市青年宮曲藝隊曾演此段併成為保留節目,在羣眾文藝中也廣為流傳。上海人民廣播電台與上海電視台有童雙春、李青這一曲目的錄音、音像。1991年3月,這一段子在上海學林出版社出版的《笑舞台》上發表。
玉鰣郎搶親
獨腳戲傳統曲目。據藝人羅一飛演唱腳本,故事敍述浦東——灶港蚌家莊老蚌有女小蚌,年正十八。少時私託終身玉鰣郎。當聞知老蚌將她許配有“家當”的好夥郎(即塘裏魚)時,悶悶不樂,暗使丫頭戴螺絲通報玉鰣郎。玉一時情急,邀請田雞、蛤蟆、鰻鯉、泥鰍相助搶親。不意打死了老蚌。好夥郎告到“清水”衙門“七品知縣”鯉魚那裏,遂派黑魚“捕快”帶30兵丁“洋游水”,捉拿玉鰣郎,未成。又派20只“暗探”燒老蜞四方打聽。鱸魚哥哥熱情幫助玉鰣郎,請出孃舅敖魚丞相,奏準東海龍王敖光,玉鰣郎受到特赦,遂與小蚌姑娘擇吉成雙。全曲98句,基本為8字句,時而穿插長短句。遣詞造句全用浦東方言俚語,在濃郁的泥土味中,洋溢着農民質樸的情愛觀。在浦東地區廣為流傳。該曲已成為學藝人的基本學習曲目。
天寶圖
鈸子書長篇書目。作者不詳。由周鳳飛、錢雲山首演。故事敍述元代揚州李春方文武出眾,廣交綠林豪傑,扶危濟貧。為相救一民女,得罪奸相之子,被屈打成招為“江洋大盜”。問斬之時,武林英雄義劫法場,救出李春方,最後扳倒奸相,為民除害。此書在鈸子書中較有影響,聽眾稱之為“聽了《天寶圖》,忘記肚皮餓”。該曲目現由羅一飛等傳承。
宏碧緣
鈸子書長篇曲目。據傳,由秀才出身的藝人季秀卿於清光緒年間(約1908年)改編自小説《綠牡丹》。全書故事以花碧蓮、駱宏勳婚姻周折為主線,鋪排眾多關目:“大鬧桃花塢”、“花碧蓮揚州捉猴”、“龍潭莊”、“鬧嘉興”、“揚州擂”、“刺巴傑”、“四傑村”、“巴駱和”。該書集招親、法場、打擂、沙場交戰、升堂理案五大難關於一身,難度高,滬書界稱之為“五毒”。因此,雖然情節曲折,緊張扣人,聽眾喜愛,但演説者卻不多。
網船過渡
又名《跌玉杯》、《康素英尋夫》。鑼鼓書、鈸子書長篇曲目。作者不詳。全書13回,分“剪髮賣發”、“網船過渡”、“跌玉杯”三大關目。故事寫明成化年間,浙江杭州珠蘭縣映花村人孟潤德,因奸臣進饞,新婚之日被迫代父出征,夫妻一別18年。後孟妻康素英賣唱求乞,剪髮賣發尋夫,孟潤德平定南洋,為民除奸,夫妻團聚。此曲目有文有武,文書重唱,武書重説,表做兼備。藝人據師承口授傳唱,分為兩派傳本。一派重説,由前輩藝人傅炎泉所授,一派重唱,由前輩藝人季鳳山所授。傳唱至今已有百餘年。兩派傳本除人名、細節略有區別外,大同小異。書中,網船過渡時康素英尋夫自嘆和夫妻相見不相識時的蓮花調,唱腔優美動聽,一時廣為傳誦。
十二月野花名
鑼鼓書曲目。傳統開篇。全曲以12月野花花序排列,敍述舊社會貧苦農民在地主、高利貸及天災籠罩下的艱難歲月。結尾稱頌“幸虧來仔解放軍,伲種田人從此出頭年”。此曲原為流行滬郊的民歌,描述四時季節的野花、民俗及農民生活。原太保書據此內容運用“鏜鑼基本調”演唱。建國後,在原有傳統基礎上挖掘整理,由胡善言演唱,鄒羣採錄,增添了時代色彩,為太保書改名鑼鼓書,獲得新生,起了鳴鑼開道作用,成為鑼鼓書在思想內容、曲調曲詞上都有新意的代表曲目。
翻身樂
鈸子書曲目。崇明藝人陳明卿編演於50年代後期,故事敍述崇明佃農張老六解放前租地謀生,地主逼租,張只得賣屋交租。解放後,張分得土地房屋,他以強烈的翻身感,盡情抒發出農民由土改到公社化生活日益幸福的翻身樂。全曲250多句,以“落拓”韻一韻到底,所描述的解放前農民悽慘景狀和解放後歡樂情景,形象生動,層層遞進。恰到好處地運用崇明方言土語,通俗明白,易入人耳,崇明當地羣眾一度爭相傳唱。1959年6月,在靜園書場參加上海市曲藝會演,受好評。1960年3月,選入《上海十年文學選集·曲藝選》。
王婆罵雞
鑼鼓書曲目。1964年,嚴承達根據同名小説改編,南匯縣文化館祝偉中、施瑾首演。內容描寫王婆養雞,糟蹋公家園地。其夫王公為幫助老愛人克服私心、謊稱自留地的青菜為一羣雞糟蹋,王婆信以為真,火冒三丈,借雞罵人。罵人半天,方知是自己的雞吃了自家的菜,罵別人反而罵自己。王公借題因勢利導,王婆從中受到教育。故事妙趣橫生,生活氣息濃郁。尤其是“罵雞”一段,老夫妻間嬉笑怒罵,繪聲繪色。其中“罵雞調”一曲,隨之成為新編的鑼鼓書常用曲調——“罵調”。在華東六省一市參加的“上海之春”音樂會上,獲演出獎;後在業餘文化中組織傳授,流行廣泛,影響較大,成為鑼鼓書現代短篇的代表曲目。
養豬阿奶
鈸子書曲目。1974年9月,川沙縣龔路公社文藝宣傳隊根據養豬能手夏福官的事蹟編演。作者曹剛強、黃明玉,演唱者秦曉楞、唐麗蓉等。故事敍述某飼養場場長陸阿祥固守老經驗養豬,其妻“阿奶”敢於實踐,運用新辦法養豬。兩人為此產生矛盾、互不服氣。於是決定分棚養豬,開展競賽。老阿奶探尋科學規律,科學養豬,每頭長到“七百斤朝上”;而迷信精飼料餵養的阿祥,養的豬隻有“兩百斤出頭”。在事實面前,老阿祥拜服老阿奶運用哲學思想養豬的新道理、新經驗。此麴生動活潑,語言幽默,取喻形象,鄉土氣息濃郁。首次演出以一男一女為主,四名演員和唱。經川沙地區多次演出加工後,調演於上海藝術劇場,引起轟動。《文匯報》、《光明日報》、《人民日報》先後全文刊登,評論贊賞鵲起,影響遍及全國,1975年5月參加全國曲藝調演。蘇州評彈、東北二人轉、雲南揚琴説唱、四川清音等10餘個曲種,相繼移植演出。《中國報道》將其譯成世界語,推向國外,此曲目,曾一度被江青反革命集團利用為“反對經驗主義”的工具。
孟姜女寶卷
宣卷曲目。敍述萬喜良為避築長城勞役,逃至孟姜女家後花園。兩心相印,結為夫妻,翌日官兵逮捕萬喜良,並斬首於長城腳下。秋冬之際,孟送寒衣至長城,聞丈夫已死,哭倒長城,自殺身亡。此為滬郊宣卷藝人常演曲目,今川沙、南匯等縣的道士與流散藝人仍有演唱,且以【四季調】(俗稱【孟姜女調】)為基本調。現存有上海翼化堂清咸豐壬子(1852年)年刊本及文益書局石印本。
螳螂做親寶卷
宣卷開篇。曲目用擬人手法敍述螳螂與紡織娘成親的熱鬧場面,分別介紹蜘蛛、蝴蝶、螞蟻等昆蟲團結互助,各盡所能為這對新人效勞。勸喻世人要助人為樂、互敬互幫。這一寓言曲目在清末已流行於上海地區,藝人曹少堂擅唱此曲,40年代有唱片傳後,蘇州維新書社有木刻本流傳。建國後,青浦、南匯等郊區仍有宣卷、鑼鼓書、鈸子書藝人演唱。因各自加工,唱詞互異,現有談敬德記譜的藝人演唱本留存。再蘇州彈詞、蘇灘也有此同名開篇。
英雄司機胡阿毛
小熱昏曲目。藝人徐青山等根據當時的新聞報道編演於民國21年(1932年)。敍述汽車司機胡阿毛不願為日軍運送子彈,趁車經定海橋時,突然開向黃浦江中,壯烈犧牲,表唱結合,緊張扣人,廣泛流傳於江、浙、滬一帶。
賣橄欖
蘇灘系列段子。敍賣橄欖者張老三(醜)向分離已久的情人舊鄰招娣(旦)兜售橄欖並攀談。所談內容每段不同:有評説社會世態的;也有講述民間笑話或新老故事的。多數段子以説白為主,常用方言。講完一段,加唱幾句小調,如“浦東説書調”、“賣梨膏糖調”、“小熱昏調”、“看西洋鏡調”或唱地方戲曲。早在清乾隆年間的戲曲《文星榜傳奇》第四折中,就有道士語:“《賣橄欖》粗話直噴。”民國前後,演員林步青與周鳳文常在丹桂戲園和新舞台演唱。使內容豐富,發展為數十段。故有“賣不完的橄欖,棄不盡的行”之俗諺。
馬浪蕩
蘇灘系列段子。敍述一名無固定職業、經常改行的流浪漢“馬浪蕩”(醜)的故事,每段上場時,與一無名旦角訴述改行原因,由此介紹出各行業的內幕與趣事,也抨擊某些社會現象,如揭露色情行業段子。該節目最早出現於清末,僅十出。後經藝人發展,積累到數十段。演出以白口為主,兼有唱段,曲牌採用“東鄉調”、“絃索調”、“孩兒調”等。有坐唱、站唱。30年代前後,該節目在蘇滬一帶家喻户曉,故人們常把無固定職業的漢子謔稱為“馬浪蕩”。擅演此節目的有林步青、範少山、鄭少賡、朱國樑等。《馬浪蕩》對後來的滑稽影響極大,對其他戲曲和曲藝也有影響,申曲、甬灘也有此節目。評彈唱段《舊貨灘》等,也由此發展而來。
十嘆空
蘇州文書曲目。王寶慶編演於30年代。曲目開始敍述天空、地空、樹空、花空等自然現象,以比興手法,轉而感嘆人生、父子、母女、夫婦、朋友如“雨打桃花一場空”。全曲宣揚消極悲觀情緒與虛無主義思想。由大中華唱片公司灌製唱片,並收入民國25年(1936年)梅林印刷文具社出版的《吳儂新聲》開篇,現今上海人民廣播電台偶而播放全曲錄音。
熱心人
上海説唱曲目。黃永生創作並首演於1963年。系根據“好八連”戰士深夜送船票的真實事蹟發展而成。現役軍人田德志冒着夜雨去碼頭迎接從寧波來探望兒子的老母,在碼頭附近拾到一隻皮夾子,皮夾內有母親病危催兒速歸的電報和一張當夜船票。田德志先人後己,按址去尋找失主。田母在碼頭不見兒子,和來碼頭尋找皮夾的三輪車工人相遇。三輪車工人決定接田母去自己家中暫住一宵,結果在家門口和送皮夾上門的田德志相逢。1964年,黃永生以此曲目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第三屆文藝會演”獲創作、演出一等獎。作品收於1978年上海文藝出版社的《上海説唱集》中。
古彩戲法
上海説唱曲目。作者黃永生、樂秀琴、梁定東、戴巴棣。創作並首演於1977年。先後演唱者黃永生、袁一靈。作品以荒誕和誇張手法,把江青設想為古彩戲法的表演者,在她的“魔毯”下為其緊跟者變出大印,變出黃金,對其反對者則變出帽子和鐵棒。由於構思奇特、針對性強、曲調幽默,一時傳唱很廣。作品收於上海文藝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上海説唱集》中。
寶鋼人
上海説唱曲目。張雙勤、徐維新創作於1985年。顧竹君首演。敍述上海寶鋼工人為努力出鋼而戰天鬥地。全篇有3個段落,每一段落設一獨立小故事。以繞口令形式,結合貫口技巧,“清板”與“混板”交叉進行而一唱到底。曾參加文化部、中國曲藝家協會合辦之“1986年全國新曲(書)目大賽”,獲創作、音樂、表演等獎。其中,3段繞口令在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之《笑的世界》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