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

鎖定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College of Fisheries and Life Science.SHOU)的前身為江蘇省立水產學校於1912年設立的養殖科,先後經歷了養殖生物系、水產養殖系、漁業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水產與生命學院等階段。學院已從單一的養殖科,發展成包括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後流動站等多層次,水產養殖學、水生生物學、海洋生物學為主要特色的多學科專業學院。
學院建有水產養殖技術與工程系、水產種質與育種系、水產營養與飼料系、水產動物醫學系、水生生物系、發育生物系、水生動物生理系和海洋生物系等8個系和1個實驗中心 [16]  ;擁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水產學、生物學、海洋科學),2個博士後流動站(水產學,生物學),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水產養殖,生物科學,海洋科學)和1個農業專業碩士點(漁業發展);有6個本科專業方向(水產養殖學、水族科學與技術、水生動物醫學、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物科學海洋生物學方向),其中2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16]  、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 [1]  [3] 
學院擁有1個國家重點學科、2個省部級重點學科,水產養殖學科於1993年被批准為農業部重點學科,1996年被批准為上海市重點學科,2002年被批准為國家重點學科,2014年水產學科入選上海市高峯學科建設序列,2017年水產學科入圍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行列,並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得A+評級;水生生物學科於2008年被批准為上海市重點學科;海洋生物學於2007年被批准為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 [2-4]  [14]  [16] 
中文名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
外文名
College of Fisheries and Life Science
簡    稱
水產學院
創辦時間
1912年
辦學性質
高等院校
學校類別
農林類
主管部門
上海海洋大學 [18] 
本科專業
6個 [16] 
碩士點
一級學科3個 [16] 
專業學位1個 [16] 
博士點
3個(一級學科) [16] 
博士後
流動站2個 [16] 
國家重點學科
水產養殖學
校    訓
勤樸忠實
地    址
上海市浦東新區滬城環路999號
主要獎項
水產學為雙一流學科
知名教師
朱元鼎
侯朝海
類    型
農林類
所屬地區
中國·上海·浦東新區
主要院系
8個系
國家特色專業
水產養殖學本科專業 [3] 
A+學科
水產
國家一流專業
水產養殖學、生物科學本科專業 [16] 
現任院長
譚洪新 [17]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學院概況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的前身為江蘇省立水產學校於1921年設立的養殖科,先後經歷了養殖生物系、水產養殖系、漁業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水產與生命學院等發展階段。經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學院已從單一的養殖科,發展成包括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後流動站等多層次,水產養殖學、水生生物學、海洋生物學為主要特色的多學科專業學院。 [16] 
學院建有水產養殖技術與工程系、水產種質與育種系、水產營養與飼料系、水產動物醫學系、水生生物系、發育生物系、水生動物生理系和海洋生物系等8個系和1個實驗中心;擁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水產、生物學、海洋科學),2個博士後流動站(水產,生物學),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水產養殖,生物科學,海洋科學)和1個專業碩士點(漁業發展),6個本科專業(方向)(水產養殖學、水族科學與技術、水生動物醫學、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物科學海洋生物學方向)。其中水產養殖學和生物科學2個本科專業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 [16] 
學院擁有1個國家重點學科、2個省部級重點學科,水產養殖學科於1993年被批准為農業部重點學科,1996年被批准為上海市重點學科,2002年被批准為國家重點學科,2014年水產學科入選上海市高峯學科建設序列,2017年水產學科入圍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行列,並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得A+評級;水生生物學科於2008年被批准為上海市重點學科;海洋生物學於2007年被批准為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學院建有國家海洋生物科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科技部國合基地)、國家級水產科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水產種質資源發掘與利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淡水水產種質資源與利用農業部重點實驗室、農業部國家水生動物病源庫、農業部團頭魴遺傳育種中心、農業部魚類營養與環境生態研究中心、上海水產養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由中國魚類學重要奠基人、著名魚類學家、一級教授朱元鼎先生創建的上海海洋大學魚類研究室和標本室等研究教學機構。 [16] 
學院在編教職工164人,其中,國家傑青1人、國家優青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2人、上海市領軍人才3人、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3人、上海市農業領軍人才4人、國家海洋局海洋領域優秀科技青年2人,上海市啓明星、上海市曙光學者、上海市晨光學者、霍英東青年教師獎等榮譽或獎勵14人次。在院學生2550名(其中本科生1119人,碩士研究生1298人,博士研究生82人,外國留學生39人,國內交流生12人)。 [16] 
“十二五”期間,累計主持和參與科研項目480餘項(其中國家級項目90餘項,省部級項目160餘項),累計獲得科研經費近3億元;累計發表科研論文1770餘篇(其中SCI435篇);累計授權專利280餘項(授權發明專利110餘項),審定新品種5個,制定國家標準2項;累計科研獲獎60餘項(國家級2項、省部級11項),其中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農業豐收一等獎2項;出版專著60餘部(主編24部)。參與承辦了“第九屆亞洲水產學會”,主辦了“國際甲殼動物養殖學術會議”、“第七屆海峽兩岸‘魚類生理與養殖’學術研討會”、“海洋生物高技術論壇”、“全國水產養殖博士生論壇”、“中國水庫湖泊可持續發展研討會”等重要學術會議。社會服務能力顯著提高,每年主辦全國河蟹大賽、承辦上海國際休閒水族展覽會,每年組建教授博士漁業科技服務團遠赴全國26個省市開展漁業科技下鄉活動,累計服務水產科技企業近600家,培訓養殖户近3000人次。 [5]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辦學條件

水產養殖學科2002年被評為國家級重點學科,2007年再次被確定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同時也是農業部和上海市的重點學科,2005年被授予上海市優勢學科,2009年入選國家級特色專業,2012年水產一級學科入選上海市一流學科(A類)。養殖水化學、水生生物學2003年被評為上海市級精品課程,2006年魚類學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2008年魚類增養殖學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2013年經教育部批准,水生動物醫學本科專業,國內首個水生動物疾病防控領域的本科專業在我院成立,同年,水產養殖本科專業入選國家級本科專業綜改試點項目。 [6] 
學院擁有1個國家重點學科、2個省部級重點學科,水產養殖學科於1993年被批准為農業部重點學科,1996年被批准為上海市重點學科,2002年被批准為國家重點學科,2014年水產學科入選上海市高峯學科建設序列,2017年水產學科入圍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行列,並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得A+評級;水生生物學科於2008年被批准為上海市重點學科;海洋生物學於2007年被批准為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學院建有國家海洋生物科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科技部國合基地)、國家級水產科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水產種質資源發掘與利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淡水水產種質資源與利用農業部重點實驗室、農業部國家水生動物病源庫、農業部團頭魴遺傳育種中心、農業部魚類營養與環境生態研究中心、上海水產養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由中國魚類學重要奠基人、著名魚類學家、一級教授朱元鼎先生創建的上海海洋大學魚類研究室和標本室等研究教學機構。學院在編教職工160人,其中,國家傑青1人、國家優青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2人、上海市領軍人才3人、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3人、上海市農業領軍人才4人、國家海洋局海洋領域優秀科技青年2人,上海市啓明星、上海市曙光學者、上海市晨光學者、霍英東青年教師獎等榮譽或獎勵14人次。在院學生2550名(其中本科生1119人,碩士研究生1298人,博士研究生82人,外國留學生39人,國內交流生12人)。
“十二五”期間,累計主持和參與科研項目480餘項(其中國家級項目90餘項,省部級項目160餘項),累計獲得科研經費近3億元;累計發表科研論文1770餘篇(其中SCI435篇);累計授權專利280餘項(授權發明專利110餘項),審定新品種5個,制定國家標準2項;累計科研獲獎60餘項(國家級2項、省部級11項),其中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農業豐收一等獎2項;出版專著60餘部(主編24部)。參與承辦了“第九屆亞洲水產學會”,主辦了“國際甲殼動物養殖學術會議”、“第七屆海峽兩岸‘魚類生理與養殖’學術研討會”、“海洋生物高技術論壇”、“全國水產養殖博士生論壇”、“中國水庫湖泊可持續發展研討會”等重要學術會議。社會服務能力顯著提高,每年主辦全國河蟹大賽、承辦上海國際休閒水族展覽會,每年組建教授博士漁業科技服務團遠赴全國26個省市開展漁業科技下鄉活動,累計服務水產科技龍頭企業近600家,培訓養殖户近3000人次。 [7] 
學院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建立產學研基地,依託“產、學、研”基地開展漁業科技服務。參與了支援中西部建設,在新疆冷水性人工魚類繁育與養殖、雲南設施漁業車間建設與推廣、西藏亞東鮭技術開發、安徽河蟹養殖等。2005年以來,學院開始組建教授博士服務團開展富有成效的漁業科技入户活動,足跡遍及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遼寧、寧夏、西藏、新疆、台灣等省(區),有力地推動了服務社會工作,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學院在近百年的辦學過程中,湧現出一批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著名學者,他們在發展我校水產養殖及相關學科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有一批年富力強的學術帶頭人正活躍在水產養殖、水生生物、海洋生物學科的學術前沿,為把我院率先建成高水平特色學院而努力拼搏。 [7]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學院簡史

1912-1952,水產專科學校養殖科
  • 江蘇省立水產學校(1912)
  • 四川合川國立第二中學(1939)
  • 四川水產職業學校(1943)
  • 吳淞水產專科學校(1947)
  • 上海水產專科學校(1951)
1952-1958,上海水產學院養殖生物系
  • 上海水產學院(1952-1971)
  • 廈門水產學院(1971-1979)(搬遷福建廈門,成立廈門水產學院,同時撤銷上海水產學院)
1958-1985,上海水產學院水產養殖系
  • 上海水產學院(1979-1985)(楊浦區原址覆校,保留廈門水產學院)
1985-1993,上海水產大學水產養殖系
1993-2003,上海水產大學漁業學院
2003-2008,上海水產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2008年起,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 [15]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學院大事記

年份
校名
院(系)名
大事記
1912-
水產專科學校
養殖科
(1912-1952)
1921年設立養殖科,僅在當年和1933年招過兩屆高小畢業生,學制4年。第一屆畢業生5人1925年畢業;第二屆32人1937年畢業。
1939年在四川合川國立第二中學所設的水產部設置3年制普通科,兼學養殖和製造。
1943年成立的四川水產職業學校,設養殖科。
1947年在復興島覆校,定名為吳淞水產專科學校,於1950年設置養殖科,招收一屆高中畢業學生,學制3年。
1951年更名為上海水產專科學校,又招收一屆。
1952-
水產學院
養殖生物系(1952-1958)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成立上海水產學院,將養殖科改為養殖生物系,下設水產養殖和水生生物兩個本科專業,學制4年。但水生生物專業於次年暫停招生,直至1988年才恢復招生。
1956年,高教部參照蘇聯莫斯科漁業工學院的教學計劃批准了我國水產類本科專業教學計劃,將學制改為5年(但1956年入學的學生仍然維持4年畢業)。1956年新設魚類學與水產資源專業,於當年招生後,次年即停招,至1960年才恢復招生。
水產養殖系
(1958-1993)
1958年養殖生物系改名為水產養殖系,將水產養殖專業分成淡水養殖和海水養殖兩個專業,並將1956年入學的水產養殖專業學生分成淡水養殖和海水養殖兩個專業。1958年起分別按上述兩個專業招生。其中:1956~1957年入學的學生,4年制;1958~1965年入學的學生,5年制。其間,曾根據國家需要,招收1960屆淡水、海水養殖專業1年制師資進修班,1961屆淡水養殖一年制專修科和1963屆水生生物2年制專修科。
1971年,文革,學校搬遷福建廈門,成立廈門水產學院(同時撤銷上海水產學院)。
1978年“河蚌育珠”(完成人:鄭剛、張英、李松榮、王維德)、“人工合成多肽激素及其在家魚催產中的應用”(完成人:姜仁良、王道尊、譚玉鈞、鄭德崇)、“池塘科學養魚創高產”(完成人:譚玉鈞、王武、雷慧僧、姜仁良、施正峯、李元善)等三項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1979年學校在上海軍工路原址覆校,1977-1979年在廈門招收的淡水漁業、海水養殖兩個4年制本科專業學生,於1980年均隨遷上海學習後畢業。
1983年和1984年先後獲水產養殖學碩士生招生權和碩土學位授予權,1983年孟慶聞、譚玉鈞分別招收第一屆水產養殖研究生各1名(唐宇平,康春曉)。
1985-
水產大學
1985年,經農業部批准,學校更名為上海水產大學。
1987年,“壇紫菜營養細胞直接育苗和養殖的研究”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1986年獲農牧漁業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完成人:王素娟、張小平、孫雲龍)。
1988年,《中國軟骨魚類側線管系統以及羅倫甕和羅倫管系統的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1978年獲福建省科技成果獎(完成人:朱元鼎、孟慶聞);“青草鰱鱅魴魚受精生物學的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研究”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1985年獲農牧漁業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完成人:王瑞霞、張毓人等)。
1989年,“上海市郊區池塘養魚高產技術大面積綜合試驗”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988年獲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完成人:譚玉均、王武、王道尊、黃琪琰等);“江口水庫大水體養殖綜合開發——大型水庫脈衝電欄魚電柵技術”獲國家星火獎三等獎,1989年獲江西省星火獎二等獎(完成人:鍾為國、李慶民等)。
1990年,“鯉魚棘頭蟲病的研究”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1989年獲農業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完成人:黃琪琰、鄭德崇、鄧伯仁)。
1991年,“千畝池塘商品魚畝產1000公斤技術試驗”獲國家星火獎二等獎(完成人:譚玉均、王武)。同年,批准建設農業部水產增養殖生態生理重點開放實驗室。
漁業學院
(1993-2003)
1993年與海洋漁業系合併改製為漁業學院(次年海洋漁業系劃歸工程技術學院)。學院下設水產養殖系、水生生物與水域環境系和生物科學系等3個系。 “草魚出血病防治技術研究”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991年獲農業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第六完成人:黃琪琰,參加人:鄭德崇、蔡完其)。同年,水產養殖學科被批准為農業部重點學科。
1994年,與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聯合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設置特種水產養殖、水域環境保護兩個2年制專業,前者連續招收1994-1997年四屆學生,後者連續招收1994-1996年三屆學生。
1995年,生物技術專業招收首屆本科生。
1996年獲水生生物學碩士學位授予權。水產養殖學科被批准為上海市重點學科。
1998年根據國家教委頒佈的全國高校本科專業目錄,將淡水漁業與海水養殖兩個專業合併為水產養殖學專業,水生生物學專業改名為生物科學專業,同年獲水產養殖學博士學位授予權。同年,“長江天鵝洲故道鰱、鱅、草魚、青魚種質資源天然生態庫”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1997年獲農業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998年獲水科院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完成人:李思發,周碧雲等)。
1999年李思發、王武分別招收第一屆博士研究生各1名(王成輝,陳再忠)。同年農業部批准建設全國第一個漁業動植物病原庫。“條斑紫菜病爛原理調查及防治的研究”獲得199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1998年獲農業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水科院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完成人:馬家海等)。
2000年獲海洋生物學、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和臨牀獸醫學三個碩士學位授予權。
2002年水產養殖學科被批准為國家重點學科。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2003-2008)
2003年漁業學院更名為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同年獲批水產養殖博士後流動站建站,招收第一屆水產養殖(都市漁業方向)本科生。2003與2004年,環境科學、水族科學與技術2個本科專業分別經教育部批准設置。
2004年,“團頭魴“浦江1號”選育和推廣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完成人:李思發、蔡完其、趙金良、鄒曙明等)。
2005年動物科學和園林兩個專業獲教育部批准設置,“水產種質資源發掘與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經教育部批准立項建設。
2006年獲水生生物學博士學位授予權,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二個碩士學位授予權。《魚類學》被評為水產學科第一門國家精品課程(完成人:唐文喬、龔小玲、鮑寶龍)。
2007年海洋生物學成為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水產生命實驗教學中心被評為上海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同年首次招收生物科學(海洋生物學方向)本科生。王武教授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2008-
海洋大學
水產與生命學院
(2008-)
2008年,學校更名為上海海洋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更名為水產與生命學院。同年水生生物學科成為上海市重點學科,生物科學本科專業成為國家特色專業,水產種質資源發掘與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通過專家驗收。《魚類增養殖學》獲國家精品課程(完成人:李應森、王武等)。李思發獲全球水產養殖聯盟終身成就獎。
2009年,批准建設國家級水產科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水產養殖本科專業成為國家特色專業。“羅非魚產業良種化、規模化、加工現代化的關鍵技術創新及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完成人:李思發、李家樂等)。李思發獲第三屆中華農業英才獎。王武獲“新中國成立60週年‘三農’模範人物”稱號。孟慶聞、藏維玲獲“新中國成立以來上海百位傑出女教師”稱號。
2010年批准建設農業部團頭魴遺傳育種中心,並獲生物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中華絨螯蟹育苗和養殖關鍵技術的研究和推廣”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完成人:成永旭、王武、吳嘉敏、李應森等)。
2011年農業部重點實驗室更名為農業部淡水水產種質資源重點實驗室,獲生態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壇紫菜新品種選育、推廣和深加工技術”獲201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完成人:嚴興洪、馬家海、王素娟等)。
2012年獲得生物學一級博士學位授予權。同年5月引進國家“傑青”陳良標教授,任水產種質資源挖掘與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2013年,批准設置水生動物醫學本科專業並與當年正正式招生,為國內首家設置本專業的高校。生物科學本科專業獲上海市優秀專業稱號,系學校首個市級“優秀專業”。批准全國550個專業點為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我校水產養殖學專業入選。成永旭入選2013年“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2014年水產養殖學、水族科學與技術專業入選國家拔尖創新型農林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項目。水產學科入選上海市高峯學科建設序列。此外,學校國際海洋生物科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被審定為2014年度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這是學校獲得的首個國家級國際合作研究平台。
2015年3月,“中國水產營養與飼料三十年十大奠基人物”頒獎典禮在廣州舉行,我院王道尊教授入選“中國水產營養與飼料三十年十大奠基人物”。
2016年,我院舉辦法首期波留學生海水養殖研修班,本屆研修班共10名學生,均為在校生,是法屬波利尼西亞全國海選的30名學生中擇優選拔的優秀學生。
2017年9月,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學校入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建設學科為水產。同年底,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公佈,我校“水產”學科獲A+評級,“海洋科學”學科和“生物學”學科獲B-評級。
2018年3月, [8]  由我院參與申報的海洋科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獲批。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主要學科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院標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院標
學院水產養殖學科於1993年被批准為農業部重點學科,1999年被農業部重新認定為重點學科,1996年被批准為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2002年成為國家重點學科,2005年成為上海市優勢學科,2007年再次被認定為國家重點學科。1984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1998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建立博士後流動站。在這個學科的基礎上,2003年建立了上海高校水產養殖學E-研究院,2008年水產養殖專業成為國家特色專業,2009年獲水產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9] 
學院水生生物學科於2008年被批准為上海市重點學科。本學科於1996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學院水生生物學科在國內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在國際上也有較高知名度。著名魚類學家朱元鼎教授及國際學術界有影響的孟慶聞、蘇錦祥、伍漢霖、梁象秋教授等為中國和學校水生生物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9] 
學院海洋生物學學科前身追溯為上世紀50年代設置的海洋生物學課程。自20世紀中期以來,學科點教授專家在海洋魚類物種及形態多樣性等領域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先後主持了《南海魚類志》、《東海魚類志》等重要專著的撰寫,主編了《中國動物志》“圓口綱、軟骨魚綱”等約1/4的全國性魚類多樣性專著的撰寫,出版了《魚類比較解剖》等專著。2001年,學科點獲得海洋生物學碩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獲得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碩士學位授予權,同年獲得動物遺傳與繁殖碩士學位授予權和水生生物學博士學位授予權,2007年經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批准為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 [9]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本科專業

水產養殖學
水產養殖學專業源於1921年設立的養殖科,具百年專業底藴,是國內率先在原農業部下屬高校中設立的本科專業。2009年被評為國家特色專業,2017年入選上海市全英語教學建設專業,2019年獲評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專業。本專業建設依託的水產學科,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A+”,2017年列入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本專業圍繞學校“水域生物資源可持續開發與利用和地球環境與生態保護”辦學主線,“瞄準國際前沿、對接現代漁業,深化學科融合,強化實踐教學”,形成了“國家傑青”領銜的、特色優勢明顯的師資隊伍,擁有國家精品課程為代表的優質課程資源,打造了以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為核心的實踐教學平台,以卓越農林人才培養計劃和國家專業綜合改革所建立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基礎,在培養學生全球視野、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等方面特色鮮明。本專業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三農”情懷的、服務中國及世界水產養殖業現代化發展的、具有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一流人才,畢業生勝任在水產養殖相關領域和部門從事科學研究、教育教學、技術推廣、生產開發、經營管理等工作,能夠在相關領域自主創業、考研深造、出國深造等。 [10] 
水生動物醫學
我校的水生動物醫學教育最早追溯到1921年開設的漁病學課程,這是我國水生動物醫學高等教育最早的紀錄;2012年設立水產養殖專業水生動物醫學方向;2013年獲教育部批准建設全國第一個水生動物醫學本科專業,2018年列入上海市地方高校專業建設。面向我國及世界現代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圍繞學校“水域生物資源可持續開發與利用和地球環境與生態保護”辦學主線,依託水產養殖國家級重點學科和水產學科,對接現代水生動物醫學人才需求,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具備水生動物基礎醫學、預防醫學和臨牀醫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服務於國家或區域水產動物健康安全的具有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的複合型專業人才。 [10] 
水族科學與技術
2003年我校招收水族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生, 2004年正式獲得教育部批准設立。2006年獲得上海市教委第二期教育高地重點建設項目資助。2014年本專業入選第一批教育部卓越農林計劃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計劃。2018年獲得上海市教委一流本科專業建設資助。十多年來,我校水族科學與技術專業一直在全國同類院校中排名第一。本專業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具備觀賞水族養殖與鑑賞、繁殖與育種、水質調控、營養與飼料、病害防治、水族工程設計、經營管理等方面知識與能力,能夠在水族館、景觀設計公司、水族生產企業、飼料生產、技術推廣等企事業單位從事生產、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具有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的複合型專業人才。 本專業現有專任教師20人,其中9位教授、6位副教授、5位講師分別來自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上海海洋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大連海洋大學等高等院校。 [10] 
生物科學
上海海洋大學生物科學專業是在本校1952年成立的水生生物學專業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是學校構建食品、國家一流水產學科(包括海洋、水產)三大學科羣的主要依託專業之一。1996年獲水生生物學碩士點,2005年獲水生生物學博士學位授予點,2011年獲生物學一級學科碩士點,2012年獲生物學一級學科博士點,2019年獲批生物學博士後流動站,已經形成了本科、碩士和博士專業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學科對專業形成了強大的支撐,生物科學專業2008年被評為“國家特色專業”、2012年被上海市評為“優秀專業”,2019年獲批第一批“國家一流專業”。生物科學專業依託近100年積澱的辦學底藴和強大的師資,以及十多個國家/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為支撐的一流實踐教學平台,培養具備全球視野、服務國家和區域的水生生態保護與修復,水生(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生物高新等領域具有科學思維、創新能力、生命情懷和責任擔當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一流特色人才。專業涉及宏觀的水生生態修復與保護,利用轉基因、基因編輯、蛋白組學、表觀遺傳學、幹細胞等微觀分子生物學技術手段探究生命的奧秘等。 [10] 
生物科學(海洋生物)
我校的生物科學(海洋生物)本科專業是依託生物科學這一國家重點專業和上海市優秀專業,在海洋生物學市級重點學科的基礎上不斷髮展壯大,形成了目前以海藻生物技術、海洋甲殼動物繁殖發育與蝦類良種選育、海洋貝類進化與分子生物學、環境適應的表觀遺傳調控等四大研究核心的海洋生物教學團隊。 本專業培養具備充足的生物學知識和完善的海洋生物學知識,同時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科技人才;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尤其注重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所有核心課程都有相應的實驗課程與之配套;同時注重啓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發掘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團隊精神,使學生能適應多變複雜的未來環境。我校同時具有海洋科學一級學科的碩士和博士學位點,具備培養本碩博一體化海洋人才的能力,從2007年迄今已經招收400餘人,在學生培養過程中注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畢業生既有到國際、國內的各高校進一步深造的高精尖人才,又有能到一線企事業單位直接進入各類工作崗位的通識人才。 [10] 
生物技術
上海海洋大學生物技術專業於1995年設立並開始招生, 本專業依託水產一流學學科和生物學學科,以厚基礎、寬口徑為前提,通過構建“通識與素質教育模塊-專業教育模塊-綜合實踐模塊”三位一體課程體系,實施“基礎實驗-實習教學-畢業實踐-創新創業”漸進的、多層次的、全方位的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傳授生物技術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術及前沿進展,強調生物技術在水產和海洋領域的開發和應用,同時注重與環境、醫學等學科交叉。培養德、 智、 體、 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科學、人文社科基礎知識和人文修養,系統掌握生命科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掌握細胞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質與酶工程、分子生物學技術和生物信息學技術等現代生物技術及前沿進展,今後能夠在國家或地方高校、科研機構及生物技術相關企業和部門從事與生物技術有關的科學研究、教育教學、技術開發、生產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具有創新精神、創業能力的創新型、複合應用型和實用技能型的生物技術人才。 [10]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院系設置

水產養殖系
水產養殖系成立於1952年,是國內設立最早的水產養殖本科教育學科點。建有水產養殖學博士點、碩士點和本科專業,建有水族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點。已成為國內水產養殖學科人才培養層次最高、最齊全的高等教學單位,教學和科研總體水平居於國內前茅。教師隊伍結構合理,主要研究方向上都已由青年科技人員擔綱,一些主要研究方向的學術水平居國際先進或國內領先。重點實驗室具有一定的規模並配備了一批一流的儀器設備,整個工作已進入良性運作,與國際、國內的高校及科研機構有着密切的學術交流。
師資隊伍:
水產養殖系現有教職工 12 名,其中教授 4 名(博士生導師 2 名),3 名教授年齡在 45 歲以下;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佔教師總數的 66.7%。
主要研究方向:
1.水產養殖生態學:主要研究水產養殖動植物與環境的關係,水產養殖系統的結構與功能,水質管理的理論與技術,可持續發展的海水養殖業的系統生態學理論。
2.水產動物繁殖生物學及養殖技術:主要研究魚、蝦、貝類的性腺發育、受精生物學,發育生物學及人工繁殖技術,苗種培育及養成技術。
3.設施漁業:主要進行循環水養殖系統和大型水族館系統的工藝設計及優化,養殖水處理新技術與新工藝,觀賞景觀設計。循環水健康養殖技術,養殖污染生態調控技術。
4.觀賞魚人工繁殖學:主要研究觀賞魚的受精生物學,發育生物學及人工繁殖技術,苗種培育及養成技術。
5.觀賞水產動物病害學 主要研究觀賞水產養殖動物各種疾病的病理學及診斷、防治技術。
水產種質與育種系
水產種質與育種系的最早前身為水產養殖系屬下的組織胚胎教研組,歷經遺傳育種教研室(1994年)、生物技術教研室(1995年)、遺傳育種與生物技術學科點(1999年)、水產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系(2007年)等發展階段。為適應學校一流學科建設和高水平特色大學發展需要,水產種質與育種繫於2017年隨學院學科-專業-學位點三局同布調整時成立,在原水產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系基礎上引進國家傑青等高層次人才組建而成。
本系主要參與上海海洋大學一流水產學科與國家級、農業部、上海市重點學科——水產養殖學科的建設任務,承擔水產養殖本科專業的建設與管理,參與水產養殖專業博士點、水產養殖專業碩士點、漁業專業碩士學位點以及水產養殖專業博士後流動站的建設,負責及參與農業部淡水水產種質資源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水產種質資源發掘與利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水產動物遺傳育種上海市協同創新中心及農業部團頭魴遺傳育種中心的建設與管理。具有學科建設、專業管理、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功能。 [11] 
水產動物醫學系
水產動物醫學系於2007年組建,下設水產動物疾病學教研室、微生物學教研室,國家漁業動植物病原庫掛靠在本系,擁有“臨牀獸醫學”碩士學位授予點。共有教師13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4名,講師3名,助教3名,博士以上學歷的教師佔30%以上。
“水產動物疾病學教研室”主要從事水產動物疾病及其控制理論與實踐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它的工作範圍涉及到水產動物病原生物學,病理學,免疫學,漁藥藥物學,承擔本科生主要課程:水產動物疾病學、水族寵物醫學,教學和科研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
“微生物學教研室”主要從事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水域生態學、微生態學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承擔本科生主要課程:環境微生物學、微生物學、高級微生物學、微生物與人類健康等。
建設中的“農業部漁業動植物病原庫” 作為教學和科研工作平台,在國內已經產生一定影響。
作為水族科學與技術教育高地建設項目的“水族寵物診所”運營一年來,深受市民歡迎和媒體關注,作為水族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和實踐基地,研究生和大學生們得到臨牀實踐鍛鍊。
為適應水產養殖業的發展,水產動物疾病學學科越來越顯得快速發展的必要性,學校選派青年教師國內和國外進修和攻讀學位,以及人才引進,加強學科師資隊伍建設。
1986年陸宏達選派到英國Stirling大學水產研究院取得水產動物疾病方面的碩士學位後於1989年返校繼續任教,承擔過"魚病學"、 "水產動物疾病學"、"專業外語"和"微生物學實驗"的本、專科教學任務,"水產動物病理學"的研究生教學任務,還多次為函授班、各種培訓班以及農業部委託舉辦的魚病高級研修班授課。參編了《水產動物疾病學》。主持上海市農委科技興農重點攻關項目"中華絨螯蟹的池塘養殖及病害防治綜合技術的開發" 等多項研究。1996~1999年任魚病室副主任。
1996年引進潘連德任教,1998年主講並編印《魚類病理學》本科教材,主講“海水養殖病害學”、和陸宏達教授輪流主講“水產動物疾病學”,主講“水產動物病原學”研究生課程,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養殖中華鱉藥源性肝病病理機制研究”(39970582)”等多項研究,開展“水產動物醫學”的臨牀診斷和控制技術攻關。2005年主講“觀賞水族病害學” 課程,2006年創建首家“水族寵物診所”開展水族寵物的臨牀治療和實踐教學。1996~1998年任魚病室主任。現任水產動物醫學系主任。
1997年引進楊先樂任教,主講“水產動物免疫學”等研究生課程,主持建立“農業部漁業動植物病原庫”,主編《新編漁藥手冊》2005年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參編《水產動物病害學》2004年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農業部等多項研究項目。1999~2006年任魚病室主任。
1999年張慶華任教,主要研究方向為水產動物醫學,從事水產動物疾病相關病原的檢測和免疫研究工作。主講《微生物學》、《免疫學》、《病毒學》、《水產動物醫學概論》、《微生態與健康》等課程。主持和參加上海市科研項目多項。現任水產動物醫學系副主任。
2000年引進胡鯤任教,主講《微生物學》、《環境微生物學》,主持和參加科研項目多項,研究方向為水產品安全、微生物學。現任水產動物醫學系副主任。
2006年胡樂琴任教,主講《微生物學》、《環境微生物學》。研究方向為水產動物醫學,研究興趣為養殖水域中微生物與養殖疾病發生的關係及其規律的研究等。
2007年引進吳惠仙任教,2005年於上海水產大學從事水產臨牀醫學博士後研究工作。參加和主持國家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浙江省教育廳、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和浙江省科委、杭州市科委等多項項目的研究工作。
水生生物系
水生生物系是2007年生命學院學科調整時成立的,由歷史悠久、並作出輝煌成績的原魚類學學科點和水生生物學學科點組合而成,具有專業管理、教學、科學研究和標本收藏與科學普及等功能。現有教師12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4名,講師2名,博士生導師2名,碩士生導師9名。
主要業績
在我國高等教學中,魚類學課程(1950年)和水生生物學課程(1952年)都是由我們水生生物系的前輩教師創立的,並最早編著出版了專業教材(王以康,1958,魚類學講義,科學技術出版社;王嘉宇主編,1960,水生生物學,農業出版社)。50多年來,水生生物系承擔了學校大量的教學任務,編寫出版的教材和辭書有24本,並取得了多項教學獎勵,建成了“魚類學”國家級精品課程和“水生生物學”上海市級精品課程。主持了包括1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內的大量科研課題,出版了專著28部,獲得省部級以上獎項28項,是我國魚類學和水生生物學教學和研究的主要基地之一。
專業設置
1、委託管理的專業
生物科學學士學位、水生生物學碩士、博士學位
2、承擔建設的精品課程:
魚類學(國家級)、水生生物學(上海市級)
3、承擔的主要課程
本科:水生生物學、普通動物學、水域生態學、污水生物學、海洋生物學、甲殼動物學、水草栽培學、甲殼動物學、魚類學、水生野生動物保護、普通生物學、保護生物學、生命科學史、生物分類學、生物多樣性、生命科學導論
碩士:水域生態學、分子發育生物學、生物多樣性科學、浮游生物學、濕地生態與保護、高級水生生物學
博士:水生動物保護研究進展、繁殖生物學進展、營養生態操控講座
4、承擔的野外實習任務
水生生物學教學實習、漁業環境生物調查實習、海洋生物多樣性調查實習、水族生物調查實習、水生花卉認知實習
科研方向
1、水生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
2、水產動物發育與進化生物學
3、和諧水生態構建與修復
水生動物生理系
1952年以前,我國水產教育體系中尚無魚類生理學相關課程,隨着全國水產教育形勢的發展,1956年我校生理課被定為基礎課程,並編寫了教學大綱。1960年王義強組織主編了我校第一本《魚類生理學》教材,1990年由王義強又主編了《魚類生理學》全國統編教材。1983年開始招收第一屆魚類生理學的碩士研究生,這在水產院校是最早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的單位之一。2012年開始招收第一屆水生動物生理學的博士研究生。2017年根據學校和學院“十三五規劃”、結合水產高峯學科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水產與生命學院明確定位是高水平研究型學院(Ⅰ型學院),以水產和生物學科為基礎建立了8個系,其中水生動物生理係為8個系之一。本系聚焦水產養殖和水生動物生理,圍繞水產動物抗逆、應激生物學、神經內分泌學、神經電生理學、動物行為學和生物節律、繁殖生理學、水生毒理學、生態生理學等方向開展教學和研究,突出水產基礎生物學的特色。 [12] 
海洋生物系
海洋生物系成立於2007年2月,由原海洋生物教研室和原藻類教研室合併而成,和上海水產大學藻類研究所合署辦公;原海洋生物教研室成員主要由原海產動物養殖教研室老師組成。作為我校海洋學、水生生物學和水產養殖學的交叉學科,海洋生物系本着科研和教學並舉,以科研促進教學,以本科教育為基礎,研究生教育為重點,積極開展科研和教學工作。本學科主要研究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海洋生物生理生態學、繁殖和發育生物學、海洋生物技術等;研究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環境修復。對於一些重要的海洋生物(包括食用、藥用、觀賞等生物)則從地理分佈,種羣變動、遺傳變異、種質資源、生理生態、繁殖發育以及人工養殖進行系統研究。本學科未來幾年將在如下領域展開重點研究:(1)藻類學與海藻栽培學(2)海藻遺傳育種與海藻細胞工程學(3)重要經濟海洋動物的繁殖和發育生物學及人工繁殖基礎理論。(4)海洋藥用生物、觀賞生物和海洋保護生物的生理生態學及繁殖發育生物學。(5)海洋生態環境及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努力使本學科成為我校乃至上海市有特色、有影響的主要學科。
該系現有教授6名(博士生導師4名),副教授2名,講師2名,助教1名,其中7人擁有博士學位;在讀碩、博研究生60多名。
環境與生態系
環境與生態系成立於2007年2月,由原水域環境和水域生態學兩個教研室合併而成。原水域環境和水域生態學都是伴隨着我校的主幹學科水產養殖而產生並發展起來的,並且均為我校水產養殖國家重點學科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當前隨着我國水域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和對環境保護要求的不斷提高,為本學科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校院各級領導都非常重視本學科的建設。本學科已建立了儀器設備完備、人員構成穩定的教學、科研體系。現有教師9名,教授2名,副教授5名,講師2名,其中6名教師具有博士學位。碩士生導師3名。建有兩個研究平台,即水域生態環境上海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和農業部水產動物營養與環境研究中心。
主要業績
1980年回滬以來,本學科教師與養殖學科教師共同努力,建立了新形勢下產學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和專業基礎課“產學研一體化”的教學新模式。近三十年來,已完成省部級項目30餘項,承擔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的內省部級項目有13餘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獎項10項,主編、參編了6門教材。近年來,本學科發表論文150多篇,其中SCI收錄論文十多篇。通過產學研一體化體系的逐漸伸入,不僅為水域環境保護與修復培養輸送了大量的專業人才,並且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如育苗用水系列調配法、育苗用水消毒系列法、金山產學研試點基地、羅氏沼蝦與斑節對蝦的成功培育與養成等)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與生態效益。
專業設置
1、委託管理的專業
環境科學學士學位、園藝園林學士學位、環境科學碩士學位。
2、承擔的主要課程
本科:養殖水化學、環境化學、生態學基礎、環境工程學、環境監測、環境評價、水域生態工程與技術、水域生態學、景觀設計初步、景觀學概論、景觀資源學、濕地生態工程、景觀生態學、濱海景觀生態工程、生態旅遊、濱水自然景觀設計理論與實踐、園林工程概預算與經濟分析、園林規劃設計、園藝通論、環境毒理學、環境科學概論、現代環境監測技術、人居環境學、產品環境行為、環境教育學、環境與生物技術、景觀與文化、行為生態學、城市生態學等。
碩士:水環境化學、污水治理、水域生態學、環境生態學等。
博士:高級水產養殖學、水產養殖生態學(參講)。
3、承擔的實習任務
環境監測與評價、水環境化學、生態學、水域生態景觀評價、水污染控制規劃、水域生態學、環境工程、水域生態景觀規劃與設計。
學科帶頭人
1、環境與生態系
系主任:劉其根教授
系副主任:張飲江副教授、李娟英副教授
2、環境科學教研室
正副主任:江敏教授(兼)、李娟英副教授
成員:彭自然講師、凌雲講師
3、水域生態學教研室
正副主任:劉其根教授、張飲江副教授
成員:何文輝副教授、楊東方副教授、胡忠軍副教授
科研方向
本學科以水域環境或水域生態系統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其中的各種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及其對水域環境質量和對水域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及主要生態過程的影響、水環境質量的監測與評價,水域環境的污染控制和生物調控原理與技術以及退化水域生態系統的生物(態)修復等。學科着重於研究養殖水域中環境因子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及其與養殖生產的相互關係、養殖水域環境調控原理與技術和富營養化水體的生態修復等。還涉及水域環境的養殖容量、漁業水域規劃與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等。主要的研究方向有:
1、水域環境監測(理化和生物)與質量評價。
2、水域環境毒理學和生態毒理學。
3、水生生物羣落、水域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及其生態過程。
4、水域環境污染控制、生物調控原理與技術及退化水域生態系統的生態修復。
5、水域景觀設計、規劃和構建。
6、湖泊、水庫漁業生態學和池塘養殖生態學
營養飼料與生理系
營養飼料與生理系的發展是伴隨着我校水產養殖學科的發展而逐步沿革發展而來的。該系成立於2007年1月,主要從事和開展水產養殖動物生理、營養需求、飼料開發與應用等領域的科研、教學和科技服務。
發展經歷
營養與飼料與生理系的沿革和發展主要經歷如下階段
(一)、發展階段
1952年以前,我國水產教育體系中尚無魚類生理學和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相關課程,隨着全國水產教育形勢的發展, 1956年我校生理課被定為基礎課程,並編寫了教學大綱。,1960年我校王義強老師組織主編了我校第一本《魚類生理學》教材,以後在1990年由王義強先生又主編了《魚類生理學》全國統編教材。 1992年,由我校趙維信老師還主編出版了全國農林高等專科學校的《魚類生理學》教材,由魏華教授主編全國十一五規劃教材《魚類生理學》。
我校1983年開始招收第一屆魚類生理學的碩士研究生,這在水產院校是最早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的單位之一。1986年開始由王道尊為淡水漁業和海水養殖專業本科生開出水產動物營養和飼料學課程,1994年初農業部組織編寫了全國高等農業院校通用教材——《水產動物營養和飼料學》,王道尊副主編。1995年周洪琪為研究生開出“水產動物營養學”,為了進一步提高培養研究生的質量,2000年以後,陳乃鬆開設“水產飼料學”,黃旭雄開設“生物餌料學”,殷肇君開設了水產“飼料加工工藝學”,冷向軍將開設“飼料毒物學及水產品安全學”,周洪琪將開設“飼料質量檢驗”。2006年以後,成永旭教授同時為本科和研究生開設了《水產動物營養繁殖學》課程。1988年水產動物營養和飼料學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98年建立水產養殖學博士點,2000年開始招收營養飼料博士研究生。周洪琪任博士研究生導師。
(二)營養飼料與生理系的成立
2007年根據學院學科整合和調整,將原來的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教研室和生理教研室進行合併,於2007年1月,組建了生命學院營養飼料與生理系。系現有教職工11人,具有博士學位的8人,還有兩人為在讀博士。平均年齡40歲左右。現今營養飼料生理系(系主任 成永旭,付系主任 黃旭雄)有兩個教研室,即營養飼料與生理教研室( 室主任:陳乃松,付主任 華雪銘),生理教研室(主任 曲憲成)和正在籌建的上海水產大學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研究所。周洪琪教授為本系的總顧問。
學科定位
我校水產養殖是國家級重點學科,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水產品的質量和產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水產養殖呼喚高效生態的健康養殖,這一發展趨勢決定了營養飼料與生理系在水產養殖學科的重要地位。其原因:(1)水產動物飼料日益成為水產養殖發展的第一要素。水產養殖中最重要地技術要素為四大要素:水,種,餌,病。水是前提,種是載體,餌是物質基礎,水產生產的第一要素。(2)我國水產飼料發展和現狀決定了其科研教學的重要性。飼料工業發展促進養殖水平提高,但仍需發展。
學校和學院在水產養殖學科的發展的規劃和實施方案中,對營養飼料與生理系的發展已形成共識,認為本系教科研平台的建設和團隊建設,直接關係到學校水產養殖國家級重點學科發展的水平。
科研方向
主要科研方向和相關情況(見下表)
表:營養飼料與生理系科研優勢方向發表文章和科研項目統計
-
發表論文數
科研課題數
備註
營養飼料與免疫方向
180餘篇
40
早期青魚,後期魚蝦
生殖與內分泌
100餘篇
20個
早期魚,後期蝦蟹
營養繁殖學
80餘篇
25個
主要集中蟹類
工作重點
1、辦好本科專業和研究生教育
2、建好師資隊伍和科研團隊
擬保持和形成如下三個相對穩定的科研團隊:
(1)配合飼料研究團隊
(2)營養繁殖學研究團隊
(3)生理和內分泌干擾素研究團隊
3、搭好科技平台,促進產學研發展
根據營養飼料學科的特點,在營養生理系層面上重點建設“兩個研究實驗室”和“一個轉化服務平台”,即 飼料分析與檢測實驗室, 飼料機械與加工實驗室和 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研究所。
4、凝聚科研方向,多出科技成果 目標重點凝聚在蟹類研究方面,兼顧蝦和魚的研究,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兩隻蟹,兩條蝦,兩條魚”,力爭通過集成申報大項目,在3~5年內出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科研成果。
兩隻蟹:三疣梭子蟹,中華絨螯蟹
兩條蝦:克氏原螯蝦,日本沼蝦
兩條魚:鰻鱺(黃鱔),銀鯧
水產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系
水產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系現含水產種質資源研究室、遺傳育種與生物技術教研室。
水產動物種質資源研究室是由李思發教授創建,是我國水產界成立最早的種質資源研究室。主要從事水產動物的種質資源和種苗工程研究,即藉助形態學、養殖生物學、細胞遺傳學、生化遺傳學、分子遺傳學和數量遺傳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在羣體、個體、細胞及分子水平上,研究我國水產動物的種質特性,建立水產動物種質的鑑定標準和技術方法,並在種質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種質創新、保護等工作。20世紀80年代,該研究室率先開展了“長江、珠江、黑龍江鰱、鱅及草魚種質資源研究”,開創了我國水產動物種質資源研究的先河。此後,種質資源研究對象也從“四大家魚”拓展到中華鱉、團頭魴、羅非魚、彩鯉、中華絨螯蟹、青蝦、三角帆蚌、縊蟶等。在種質創新方面,已育成了團頭魴“浦江1號”、“新吉富”羅非魚、“康樂蚌”等新品種。與此同時,水產動物種質資源研究室還為我國水產種苗工程建設和水產原良種體系建設的出謀策劃,積極為我國水產原良種場規劃、建設、種質檢驗服務。
遺傳育種與生物技術教研室的前身是文革前動物生理生化教研室屬下的組織胚胎教研組。主要承擔我院生物技術本科的專業建設和教學工作,並從事水產生物遺傳育種與生物技術方面的科研工作。本科教學有《組織胚胎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發育生物學》、《基因工程》、《生物工程》、《水產動物育種學》等。
自1980年以來,本系先後主持了國家科技攻關、科技支撐計劃、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部、市級科研項目以及國際合作項目等,有着深厚的研究基礎和廣泛的國際聯繫。在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400餘篇,主編(參編)專著14部,專利9項,制定國家標準23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部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等,其他省市自治區科技進步獎5項。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實驗設施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實驗管理中心成立於2018年5月,具體負責水產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分析與檢測中心、水生動物認知教育基地、濱海水產科教創新基地、各類科研實驗室等,現有實驗技術人員28名,其中副高職稱6名,中級職稱15名。
1.水產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
水產科學實驗教學中心於2009獲批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以水產學一級學科(水產養殖學、漁業資源學、捕撈學3個二級學科)為基礎,主要服務於水產養殖學、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水族科學與技術、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等5個本科專業,是上海市重點建設的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位於我校公共實驗樓B樓,共四層,面積達3363m,是我院本科生實驗教學的主要場所,包括基礎生物學實驗室、動物生理實驗室、微生物實驗室、藻類學實驗室和創新實驗室等50多個實驗室,現有專職實驗技術人員9人。
2.分析與檢測中心
分析與檢測中心共有物理空間440平米,11個實驗室。平台主要服務功能涉及三塊,功能區域1是生物顯微成像區,涵蓋從普通顯微鏡到共聚焦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等顯微成像功能的儀器設備;功能區域2是水域環境理化分析區,涵蓋水體營養鹽自動分析系統和水體重金屬元素分析的電感耦合等離子質譜等儀器設備;功能區域3是生物代謝物分析區域,涵蓋液相色譜-質譜連用儀、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等儀器。公共實驗平台現有大型儀器設備24台,資產總價值1680萬。為學院水產、生物等學科的科學研究和本科教學提供了技術上的硬件保障。每年度有4門本科教學實驗課程在平台運行,每年公共實驗平台服務科研的有效機時數為4000-5000小時,服務人次約350人/年。
3.水生動物認知教育基地
前身是魚類研究室,是本校從事科普教育的主要基地,由著名魚類學家朱元鼎教授於1952年創立。承擔魚類鑑定、教學、標本製作、標本收藏、科學普及、人才培養等任務,是我國魚類學研究和教學的重要基地之一。位於我院F樓,總面積992.88㎡,包括3萬多瓶標本,共2500多個種類。2000年6月被上海市命名為“上海市水生生物科普教育基地”。近三年,有56位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基地做相關研究和實驗,有48人次國內外學者專家、211人次的本校大學生查看魚類標本,有315人次的幼兒園小朋友參觀基地的生物標本。
4.濱海水產科教創新基地
作為農業部團頭魴遺傳育種中心、水產動物遺傳育種上海市協同創新中心、上海市水產養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海洋大學科技園中試基地、上海海洋大學水產類人才創新創業教育實訓基地的實體化運行基地。承擔水產與生命學院水產養殖專業學生科研及實習任務,有效充當了“第二校園”的特色功能,涵蓋了淡水養殖、飼料開發、遺傳育種、學生實習等重要學術項目,佔地約384畝,距離學校主校區約20公里,生活設施齊全,實驗場地相對充足。截止2019年底,共有9個研究團隊入駐濱海基地。教師在濱海基地開展科學研究項目10餘項,接待研究生實驗6760人次,接待本科生生產實習21人次、為期1周的本科生短學期實習450人次。
5.各類科研實驗室
包括水生生物遺傳學實驗室、海洋生物實驗室、系統進化與分子生態實驗室、魚類學實驗室、發育生物學實驗室、水產養殖生態實驗室、設施漁業實驗室、觀賞水族養殖實驗室、營養與飼料實驗室、生物餌料實驗室、病毒學實驗室、水生動物病害控制實驗室、魚類免疫與病害控制實驗室、魚類分子免疫學實驗室等140多個實驗室。分佈於生命學院A、B、C、D、E樓,面積達5929m,是學院教師與研究生開展科學研究的重要場所。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