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海劇藝社

鎖定
上海劇藝社,是中國話劇團體。1938年7月成立於上海,主要領導人於伶。1937年11月上海淪為“孤島”後,於伶、歐陽予倩等組建青鳥劇社。青鳥劇社解散後,於伶又邀李健吾、李伯龍、吳仞之、顧仲彝、朱端鈞等發起組織上海藝術劇院,但因租界當局不予批准而流產。嗣後,借中法聯誼會名義,於法租界組成上海劇藝社。劇藝社以“嚴肅的態度,努力提高演劇水準,選成功的舞台名劇,供給觀眾精神食糧”為宗旨,運用曲折隱蔽的方式開展進步戲劇運動。其活動大體可分業餘演出和職業演出兩個階段。業餘演出自1938年7月至1939年6月,首先在法租界工部局大禮堂演出了《人之初》和《愛與死的搏鬥》兩出法國劇目,取得法租界當局的信任後,在卡爾登大戲院演出反映“孤島”現實生活的《花濺淚》。上海劇藝社的首次職業公演是1939年8月在璇宮劇院演出於伶的《夜上海》。此後,陸續演出了具有民族意識的歷史劇《明末遺恨》、《李秀成之死》、《大明英烈傳》等,對發揚“孤島”羣眾的愛國熱情起了很好的作用。1941年3月於伶去香港以後,部分社員參加上海職業劇團,演出了《蜕變》。同年12月上海全部淪陷,上海劇藝社與上海職業劇團被迫停止演出活動。1946年,上海劇藝社恢復活動後,演出了陳白塵編劇、黃佐臨導演的《升官圖》,演出盡情揭露了貪官們的骯髒行為和醜態,出現了連演100多場的盛況。1947年上海劇藝社解散。 [1] 
中文名
上海劇藝社
成立時間
1938年7月11日
性    質
話劇團體
領導人
於伶

目錄

上海劇藝社機構簡介

上海劇藝社,是中國話劇團體。組成於1938年7月11日。主要領導人於伶。1937年11月上海淪為“孤島”後,進步戲劇工作者大多被迫撤離上海。1937年底,於伶團結歐陽予倩等戲劇家,以救亡演劇隊10隊、12隊為基礎組成青鳥劇社。青鳥劇社解散後,於伶又團結李健吾、李伯龍、吳仞之顧仲彝朱端鈞、徐渠等發起組織上海藝術劇院,但因租界當局不予批准而流產。嗣後,於伶等借中法聯誼會名義,於法租界組成上海劇藝社。 [2] 
上海劇藝社以“嚴肅的態度,努力提高演劇水準,選成功的舞台名劇,供給觀眾精神食糧”為宗旨,運用曲折隱蔽的方式開展革命戲劇運動。它的活動大體可分業餘演出和職業演出兩個階段。業餘演出自1938年7月始,至1939年6月止。1938年7月中旬,上海劇藝社在法租界工部局大禮堂演出了《人之初》(顧仲彝根據帕尼奧爾著《託帕茲》改編,吳仞之導演)和《愛與死的搏鬥》(李健吾根據羅曼·羅蘭同名劇作改編,許幸之導演)兩出法國劇目,取得法租界當局的信任後,於1939年2月7 日至12日在卡爾登大戲院(今長江劇場)演出反映“孤島”現實生活的《花濺淚》(於伶編劇,吳永剛導演)。此劇通過一羣被欺壓被侮辱的舞女的非人生活和她們的醒悟,揭示了“孤島”猖獗一時的敵偽勢力的罪惡和羣眾的覺醒。1939年3月26日至6月11日,上海劇藝社在新光大戲院(今新光電影院)舉行了12次星期早場公演,演出了《這不過是春天》、《舞女淚》等十多個劇目。通過演出,培訓了隊伍,擴大了社會影響,為開展職業性質的長期公演奠定了基礎。上海劇藝社職業公演的首次演出是1939年8月6日在璇宮劇院演出的《夜上海》(於伶編劇,朱端鈞導演)。該劇以血淋淋的現實,教育“孤島”民眾,不能出賣靈魂,應倔強地生活下去。此後,上海劇藝社陸續演出了具有民族意識的歷史劇《明末遺恨》(又名《葛嫩娘》、《碧血花》,阿英編劇)、《李秀成之死》(陽翰笙編劇)、《大明英烈傳》(於伶編劇)等,對發揚“孤島”羣眾的愛國熱情起了很好的作用。《明末遺恨》連演35天約70餘場,仍賣座不衰。此外,上海劇藝社還演出了《家》(吳天根據巴金同名小説改編)、《北京人》(曹禺編劇)等劇目。1941年3月中旬,於伶去香港以後,部分社員參加上海職業劇團,演出了《蜕變》(曹禺編劇)。同年12月8日日軍進入租界,上海全部淪陷,上海劇藝社與上海職業劇團被迫停止演出活動。上海劇藝社在3年多的活動中,演出劇目幾十出,着重宣傳了民主思想和愛國主義精神。 [2] 
上海劇藝社的主要導演有朱端鈞、吳仞之、黃佐臨等,主要演員有夏霞、藍蘭、石揮、喬奇、黃宗江等,舞美工作者有徐渠、池寧等。在藝術創作上,他們遵循現實主義創作方法,表演自然樸素,注意體驗人物內心感情活動,也講究外部造型。上海劇藝社成員的文學修養和藝術素質較好,演出格調清新、高雅,匠氣較少。 [2] 
1946年,上海劇藝社恢復活動後,演出了陳白塵編著的《升官圖》,導演黃佐臨把整個舞台設計為一張放大的鈔票,用一枚巨大的銅錢作為景片,以銅錢眼作為演區,劇中那些貪婪無厭的官僚們就在銅錢眼裏爬進爬出,進行貪污賄賂活動。演出盡情揭露了貪官們的骯髒行為和醜態,出現了連演100多場的盛況。1947年上海劇藝社解散。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