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

鎖定
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是上海交通大學下設二級學院。2003年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和建築工程與力學學院合併組建成為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學院下設船舶與海洋工程系、工程力學系、土木工程系、國際航運系,涵蓋了4個一級學科。有5個本科專業、4個學術碩士授權點和5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具有船舶與海洋工程、力學、土木工程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建有船舶與海洋工程、力學、土木工程3個博士後流動站;擁有船舶與海洋工程、土木工程2個“雙一流”建設學科,船舶與海洋工程、力學2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以及流體力學、岩土工程2個上海市重點學科。
中文名
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
外文名
School of Naval Architecture, Ocean & Civil Engineering
簡    稱
船建學院,NAOCE
創辦時間
1943年
辦學性質
二級學院
主管部門
上海交通大學
本科專業
5個
碩士點
9個
博士點
3個
博士後
3個
院系設置
船舶與海洋工程系、工程力學系、土木工程系、國際航運系
院    長
廖世俊
黨委書記
周薇
工會主席
趙社戍

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學院簡介

船建學院歷史悠久,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創立於1943 年,是中國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現代教育和科研的策源地,力學學科創建於1958 年,土木工程學科創建於1907 年,均是中國高校最早設立的學科之一。百餘年來,船建學院名人輩出,培養了中國現代橋樑工程先驅、中國科學院院士茅以升,“水利泰斗”、兩院資深院士張光鬥,中國導彈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獲得者、“遠望號”綜合測量船首任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院士許學彥等一大批傑出校友。
學院下設船舶與海洋工程系、工程力學系、土木工程系、國際航運系,涵蓋了4個一級學科。目前有5個本科專業、4個學術碩士授權點和5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具有船舶與海洋工程、力學、土木工程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建有船舶與海洋工程、力學、土木工程3個博士後流動站;擁有船舶與海洋工程、土木工程2個“雙一流”建設學科,船舶與海洋工程、力學2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以及流體力學、岩土工程2個上海市重點學科。
學院精英薈萃、名師雲集。全院現有教職工300餘名,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中國工程院院士5 名、國家級教學名師1 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名,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1名、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入選者1名、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4 名、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獎”獲得者1 名、上海市教學名師1名、上海市東方學者2名、上海市領軍人才3名、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3名、上海市“曙光計劃”入選者3名、上海市“晨光計劃”入選者3名、上海市“浦江計劃”入選者13 名。 [1] 

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學院領導

黨委書記:周薇
院長:廖世俊
黨委副書記:王喜芳、王鴻東
副院長:楊健、薛鴻祥、付世曉、王本龍、彭濤
院長助理:朱惠紅、陳震、林志良、張璐璐、金建鋼
工會主席:劉鑄永 [3] 

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師資概況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多年以來,船建學院始終將師資隊伍建設擺在優先戰略地位,致力於師資隊伍結構的優化,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目前,學院不僅有一批學養深厚、治學嚴謹的名師,更有眾多出類拔萃、富於創新的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充滿活力的青年教師,始終活躍在學科前沿,耕耘在教學、科研第一線。
全院現有教職工300餘名,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中國工程院院士5 名、國家級教學名師1 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名,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1名、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入選者1名、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4 名、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獎”獲得者1 名、上海市教學名師1名、上海市東方學者2名、上海市領軍人才3名、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3名、上海市“曙光計劃”入選者3名、上海市“晨光計劃”入選者3名、上海市“浦江計劃”入選者13 名。 [1] 

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研究機構

  • 研究所
研究所
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研究所
新型船舶與海洋結構物開發研究所
結構力學研究所
國家海洋局打撈救助中心
水聲工程研究所
水下工程研究所
動力裝置及自動化研究所
港口與水利工程研究所
海岸與水利工程研究所
海上裝備與系統研究所
上海市海洋工程科普基地
交通研究中心
固體力學與工程結構強度研究所
安全與防災工程研究所
岩土力學與工程研究所
空間結構研究中心
隧道與橋樑工程研究所
航天器動力學與控制研究所
核電新型結構安全與耐久聯合試驗中心
建築工業化研究中心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研究中心
流體力學與工程仿真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學BIM研究中心
結構工程研究所
中國海事局海上事故調查聯合實驗室
上海交大-千葉大學國際合作研究中心
工程管理研究所
環境岩土工程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學深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智能交通和無人機應用研究中心 [2] 
  • 實驗室及實驗中心
  1. 船舶與海洋工程國家實驗室(籌)
  2. 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3. 國家深海技術試驗大型科學儀器中心
  4. 水動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5. 國家級力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6. 多功能船舶拖曳水池船舶操縱實驗室
  7. 船舶先進製造實驗室水下工程實驗室水聲工程實驗室
  8. 輪機工程實驗室
  9. 結構力學實驗室
  10. 土木工程實驗中心

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國際合作

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積極落實學校國際化戰略,將國際合作辦學、合作科研落實在學院的整體工作中,積極發展與世界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合作關係。通過不懈努力,近年來學院在國際化辦學、引進與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師資隊伍、開展實質性的國際科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較顯著的成績。
國際評估:順利完成學校組織的學院中長期綜合評估工作。國際評估專家組由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馬里蘭大學、密西根大學以及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等世界著名大學的 8 名專家組成,專家組一致認為,船建學院具有悠久的辦學歷史與辦學傳統,在過去 5 年中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具有較高的國際知名度。各研究團隊有較活躍的學術表現,與工業界有着良好的合作關係,部分學術方向已達國際先進水平。
學術交流:近年來主辦第七屆國際船舶水動力學研討會(The 7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hip Hydrodynamics, IWSH’2011)、第五屆世界港口城市大學聯盟會議(PUL 2011)、第二屆計算物流國際會議(ICCL2011)、第十一屆亞太近海力學系列國際會議、第二屆海外項目風險管理研討會、上海交通大學-法國海洋開發技術研究院研討會、上海交通大學-紐卡斯爾大學第二屆學術研討會、上海交通大學-巴黎高科力學研討會、第五屆海洋結構物安全設計國際會議、第七屆世界華人規劃師大會、第六屆南中國海海嘯國際會議,2013交通發展戰略(上海)論壇、重大基建工程可持續發展會議。建立了勞氏教育基金 UCL-SJTU-HEU 深水工程及水動力學聯合研究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學—千葉大學國際合作研究中心、中歐現代木結構研究與應用中心、上海交通大學建築文化遺產保護國際研究中心。學院與挪威國家石油公司 STATOIL、挪威科技大學建立了可持續的科研合作關係,在海洋新能源利用等前沿方向開展深入的合作研究。
國際化辦學:啓動實施與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本科生2+2聯合培養計劃、與法國巴黎高科研究生雙學位聯合培養計劃;與英國伯明翰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簽署本科生與研究生雙學位聯合培養協議;與美國斯蒂文斯理工學院、韓國科學技術學院簽署協議備忘錄;與法國船級社簽訂新一輪合作協議等。與美國德克薩斯農工大學、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日本大阪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法國巴黎高科等重點夥伴的合作得到加強。每年選派學生到日本千葉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慕尼黑大學進行短期交流訪學,並組織學生與日本橫濱國立大學進行學術互訪活動。 [2] 

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教科成果

1979年至今 ,學院教師共獲得各類國家級科技獎勵40項,省部級科技獎勵81項。所得研究成果覆蓋了船海工程、力學、土木和國際航運等相關領域關鍵性技術的各個方面,包括:突破了3000米深水裝備的關鍵技術;發展了以海洋油氣為代表的海洋礦產資源開發海洋工程重大裝備,包括船舶、平台、潛水器等;開展了全生命週期的基礎理論、關鍵技術和新概念研究,其範圍涵蓋從海面到海底的整個海洋空間;解決了跨介質過程通氣減載關鍵技術,為國防重大裝備項目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發展了不同尺度近岸波浪傳播數學模型,為近岸資源開發,環境保護以及海嘯預警提供了基礎水動力學分析手段;開展了大變形柔性多體系統剛-柔耦合動力學理論研究和接觸碰撞動力學研究,解決了航天器開展和碰撞動力學關鍵問題;針對重大工程建設中的難點及其科學問題,形成了軟土深大基坑工程安全與環境控制新技術,併成功應用與重大工程建設;建立了飽和土中樁基動力響應的解析解體系和高效算法模型,為飽和軟土地區樁基設計施工和地鐵高鐵的環境振動控制提供理論方法,並在上海虹橋綜合交通樞紐、上海國金中心等重大項目的樁基設計施工中得到成功應用;在交通規劃的實際應用中,我院交通研究中心“交通系統工程”課題組對現有的基於起點的交通分配算法進行了系統深入的解析,在研發設計更加高效的新型算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招生就業

2014年起,學院本科生除工科平台以外,均以“海洋工程類”或“土建類”招生。學院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歡迎,近三年平均需求比為4:1(需求職位數/畢業生總人數),平均就業率為99%。他們分別在國務院辦公廳、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中興通訊、中船集團等國家機關、科研院所、國營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就業,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做出自己的成績。學院進一步加大就業指導工作力度,為學生提供周到、細緻的擇業指導和諮詢,不斷拓展新的就業渠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