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

鎖定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於2012年3月9日正式成立,前身為1999年成立的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研究院下設科學史研究中心、科學哲學研究中心、科學文化研究中心和傑出科學家研究中心。 [2] 
研究院作為上海交通大學科學技術史學科建設的牽頭單位,整合了本校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造船史、建築史、海洋史)、歷史系(疾病史、災害史)、農學院(農史)、醫學院(醫學史、生命科學史)、物理與天文系(物理學史)等相關院系以及本校錢學森圖書館李政道圖書館、出版社、檔案館、校史館等單位的力量,旨在建設國內外具有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史研究重鎮。 [2] 
中文名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
成立時間
2012年3月9日
主管部門
上海交通大學
首任院長
江曉原
現任院長
李俠
研究領域
科學技術史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發展歷史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的前身為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 [4]  ,該系成立於1999年3月9日,是國內高校中第一個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該系的建立,對中國科學技術史學科在高等院校的建制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動和示範作用。13年後上海交通大學在科學技術史學科的建制化方面又邁出了新的一步。
經過多年的發展,上海交大科學技術史與科學哲學學科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與學術科研等方面成績斐然,在天文學史物理學史、計量史、數學史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科學傳播等方向都有雄厚的學術積累和很強的核心競爭力,為今後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 
2017年,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轉設為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 [3-4]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研究方向

一、天文學史方向:致力於中國古代天文學與社會、中西天文學交流與比較、天文歷史年代學、佛教天文學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大量開創性成果。江曉原教授的《天學真原》被視為國內科學史著作外史方向的經典。
二、物理與計量史方向:致力於中國物理史、計量史和中國當代科學史的研究,成果突出。帶頭人關增建教授是前兩個領域的開拓者,其《中國古代物理思想探索》、《計量史話》、《中國近現代計量史稿》均為同行首部,計量史的理論框架和示範性成果均出自該方向。本方向的研究成果還受到國家質檢部門的高度重視和肯定。
三、數學史方向:主要致力於探討中國古典數學的理論與特徵,在古典數理天文學的理論與方法、傳統數學向現代數學的轉變和東西方數學知識的交流與傳播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帶頭人紀志剛教授在該領域聲譽卓著,2015年當選為中國數學史學會理事長。
四、環境與災害史方向(與本校人文學院歷史系共同建設):主要致力於歷史環境變遷、災害與中國傳統社會的研究,考察歷史氣候變遷、海洋環境、生態意識、環境保護與傳統社會、疾疫、災害與區域社會等相關內容。帶頭人陳業新教授一直從事該方向的研究,在歷史氣候變遷、傳統生態意識與環境保護、災害史料的參數化精準處理、災害與流域社會變遷等方面成果顯著。歷史系李玉尚教授則是東亞海洋環境史領域的主要開拓者,其有關疾病史研究的博士學位論文曾入選2006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近年來在海洋生物種羣歷史方面的研究中取得豐碩成果。
五、科學社會學方向:主要致力於科學社會學的基本原理與應用、科技傳播與科技政策、科技倫理與工程倫理等領域的研究。李俠教授對科技共同體的緣起、規模與邊界約束等問題的分析和對科學界內部的承認與蔑視機制的研究均具開創性。 [2]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科研成就

近5年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20多項,其中國家社科重大項目2項、中國科協重大項目1項、國家新聞出版署重大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到賬經費400多萬元。學院現有全體教師人人主持着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在國內外科學史期刊發表高質量論文100多篇,出版著作30多部。
研究院強調以學術為本,在天文學史、物理與計量史、數學史等科學技術史傳統研究方向上具有很強的實力,多人多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項目支持,並在科研、人才培養、人才引進等環節上一直執行很高的學術標準,以保持這些優勢學科方向的領先地位。研究院在古代中外科學文化交流領域具有很強的研究實力並取得了豐碩成果。2010年立項、江曉原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外科學文化交流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成為校內首個獲得滾動資助的項目。計量史研究也是本學科點具有鮮明特色的研究方向,2015年關增建主持的《中國計量史》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其《中國計量史》(德文版)則是交大迄今唯一的國家社科基金學術外譯項目。
本學科點還特別注重學術成果的系統化,通過出版專著讓學術成果服務於相關學科和社會公眾,其中2012-2015年間共出版專著達40餘種。例如:江曉原任主編、鈕衞星董煜宇任副主編的《中華大典·天文典》為國家的文化事業做出了貢獻,方便了相關學科對古代天文學史料的利用;關增建和赫爾曼合著的以中、英、德三語出版的《考工記——翻譯與評註》讓現代讀者乃至國外讀者正確把握這部先秦文獻成為可能;江曉原任總主編的五卷本《中國科學技術通史》是最新一部由國內學者撰寫的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通史,甫一出版,即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 [2]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人才培養

在人才培養方面,上海交大科學技術史學科致力於把本學科點打造成為科學技術史專業高端人才的培養基地。本學科擁有一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和一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014年前在本校物理學博士點下設物理學史二級學科博士點招收和培養科學技術史博士研究生),招收科學技術史專業碩士生和博士生分別已滿16屆和15屆,累計畢業碩士40多位、博士30多位。這些畢業生已經在多所高等院校的科研、教學單位成為本專業或相鄰專業的業務骨幹,其中已晉升教授5名、副教授12名;部分畢業生在有關政府部門中擔任重要的科技決策和管理工作,還有一些畢業生在新聞、出版單位中挑上了大梁,其中一位任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社長,並獲得出版行業的最高獎“韜奮獎”。本學科點將一如既往,繼續貫徹培養科學技術史高端人才的方針,在已有成就基礎上為中國科學技術史學科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其次,將以本學科點為核心建立起以科學與文化相互交融為特色的本科生通識教育的教學與研究基地。本學科點形成了以《科學技術史》為核心的本科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羣,教材《科學史十五講》被國內許多高校採用。科學史系教授錄製的《科學技術史》授課錄像被用於上海市幹部在線培訓。科學技術史課程也被評為上海市精品課程。通過這些課程來實現完善學生知識結構、增加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教育目標。還將進一步加強研究生公共課“自然辯證法概論”的建設,更好地服務於全日制研究生和工程碩士生的培養工作。 [2]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機構領導

院長:李俠
院黨委書記:王震
參考資料: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