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津古城

鎖定
上津古城,位於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城西北70公里的上津鎮,現為清代城址。地處鄂西北邊陲,與陝西省漫川關鎮接壤,南臨江漢流域,北枕秦嶺山脈,古城坐落於漢江支流金錢河下游東岸,素有“朝秦暮楚”之稱。 [5-6] 
上津古城周長1236米,面積約8萬平方米。城牆高約7米,呈梯形,為青磚砌成,城牆明清古青磚尺寸為:長45釐米,寬22釐米,高10釐米。 [1]  城牆呈梯形,四方各有一個城門,分別叫做接秦、達楚、通漢、連鄖。西南一角還有為方便百姓勞作而開的角門稱為小西門。上津古城是湖北省保存較為完整的縣級古城,古城本體、建築風貌、空間格局均保存較好,對研究明清鄂陝交界地區建築歷史、社會歷史具有重要的實證價值。 [5-6] 
2013年3月5日,上津古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中文名
上津古城
地理位置
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城西北70公里的上津鎮
所處時代
佔地面積
8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1223-3-521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上津古城歷史沿革

上津古城建於明成化四年(1468年),又名柳州城。 [2] 
清順治年間,將上津古城毀壞的部分城垣作修復。
現存城池為清嘉慶七年(1802年)修建,位於明代故城遺址以北。 [1]  [6] 

上津古城建築格局

上津古城周長1236米,面積約8萬平方米。城牆高約7米,呈梯形,為青磚砌成,城牆明清古青磚尺寸為:長45釐米,寬22釐米,高10釐米。 [1]  城牆呈梯形,四方各有一個城門,分別叫做接秦、達楚、通漢、連鄖。西南一角還有為方便百姓勞作而開的角門稱為小西門。城門的名稱也直觀地反映出了上津四通八達的重要地理位置。 [6] 
上津古城掠影

上津古城文物遺存

上津古城存有明代大鐘及玄貞觀碑刻、元貞觀碑刻和上津分府龔示碑刻各一通。
明代“弘治大鐘”鑄於明弘治六年(1493年),鍾高2米,重5000斤,為銅鐵合金,其工藝精湛,器形美觀,。鐘的頂部鑲着雙面龍頭,龍口緊銜鐘身,以利懸掛穩妥。鐘下部呈蓮花狀,並將八卦圖形鑄於其中,故稱“雙龍街頂八卦鍾”。鐘身鐫刻着大量文字,楷書居多,兼有部分小篆,真切地記錄了募資者﹑捐資者﹑鑄造者的姓名以及鑄造時間等等。“弘治大鐘”系原鄖陽府上津縣全體僧眾及官吏獻給鄖陽府的貢物,現收於鄖縣文化館內。
上津古城存發現兩塊明代石碑,碑文記載着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率部在這裏的活動情況。碑石處落在一個大院拐角處,碑文長期裸露風化已部分模糊。 [6] 

上津古城歷史文化

  • 歷史地位
上津古城位於十堰、安康、商洛三市連成圓的中心,與陝西省山陽縣漫川鎮毗鄰,福銀高速路穿境而過,金錢河由北至南通達漢江,素有“秦楚咽喉、天子渡口”之稱。上津古城是全國僅存的四座縣級古城之一,也是湖北省唯一保存較完整的縣級古城。自三國魏文帝黃初四年(223年)上津首設平陽縣至今,已有近1800年曆史,先後14次建縣,6次設郡,2次置州。朝秦暮楚的特殊地理位置,使上津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6] 
  • 柳州由來
在歷史上,上津一帶是金錢河流域較大的沖積開闊地。金錢河是漢江一大支流,當年金錢河環城西而過,為防河水衝擊古城,便在河兩岸廣為植柳,因此,上津城又被稱做“柳州城”。金錢河河牀腹地寬闊,水勢浩蕩,從隋唐時期開始,這裏就是一個舟楫穿梭、商賈雲集之地。可惜因戰火不斷,河牀淤塞,上津碼頭的繁華也隨着時光的流轉而消失。 [6] 

上津古城文物價值

上津是歷史名鎮,地扼秦楚要衝,水陸交通樞紐,商貿發達,上津古城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上津古城是湖北省保存較為完整的縣級古城,古城本體、建築風貌、空間格局均保存較好,對研究明清鄂陝交界地區建築歷史、社會歷史具有重要的實證價值。 [6] 

上津古城文物保護

1985年12月,被鄖西縣人民公佈為第一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1993年,上津古城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2013年3月5日,上津古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2021年11月3日,湖北省文物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發佈,該規劃提出:實施上津古城城牆等一批維修保護工程 [3] 

上津古城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上津古城位於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城西北70公里的上津鎮。
  • 路線指引
乘車路線:十堰市三堰客運站(十堰客運中心站)每天7:00,14:00,15:00有三趟直達上津的班車,或者先搭乘十堰至鄖西的班車,再換乘鄖西至上津的小型客運汽車。
自駕線路:沿G70福銀高速在上津出口下來,再沿S301鄖漫公路大約15公里到上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