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洞村

(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葵涌街道溪涌社區下轄村)

鎖定
上洞村,位於葵涌街道西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5.8千米。地處大鵬灣海邊,尖馬山在村北側,海拔352米,上洞河在村東側,上洞水庫在村北側。始建於明朝。
中文名
上洞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葵涌街道溪涌社區
地理位置
葵涌街道西南部
明清時期,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1年11月,屬第七區;1957年12月,屬葵沙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大鵬公社;1961年7月,屬寶安縣葵涌區葵涌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葵涌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葵涌公社;1983年7月,屬葵涌區;1986年10月,屬葵涌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葵涌鎮;2004年,屬葵涌街道;2011年12月至今,屬深圳市大鵬新區葵涌街道溪涌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有袁姓、黃姓。第一大姓為袁姓,先祖於明朝從東莞遷至此地。2015年末,户籍人口227人,其中男性107人,女性120人;80歲以上4人,最年長者99歲(女);實際在村人口約210人;海外留學2人。非户籍外來人口約2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27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30人,主要分佈在美國、德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營為漁農業,輔以砍柴、狩獵、果樹種植等。農業主要種植水稻、番薯、花生等;出海捕魚一般在大鵬灣海域進行,以此地特有的烏頭、臘魚、池魚為主。改革開放後,商貿交易開始興旺,外出打工者也開始增多。2005年,成立村股份合作公司,收入主要依靠物業出租及集體投資經營(同富裕工程廠房投資、深圳市玫瑰海岸攝影基地投資等);2015年,公司收入521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商業經營、村集體經濟分紅、有價證券等財產性收入。村裏有樟葉樸,樹齡105年,為國家三級保護樹木。
省道S360線深葵路經過該村。20世紀60年代通自來水、通電,90年代末通電話、通互聯網,2008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該村有上洞籃球場、上洞健身路徑等文體設施。
該村整體坐北朝南,北側為惠深沿海高速,東西兩側為廠房區,南側為玫瑰海岸。舊村前有一小溪。村中間有一條約2米長的交通巷道,民居以巷道為軸向兩邊聯排式而建,部分為獨立式。
傳統民居現存約20座,因該村面臨拆遷,大部分傳統民居都已廢棄,整體保存較差。
袁氏宗祠,重修於21世紀初,兩進一天井格局,佔地面積約50平方米。上堂內擺放祖先牌位,牌位上方有一木質牌匾,上刻“積善流芳”四字,牌匾兩側有對聯。該宗祠現已廢棄。黃氏宗祠,重修於2004年,兩進一天井格局,佔地面積約50平方米。上堂內擺放祖先牌位,堂號為“江夏堂”。
上洞村東南遺址於1984年5月由深圳市博物館進行考古時被發現,位於該村東南面沙堤上,面積約400平方米,其地層堆積共3層,其中第2層為文化層,出土大量新石器時代的夾砂粗陶片和少量幾何印紋陶片及磨光石器。 [1] 
上洞是大鵬半島的“紅色村”,至今保留着眾多紅色遺蹟。據文獻記載,在1941—1942年“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行動中,上洞村是東線登陸點之一,期間胡繩曾在此給部隊授課;成立於1942年的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司令部曾設於此;1944年東江縱隊曾在村內的教堂開辦衞生人員培訓班;1944年3月,美軍“飛虎隊”飛行員克爾中尉曾在上洞養傷9天;中共廣東省臨委曾在此舉辦前東特委及各縣負責人整風班;東江縱隊眾多機關曾設在上洞……此外,上洞村還湧現出袁明、袁勝、袁賢、袁清、袁瑞英、袁新友、袁惠民、侯佛松等革命人物。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