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河頭村

(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朱台鎮下轄村)

鎖定
朱台鎮上河頭村距朱台鎮政府駐地西南4.15公里。明代孫氏立村,曾名孫家莊。清朝年間,因村近傍烏河,有大泉湧出,狀如河頭,更名上河頭村。現全村483户,1567人 [1] 
1920~1930年,上河頭村屬臨淄縣西四社。1930年起,先後屬臨淄縣四區、高陽區。1952年後,先後屬臨淄縣高陽區、高陽鄉。1958年9月屬臨淄縣淮陽公社。1984年4月起,先後屬高陽鄉(鎮)。2001年,屬臨淄區朱台鎮。現分上河東、上河西兩個行政村。
中文名
上河頭村
隸    屬
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朱台鎮
曾    名
孫家莊
户    數
483户
戲曲
上河頭村是全國稀有的民間劇種鷓鴣戲發源地。鷓
鴣戲是模仿鷓鴣鳥的叫聲而創立的劇種,演唱特點是每句唱腔中都加入鷓鴣鳴叫似的拖音。據嶗山碑誌載:清乾隆年間,因婚姻不幸而到嶗山雲海庵出家的尼姑。在長期修行中,聽到鷓鴣鳥鳴叫而悟出一種聲腔,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眾人聽後交口稱讚。傳唱中逐漸演變成鷓鴣調。
後來尼姑來到臨淄故城西北15公里三義橋頭孫家莊。這裏地處鳳凰山北麓,
水之陽,風景秀麗,民風淳樸。一天尼姑在槐蔭樹下演唱鷓鴣調時,孫家莊舉人孫兆初聽後覺得曲調非常美妙,便決定把尼姑留在村內,請其精心傳授。三年以後,孫兆初及周圍村民都學會了鷓鴣調。臨淄縣孫家莊就成為鷓鴣戲的起源地,孫兆初及部分村民即成為鷓鴣戲第一代傳人。孫兆初也成為鷓鴣戲第一班主。鷓鴣戲融入了鷓鴣鳴啼的圓滑與婉轉,聲調清潤綿長,娓婉繚繞。其伴奏以打擊樂為主,並融入了獨特樂器——鷓鴣胡,唱腔與唸白取材於臨淄方言,也吸取京劇的精華,既大氣規整又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在歡快的基調,尾拖的長音,哀婉憂思,富於鄉土生活氣息。唱腔有勻板、慢板、老生勻板、老旦調、急槓、慢槓、娃娃腔、悲腔、抱娃娃、刨、茉莉花調、蓮花落、十到黑、親家鬥和姜二青等十五個曲牌。
鷓鴣戲最初唱民間小調,後來以小戲為主。吸收了京劇的精華後,開始排演《穆桂英徵南》《太公傳》等,成為獨具風格的品牌大戲。精品劇目有:《胭脂》《龍寶壽》《採茶奇案》《五鳳嶺》《太公傳》《粉紅江》《羅通掃北》《穆桂英徵南》《狀元打更》《楊排風》《寶蓮燈》等50餘部。鷓鴣戲傳到民初第四代班主孫繼康時達到高峯。孫繼康藝名黑牡丹,德藝雙全,戲班演出陣容強大,出名演員很多。如藝名“一把留”的孫德永及孫曰儉、孫曰本、孫德訓等。這一代鵬鵲戲走上了專業道路,演出傳到博興、桓台、張店等地。
抗戰時期,軍民聯防隊長劉克和以聯防隊員為骨幹,排演了一些應時劇目,獲得軍民的好評。1950年以後,劇團連年演出,演員陣容大,常被各地邀請演出。“文革”期間,服裝道具被破壞,演出停止。改革開放後,鷓鴣戲一度復甦。
2000年,熱心地方文化人士孫慶平投資8萬餘元資金,成立了“淄博市鷓鴣劇團”,自任團長。2000年紀念姜太公誕辰(農曆八月初三)3143週年之際,劇團自編自演十台連本戲《太公傳》,得到了台灣姜氏後裔邱正吉的好評。邱正吉對淄博市鷓鴣戲團提供經費支持並自薦為名譽團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