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沙村

(廣東省東莞市長安鎮下轄村)

鎖定
上沙村,位於長安鎮西南部,距鎮政府7.2千米,面積7.5平方千米。該村北高南低,北靠蓮花山,南臨珠江口,中部和南部為沙礫地帶。村邊有大金鐘山、麒麟山、蛇山、九壠山、山口山、壙尾山、虎山、橫壠山、上雙崗、下雙崗、甕崗,最高海拔150米。東接墐頭村,東南鄰西坊村,西鄰廈崗村、沙區村(廈崗社區),西北連虎門鎮懷德樹田村。北宋時期,當時已有曹、梁、甘等數姓居民雜居於此。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孫氏先祖孫常德次子游學來到上沙,看到這裏山環水繞,風景秀麗,便在此定居下來。因此地古時為海灘,後有黃沙堆積成沙丘,呈長帶狀,曾用名長沙,後由於村舍建在沙灘上端而改名上沙。別名沙溪,因上沙孫氏第八代孫“沙溪”而名。 [3] 
中文名
上沙村
行政區類別
行政村
所屬地區
廣東省東莞市
地理位置
珠江三角洲東岸
電話區號
0769
郵政編碼
523841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著名景點
孫中山先祖故居
方    言
粵語-莞寶片-東莞話
特    色
孫中山先生的祖籍
民族民系
漢族-廣府民系
源    頭
古代中原-南雄珠璣巷
形成時間
宋朝

上沙村鄉村介紹

元朝,屬東莞縣。明天順八年(1464年),屬東莞縣恩德鄉第九都。清末,屬缺口司。民國時期,屬第五區北山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先後屬第六區、太平鎮;1955年,屬沙頭大鄉;1958年,屬虎門人民公社沙頭生產大隊;1961年,屬長安人民公社沙頭生產大隊;1983年,屬長安區上沙鄉;1987年,屬東莞市長安鎮上沙管理區;1999年,屬長安鎮上沙行政村;2005年,屬長安鎮上沙社區。
世居村民有曹、梁、甘、孫、高、霍等姓,以孫姓為主。孫姓先祖於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從杭州遷至廣東南雄府珠璣巷;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遷至東莞縣園頭山;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遷至此。
2015年末,户籍人口2998人,其中男性1492人,女性1506人;80歲以上124人,最年長者97歲(女);海外留學人員3人。外來暫住人口約5萬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336人。另有越南、柬埔寨、緬甸、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的華僑。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長安話。 [3] 

上沙村經濟概述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種植的農作物有水稻、甘蔗、花生、黃麻等,水草也有大面積種植。20世紀50年代初,全村一半稻田只能種單季,平均畝產為150千克左右。後來村大力興修水利,所有稻田改種雙季稻。1961年,畝產300多千克。70年代,村開辦有木工廠、榨油廠、榨糖廠。改革開放後,隨着工業化的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2015年,全村有外資企業67家,民營企業160多家,個體工商户2000多户。經營行業涉及電子、玩具、服裝、五金、塑膠、紙品、鞋業、運動器材、織繡等。2015年,村集體經營總收入1.35億元,總資產9.22億元。村民收入來源有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特色農產品有香蕉,傳統節慶食品有紅團、鬆糕、米餅、荔枝幹和龍眼乾。
省道S358線以及鄉道建安路、振安路、蓮湖路經過該村。1985年通自來水,20世紀80年代末通電,90年代末通電話,2000年初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2000年通互聯網。2015年,村中有小學1所,幼兒園4所。有籃球場6個,有體育公園、上沙公園各1座,有老人活動中心1所,農家書屋(藏書約1.8萬冊)和電子閲覽室各1間。 [3] 

上沙村著名景點

孫中山先祖故居
孫氏祖先常德公,在元朝末期(約公元一三五零年)受到張士誠朱元璋等民族革命思想的影響,孫常德由浙江杭州舉家徙居南雄珠璣巷,為明朝東莞伯何真賞識,被聘為西席(教師),遂偕家人遷居東莞員頭山鄉(何真家鄉,今茶山黃屋、劉屋二鄉)。後來,孫常德次子孫貴華由員頭山遷居35公里外的上沙一帶生活,時上沙地區已有人居住,之後蔣姓(亦由杭州遷來)和任姓相繼遷入,遂成村落 [2]  。所以也就由漢族廣府民系南遷廣東的中轉站——南雄珠璣巷遷來上沙村定居,到了第五世房禮讚公搬遷至香山,也就是現在的中山市;根據孫中山故居"孫氏家譜"所載的"始祖、二世、三、四世祖,都在東莞上沙鄉居住,五世禮讚公才從上沙遷走,先輩的族譜仍以上沙作為故鄉"。
約在明朝成化年間,孫常德第5代孫孫禮讚偕子孫禘兒(字樂川)、孫禘宗(字樂南)徙居香山湧口村,也就是中山市。間中因兵荒馬亂,孫禮讚父子曾回東莞避亂或取食糧,後又分別返回湧口(長子孫樂川分居左埗頭)。此後數百年間,上沙孫氏與左步村孫氏多有來往。清順治前後,湧口村孫樂南第5代孫孫瑞英遷居翠亨村西北處的逕仔蓢村。孫瑞英後裔曾遷回湧口村生活,後又從湧口相繼遷出。乾隆三十九年(1774),孫瑞英第4代孫孫殿朝由湧口遷入鄰近逕仔蓢的翠亨村,並與房親在逕仔蓢修建孫瑞英祖祠,孫殿朝乃孫中山高祖 [2] 
孫中山與東莞上沙村孫氏族人的合照 孫中山與東莞上沙村孫氏族人的合照
1912年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5月11日,“廣東孫族歡迎中山家先生懇親大會”在廣州召開,蒞會者均為“自南雄珠璣巷遷來廣東後,散居各處”的孫氏後裔,會議主持人孫龍光説:“今日,我族孫氏叔伯兄弟開懇親會,歡迎中山家先生”,孫中山在會上也發表演説,稱“今日得與我族叔伯昆弟相見,甚屬歡喜” 。當時,東莞上沙鄉孫族曾派代表數十人蒞會,並與“中山家先生”茶話、合影。 [8] 
會後,上沙父老收到“廣東孫族歡迎中山家先生懇親大會攝影紀念”照片和《孫族懇親會歡迎中山記》紀念傳單。兩件紀念品現由與會者孫同發之子孫衍佳收藏 [2]  。還有贈給上沙孫氏宗詞的一副對聯:“萃子姓於家鄉,木有本,水有源,五世箕裘開莞嶺;妥先靈於寢廟,宗念功,祖念德,三房俎豆貢備山。”(“三房”是指上沙孫氏祖先禮、禮和、禮忠三個房系)。
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經過近13年的實地調查考證,得到初步結論:孫中山乃廣府人,近祖的祖籍是東莞。國民黨黨史委員會編印《總理年譜長編初稿》,請孫科審定,他並未對書中的“東莞説”表示異議。而且在1948年,他還為東莞上沙孫氏家族題詞曰:“國父先代故鄉” [4] 
1929年,孫中山哥哥孫眉的孫子孫滿、孫乾曾由當時東莞縣長黎國材陪同,帶省文史館長鄧茂垣到上沙村調查考證祖宗事。1946年,在上沙村口建有一座牌坊,上有孫中山之侄孫孫乾親題“中山大道”4字匾額,書題對聯:“中所景仰,外所敬從,革命首倡共和肇造;山無不容,河無不潤,故鄉追念,浩氣長存。” 孫中山逝世後,上沙孫姓族人在村口公路旁建“安樂亭”紀念,亭上有孫中山之子孫科書題“國父先代故鄉”6字的匾額。
“孫中山先生先代故鄉”坊額 “孫中山先生先代故鄉”坊額
1992年6月,孫滿、孫乾偕眷到上沙拜會宗親。上沙地區仍保存有孫氏大宗祠、孫中山一至四世祖墓和分支香山的三世祖祠堂,鄰近358省道的上沙村口立有牌坊,上有孫中山瓷像和孫滿題“孫中山先生先代故鄉”坊額,另有中山公園和孫中山紀念展覽等設施。 [2]  [5]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也公告:依據多年來對翠亨孫氏的史料收集整理和對當地歷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調查研究,本館認同"翠亨孫氏的先祖來自東莞、孫中山不是客家人"的觀點。 [6] 
2014年8月26日上午,孫中山先生孫女孫穗芳博士在東莞市長安上沙沙溪新苑捐贈孫中山銅像並進行揭幕儀式。孫穗芳表示,長安上沙作為“國父孫中山先代故鄉”,和自己祖父有極大淵源。 [7] 
孫氏宗祠
孫氏宗祠 孫氏宗祠
座落於長安鎮上沙村的孫氏宗祠,始建於明氏中葉,清同治初年,香山中山市)左步頭宗親贊助增建了宗祠,方才使祠宇顯得巍峨壯觀,形狀如踞一般,並於宗祠落成之日饋贈楹聯,敍述孫氏世系源流,意賅言簡,以教導後人不忘先祖恩德。楹聯雲:莘子姓於家鄉,木有本,水有源,五代箕裘開莞嶺;妥先靈於寢廟,宗念功,祖念德,三房俎豆貢香山。
一九八六年秋,欣逢孫中山先生誕生120週年,中山大學歷史研究室聯同東莞市政協、文化局等,在長安鎮召開孫中山祖籍研討座談會,上沙村和旅港同鄉會均應邀列席會議。與會者以大量史料,證實孫中山代系出自於上沙村。廣東省電視台隨同拍攝了紀實新聞:孫氏宗祠,上沙村新貌,後在電視熒屏上播映,成為一時之重大盛事。旅港鄉親躬逢勝會,籍此倡議,修繕宗祠,擴建學校。
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一日被長安鎮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鎮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11月27日上午,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紀念活動在孫中山先代故鄉上沙社區孫氏宗祠舉行,以學習、繼承和發揚孫中山先生的愛國思想、革命意志和進取精神,培育和踐行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 
孫中山先代三世故居
長安鎮上沙村中山大道,隔廣深公路對面的山麓,有一座明代古墓,這即是孫中山先代三世祖墳。它背靠着山,面向獅子洋海口,是清同治三年(1864年)冬重修。在花崗岩墓碑上方橫刻有"崇蔭堂"三字,墓碑中間豎刻"明授登仕郎、顯三世祖考禮湮孫公之墓"。
此禮湮公墓未修之前,原僅是一個極為普通的土墳。同治三年。香山孫氏後人渡過滾滾大河,捐資重修了這個公墓。他們沒有想到這裏的風水如何,只知自己的先祖既然來源於上沙,就應當認祖歸宗,以不忘先代福德淵源。飲水思源,為孝心驅使來此重修公墓。可以講,此墓保存的意義,不在於風水如何龍脈是否?!而是充分證明一個事實:中山市翠亨村孫中山先代系來源於長安鎮上沙村。
中山公園
中山公園,座落於廣深公路上沙村路段旁。是長安人民為緬懷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學習先生為中華民族奮鬥終身的精神而精心建造的。當您步入中山公園的正門,一尊孫中山先生浮雕像高高矗立眼前,不由使人心生崇敬之情。沿着公園水泥路面徐徐前行,路面兩旁是綠草如茵、花團錦簇;清澈的小河上柳絲拂水、碧水漣漪;山麓上荔樹棵棵、翠竹一片……在荔枝林蔭中,現存有一座明代古墓,這即是孫中山先代三世祖墳,它背靠三角形令旗狀的青山,面向獅子洋大海口,是風水風景俱佳的寶地。第年逢清明、重明時節,孫氏子孫紛紛遠涉珠江來此拜祭,表達了子孫後代不忘先祖的恩德淵源,充分體現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忠孝精神……中山公園不僅風景秀麗、環境宜人,亦已成為人們追憶中山先生崇高之品質,牢記先祖恩德淵源,提高自身修養品格的莊嚴之地。

上沙村代表性人物

孫禮和(生卒年不詳),明授諫議大夫。
孫紹廷(生卒年不詳),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翰林學士,朝廷御賜其“玉堂金馬”金匾,題款為“咸豐”。禮禋公祠入門屏風為其寫有“旨賞戴藍翎”五個大字。
孫耀祖,生於清同治年間(1862—1874),曾任嶺南平遠縣正堂、廣西上欽同知,賜正士承德郎。
孫泰(太)亨(1870—1962),又名劉太亨,曾多次動員香港孫氏族人捐款支持孫中山革命。抗戰前夕退休回到上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慶祝孫中山九十誕辰時,獲授國務院頒發的紀念章。
孫東球(1887—?),曾任國民政府軍少校軍需官,後移居香港。
孫繩武(1897—1964),曾任東莞縣明倫堂自衞局局長、瓊崖區長、飛龍艦長,寶安、惠陽、順德、南海四縣縣長。
孫祖貽(1905—2004),黃埔軍校第十三期學生,曾任警察所所長,抗戰時期擔任第九戰區國家軍棉統購署中校專員。1949年去台灣,經營航運,後移居加拿大多倫多。
孫錦順(1907—1996),孫太亨之子。1926年冬代表南華隊征戰中國香港足球甲組聯賽,在對英國陸軍聯隊比賽中,將球門射穿,被香港報讚譽為“一腳破千鈞,不愧鐵腿郎”,其“鐵腿”雅號由此聞名。1935年,率隊奪得史考托杯冠軍。1936年隨中國足球隊參加柏林奧運會。曾任中華全國體育總會、上海市足協副主席。
孫鋭成(1918—1970),早年畢業於國民黨中央軍校,曾任國民政府軍排長、連長、第九戰區司令部少校副官,後回上沙居住。
孫亮校(1918—),黃埔軍校第十三期學生,曾任國民政府軍一五八師機槍連連長,1943年參加抗日戰爭,參與湖南常德會戰,1946年任國民黨軍獨立九十二旅少校參謀。1949年去台灣。
孫連枝(1938—),曾任東莞市建設規劃局局長。
孫孔華(1940—),曾任廣東省廣播電視廳副廳長。
孫財勝(1943—),1979年2月參加對越自衞反擊戰,後任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辦公室主任、東莞市中級人民法院執行庭庭長。
孫耀全(1947—),曾任長安公社黨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虎門鎮委副書記、鎮長,東莞市市委辦公室調研員。
1999年,該村被廣東省環境保護局授予“廣東省生態示範村”稱號;2002年12月,被廣東省愛國衞生運動委員會授予“廣東省衞生村”稱號;2011年8月,被廣東社區文化節組委會授予首屆“優秀文化社區”稱號。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