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水河村

鎖定
上水河村隸屬萊城區口鎮,位於萊城以北16公里處。南靠口鎮,北傍金牛山,西鄰口鎮匯金公司,東與泉頭村相鄰。全村有耕地1100畝,287户,873口人。
中文名
上水河村
原    名
通賢村
建立時間
宋朝紹聖年間
耕地面積
1100畝

上水河村歷史沿革

上水河村,原名通賢村,始建於宋朝紹聖年間,先有桑、董、程、陳幾户,遷來此地。因居小河上游,故改名為上水河村。其後,呂、吳、畢、黃、韓、魏、高等姓氏也相繼遷此。 [1] 

上水河村行政區劃

據康熙《萊蕪縣誌》記載“垂陽保·上水河村”。抗日戰爭時期,該村隸屬港裏區。建國後,歸屬二區(口鎮)。1958年,該村歸口鎮公社,隸屬關係未變,現隸屬口鎮。
上水河村為多姓村,高、呂、韓、魏、趙、吳、畢、黃人口居多。另有崔、劉、馬、郭、温等姓氏,共有14個姓氏組成了上水河村。

上水河村經濟發展

建國後,該村村民為恢復生產,首先抓住興修水利這一關鍵。1952年在村東北水河的上游,修建石壩1座,攔河蓄水。該壩建成後,使村南村西近百畝田變成水澆田。1955年至1956年該村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成立“五一社”。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1964年在泰安地委四清工作的組的帶領下,在村西北鄭家林打大口井1眼,修起200多米的“東風揚水站”。同時,3公里長的高壓線路進了村,4座變電室拔地而起,配備了4台變壓器,電力設備全部配套,家家用上電燈,户户安上了廣播喇叭,實現了電器化。
為了充分利用地下水資源,一年多來,上水河村,先後打深井3眼,將全村的農田深翻整平了一遍,修好了灌溉渠道和生產路。1990年,又在村東打深井1眼,埋設地管道400米,並全部配套。至此,全村可耕地全部變成了水澆田。只需5-7天,所有農田就普澆一遍,徹底改變了歷代靠天吃飯的歷史。同年,鎮政府在該村打深井l眼、修蓄水池1座、鋪設地下水管道近5公里,讓鎮政府機關團體、學校、企事業單位,以及口鎮四街,趙家村、垂陽村、古城村、冶莊等村全部用上了自來水。
建國後,該村興辦教育熱情空前高漲。1950年,該村第一所小學建立,呂濟德為首任教師。1953年,建立能容納150個學生的完小。1967年,又新建佔地4畝多的聯中1處,為培育英才奠定了基礎。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該村就為各大中專學校輸送出47名大學生,38名中專生。高慶申、高雲龍大學畢業後,由國家選派,分別赴美國、新加坡進行深造。呂宜濤天津大學畢業後,從事容器壓力研究工作。
2001年,籌建的鋼筋水泥大橋,已在該村中央落成。極大的方便了羣眾,村民稱其為“連心橋”。改革開放以來,該村出現了不少小有名氣的能人、企業家。口鎮匯金公司董事副總經理趙振東,兼“車橋廠”廠長。他所經營的轎車,每年收入1 2億元,1995年獲“萊城區鄉鎮企業家”稱號。由村委組織建築隊承攬工程,繼而在村中辦起了“東昇機械配件廠”。趙振嶽投資五、六十萬元,建起了機械製造加工廠。
雞豬飼養業也迅速發展起來,十幾家養殖專業户已初具規模,他們經濟效益都十分可觀。農民日益富裕起來,全村家家都安裝了電話,進口彩色電視機已進入了 70%的農户,45%的村民已購置了VCD機音箱,個人購汽車5輛,拖拉機、農用三輪車60多輛,40%的村民都騎上了摩托車。全村村民以嶄新的精神面貌步入了小康。

上水河村歷史文化

上水河村有着光榮的革命歷史。抗日戰爭時期,該村屢遭日本鬼子的騷擾破壞,每逢掃蕩,鬼子漢奸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弄得雞犬不寧,人心惶惶,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又加可惡的偽張部隊駐該村時,築寨紮營,30多畝好地變成了張部隊的營盤。為了築寨,他把該村及近村的大小樹木砍伐殆盡,棗樹一棵未留,該村被遭蹋得百孔千瘡,村民對日偽恨之入骨。素有對敵鬥爭光榮傳統的村民,不堪受鬼子、漢奸凌辱,奮勇革命,趙宗嶽。等熱血青年第一批參軍抗日。解放戰爭時期魯路(原名呂濟和)、趙攸祥等踴躍參軍參戰。革命羣眾則自願支前,抬擔架奔赴前線。高化民、韓玉河、於來平3人光榮犧牲,呂濟德在戰鬥中負傷,評為三等甲級榮軍。在激烈的對敵戰鬥中,黨支部書記吳維河、區武工隊幹部畢業先和4名村民也慘遭國民黨反動派、還鄉團殺害。

上水河村自然風光

①興國寺:始建年代不詳。清乾隆四十九年九月重修,寺廟佔地20餘畝。廟宇分玉皇廟、關帝廟兩座.廟宇殿堂古樸典雅,諸神塑像30餘尊,廟內有蒼松翠柏,楊柳紫竹。興國寺毀於1954年,現僅存數塊石碑碣。1960年,公社在寺廟舊址建鍊鐵廠1964年,鐵廠下馬秦安地區萊蕪電池材料廠在舊址建分廠至今。
②月牙灣:月牙灣位於上水河村西。“月牙灣”灣不大,水不深,卻有一段美麗的傳説“月牙灣7丈長,8丈寬,芙蓉花樹栽兩邊,水清見底魚龍現。”咸豐年間,本村韓舉人養了99頭牛,有一天傍晚牧童飲牛.發現牛多了一頭,點數再二,確認一頭牛混入牛羣,牧童隨即拿石塊驅趕青牛,青牛一溜火光躍入月牙灣逃走。青牛的一隻角卻被擊中,騰空飛向北嶺,變成一巨石,後人稱該嶺為“老牛嶺”。
③“妖泉”:妖泉在該村東北角,昔日一股青波從怪石縫中湧出、石洞池翻滾着珍珠般的浪花,湧出池外,水流叮咚作響。傳説,在一個細雨濛濛的傍晚,有人發現一紅衣紗綠褲的高跟木履的美貌女子,從該泉中躍出,在泉畔翩翩起舞,時隱時現,人們以為是妖精,所以稱為“妖泉”,也有人認為是神仙,善男信女即攜供品,臨泉舉香叩拜,祈求仙女恩賜,於是此泉水,永流不息。村民對此泉感恩,就自稱其為恩波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