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杭縣第二中學

鎖定
上杭縣第二中學,學校地處風景秀麗的汀江南岸, 面對掛袍秀山,背依汀江麗水,校園佔地103畝,環境優美,景色宜人。
中文名
上杭縣第二中學
外文名
Shanghang No.2 Middle School
簡    稱
上杭二中
創辦時間
1913年4月2日
辦學性質
公立高中
校    訓
團結、奮進、求實、進取
地    址
上杭縣臨江鎮南崗琴崗路76號
知名校友
袁子欽王勝、林默涵、宋省予
所屬地區
中國上杭
學校性質
福建省一級達標中學
郵政編碼
364200

上杭縣第二中學歷史沿革

晨曦中的二中背影 晨曦中的二中背影
從1913年建校伊始,上杭二中先後經歷了八次易名、四度搬遷,可以説歷盡風雨,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上杭縣政治、經濟、文化的變革,這種頻繁的變化讓二中人磨練出“自強不息,艱苦樸素”的精神,傳承了“團結、勤奮、求實、進取”的校風,培育出“勤、嚴,實”的教風,樹立了“創建具有二十一世紀時代氣息的新二中”的宏偉目標。歷史沿革
☆“上杭縣立中學”時期:(1913—1933)
上杭二中的前身是“上杭縣立中學”,創辦於1913年4月2日(民國二年)開學上課,學制為四年。由當時省議會議員丘復(字荷公,本縣蘭溪鎮人)在福州邀集旅省杭籍人士相商,倡議創辦“上杭縣立中學”,並推舉留日師範畢業生葛調鼎(字筱汀,上杭縣臨江鎮人)和省優級師範畢業生丘鴻猷(字贊候,上杭縣中都鄉人)於當年秋回杭敦請並協助地方當局籌辦。上杭縣立中學初以明倫堂(今縣法院址),儒學署(縣文化館內)為校舍。首任校長傅齎弼(字丹初,本縣蛟洋鄉人,時為縣議事會議員)。
翌年於琴崗書院遺址(琴岡書院,原為儒生講習之所,於清光緒末年毀於火,原址在今縣實驗小學內)籌建校舍。
1923年繼任校長丘嘉謨(字顯丞,上杭縣臨江鎮人)組織師生和社會人士集資,購得西大街培書巷西側原丁錦堂(上杭縣臨江鎮人,清同治武科狀元)“狀元別墅”之一大院。經理清產權並修繕後於1926年遷入使用,並奉令改四年制為高初中各三年制。
1932年初,西大街校舍被駐軍佔用,學校遷至陽明別業(“陽明別業”為城鄉儒生崇敬明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而集資建造,用以講讀,原址在今縣城人民路光榮院內)上課。
☆“上杭縣簡易鄉村師範”時期:(1934—1942)
1934年,為革新廣大農村,培養師資需要,將上杭縣立中學改辦為“上杭縣立簡易鄉村師範”。原有初中部 3個班學生附設於“簡師”。
1935年,校址遷至南崗的“南泉寺”(俗稱“上南塔寺”,即今上杭二中學生公寓樓地址,原寺前古樹羅漢松現存),為廣大師生提供了一個清幽、靜雅的“修煉”環境。
1937年後,因經費困難學校停辦,未畢業學生轉往龍巖師範、連城師範就讀。
☆恢復“上杭縣立中學”時期:(1942—1951.5)
1942年因地方人士以縣內小學生數增加,要求升學者眾多,為便利地方人才培養,強烈請求恢復“上杭縣立中學”。當時的縣長,縣立中學校友練文瀾據情呈報,經省廳核准批文,恢復了原“上杭縣立中學”,並將其原有校產(在城店房及在鄉田畝)撥還管理收益,定址於南泉古剎,自此延續至此。
☆“福建省上杭初級中學”時期:(1951.5—1953.6)
主樓 主樓
1949年8月,上杭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上杭縣立中學”。1951年5月,龍巖專署通知,改名為“福建省上杭初級中學”,有9個班,學生314人,教師30餘人。☆“福建省上杭縣第二中學”時期:(1953.6—1955)
1956年6月,又一改名為“福建省上杭縣第二中學”。
☆“上杭抗大中學”時期:(1967—1970)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學校停課,一些領導、教師挨鬥,學生成天寫大字報,揭批“走資派”、“反動學術”,正常教學無法進行,嗣後,又外出串聯“鬧革命”,課桌、圖書、教具被毀壞,學校停止招生。是年冬,“上杭二中改”名為“抗大中學”。
1970年,學校“復課鬧革命”,恢復了上文化課。
☆“上杭縣城郊中學”時期:(1971—1980.2)
1971年,本校又更名為“上杭縣城郊中學”,由學校“革命委員會”管理。同年1月,上杭二中開始了高中招生,正式成為完全中學。彼時的“上杭縣城郊中學”不是上杭縣第五中學的前身,上杭五中的前身建於1982年,校址位於上杭接官亭。
1973年,在錯誤路線的干擾下,學校進行了批判所謂“資產階級教育路線回潮”。
1974年開始拋棄了以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教學為主的課堂教學,“學朝農”,實行“開門辦學”,改而開設“農田水利測量”、“渠道測量”、“道路測量”,“農村財會”等以“走出去”為主的課程,一時影響很大。這段時期畢業的學生,文化科學知識學得少,致使他們在1977年冬恢復高考後參加高考成績低,鮮有進入高等學校學習的。
☆“上杭縣第二中學”時期(1981.2— )
1980年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開始調整學校佈局。翌年2月,“城郊中學”複名為“上杭第二中學”,歸縣直接管理並確定為縣重點中學,同時另辦一所“城郊中學”。此後,隨着上杭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歷任校長陳舊布新,校園環境大為改觀,社會聲譽逐步提高。1982年,1985年,1989年連續三次被授予省級文明單位稱號。特別是近年,在上級黨政的關心支持和正確領導下,經過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上杭二中逐步進入發展的新階段。1999年順利通過了省三級達標驗收,2004年成功晉級省二中達標中學,2009年終於晉升為福建省一級達標中學,實現了10年三級跳的偉大目標。2011年,上杭二中已發展成為擁有57個教學班,學生近三千人,教職工230人的獨立高中。

上杭縣第二中學硬件設施

上杭二中着力改善辦學條件,圖書大樓、教學大樓、學生公寓、科學大樓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教學設施日臻完善,圖書室、美術教室、美術器材室、音樂教室、音樂器材室、多媒體教室、語音室、理化生實驗室設施先進,設備齊全。運動場功能齊全,環境優美。

上杭縣第二中學所獲榮譽

蘑菇亭 蘑菇亭
2005年以來,學校被授予福建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福建省模範職工之家、第五批省級花園式單位、龍巖市先進基層黨組織、龍巖市第九屆文明學校、福建省中等學校“邁好青春門,走好成人路”主題競賽活動先進學校;連續多次被授予上杭縣高中教育教學先進單位;上杭縣創安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2018年5月28日,入選中共福建省委文明辦“福建省首屆文明校園”擬表彰名單。 [1] 
2020年6月17日,獲得2020年度“全國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動特色單位”稱號。 [2] 

上杭縣第二中學文化傳統

勞師亭 勞師亭
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德育為本,教學為主,全面發展”的原則,以“團結、奮進、求實、進取”為校訓; 以《托起明天的輝煌》為校歌;以“文明、 尚真 、誠信 、和諧”為校風;以“愛生、 敬業、 明德、 循理”為教風;以“勤學、 善思、 求真、 創新”為學風;從校情出發,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提出了“創建具有二十一世紀時代氣息的新二中”的總體目標。為此,上杭二中廣大師生踏踏實實、努力拼搏,教育教學質量大幅度提高,辦學條件顯著改善,校容校貌全面改觀。

上杭縣第二中學知名校友

上杭二中在九十年的風雨歷程中成長,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已培養了一大批治學之師,興業之才,治國之棟樑。
早年校友中有中國人民解放軍袁子欽中將、王勝少將,有原中宣部副部長、全國文聯黨組書記林默涵,有著名外交家袁道豐,著名畫家宋省予羅曉帆等。他們為人民的解放事業,為文化科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以來,上杭二中共培養出高、初中畢業生二萬多人。他們中有幾十人已取得博士學位或正在攻讀博士學位,有上百人已取得碩士學位,一大批校友獲得了高中級職稱。原省林業廳黨組書記副廳長包應森、龍巖市委副書記林仁芳、團省委副書記邱萍等分別是學校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校友。84屆高中畢業生劉曉春校友取得博士學位後,現為中山大學水生經濟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80年代末高中畢業的校友郭祥義、劉永華取得了碩士學位,現分別在美國奧斯汀大學、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93屆高中畢業生賴兆鴻校友大學畢業後精心科研,2001年獲國務院頒發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現正在英國曼徹斯特攻讀碩士。2001屆應屆畢業生丘茂華同學以優異成績考上了清華大學。

上杭縣第二中學校際交流

2005年11月3日,長汀縣教育局長帶領長汀二中、河田、濯田、新橋等四所中學的校長、老師一行共51人前來學校參觀指導工作。長汀兄弟學校的老師們深入各年段課堂聽課,林琳校長作了上杭二中辦學情況介紹,各處室、高三各備課組分別進行了座談。
2005年11月4日,林琳校長、劉瑛副校長和教研室、教處務主任,高三數理化英史學科備課組長等一行七人前往明強中學開展校際教研活動。內容包括簽訂上杭二中與明強中學建立扶持協作關係協議;學科聽課評課;王憲雲副主任、胡紹生老師為高三理科學生作輔導報告;校領導座談,交流辦學工作。
2005年11月15日,永定高陂中學校長、書記及高三教師一行26人,前來學校參觀指導和聽課、座談交流。 2005年11月18日,長汀二中曹副校長帶領政工幹部一行12人來學校指導工作,就如何加強青年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學校綜治安全工作進行座談交流。
2005年11月19日,龍巖二中郭亞丹校長帶領高三教師和學生一行15人來上杭二中指導工作,他們深入課堂聽課,與學科教師及高三學生進行座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