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杭烏梅

鎖定
上杭烏梅,俗稱“杭梅”,別名酸梅、黃仔、合漢梅、乾枝,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1]  [4] 
上杭烏梅是成熟的果實黃梅,經煙火熏製而成的。上杭烏梅顏色呈棕或烏黑色。上杭烏梅中又以個大、肉厚、核小、外皮烏黑色、不破裂露核、柔潤、味極酸者為佳。 上杭烏梅味酸性温,具收斂生津,安蛔驅蟲功能,可治久咳,久瀉,便血,反胃,虛熱煩渴,蛔厥腹痛等。 [4] 
2020年12月25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批准對“上杭烏梅”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1] 
中文名
上杭烏梅
別    名
酸梅
黃仔
合漢梅
乾枝梅
地理標誌
國家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2] 
產地名稱
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 [2] 
批准文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告第378號 [1] 
品質特點
個大、肉厚、核小、外皮烏黑色、不破裂露核、柔潤 [2] 
批准日期
2020年12月25日 [1] 

上杭烏梅產品特點

上杭烏梅外在感官特徵

上杭烏梅成品果皮完整,外觀烏黑有光澤,個大肉厚、柔韌有彈性,具獨特的煙香味,酸味濃烈。 [2] 

上杭烏梅內在品質特徵

上杭烏梅 上杭烏梅
上杭烏梅枸櫞酸含量≥25.0%,磷含量1.8~2.1克/千克,蛋白質含量≥6.0%,總酸含量25~40克/100克。 [2] 

上杭烏梅內在功效

上杭烏梅味酸性温,具收斂生津,安蛔驅蟲功能,有治久咳,久瀉,便血,反胃,虛熱煩渴,蛔厥腹痛等功效。烏梅口感極酸,但作為鹼性食品,可以調整體液的酸鹼性。梅子中的梅酸還可軟化血管,推遲血管硬化,具有防老抗衰作用。 [3] 

上杭烏梅產地環境

上杭烏梅土壤地貌

上杭烏梅 上杭烏梅
上杭縣位於福建省西南部,地處武夷山脈南麓和玳瑁山脈之間的盆地,境內八山一水一分田,羣山重迭,丘陵起伏,溝谷縱橫,森林茂密。杭梅產區土壤以紅壤和紫色土為主,土層深厚,pH值接近中性,富含鈣、磷等元素,土質肥沃,土壤是杭梅品質優的重要因素,從而使得上杭烏梅的品質優於其他產地。 [2] 

上杭烏梅氣候條件

上杭烏梅的產地屬於“冬無嚴寒,夏無酷熱”的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温和,雨量充沛,夏長冬短,春早秋遲,年平均氣温20.1℃,年均相對濕度77.0%,水源充足、清潔無污染。 [2] 

上杭烏梅歷史淵源

上杭梅子種植歷史悠久,據《上杭縣誌》記載,邑中梅樹,各鄉皆有,惟附郭為盛,已有600多年的栽培和加工歷史,所產杭梅在明代就已經成為宮廷御用極品。上杭梅製品頗多,且味皆佳。據《上杭縣誌》記載:《齊名要術》有作白梅、烏梅法梅浸以鹽,曬乾後錐碎之,貯以甕曰白梅。以採其實去核留肉,或並核 搗爛拌以黃糖,曰梅醬。以將子以火焙之使幹成黑色,曰烏梅、亦曰福梅,運售潮汕頗多其中烏梅最負盛名,以其個大、肉厚、核小、外皮烏黑色、不破裂露核、柔潤、味極酸而為人稱讚。
明代時,上杭產烏梅即為貢品。
改革開放後,產品暢銷日本、美國、東南亞、台灣等國家和地區。上杭產烏梅被省醫藥系統列為特級品。 [4] 
上杭縣委、縣府多次把杭梅列為上杭縣農業產業和支柱產業加以扶持發展,2001年開始建立杭梅綜合標準體系,推行標準化栽培。 [3] 
上杭烏梅 上杭烏梅

上杭烏梅生產情況

2020年,上杭烏梅年生產規模2000公頃,產量3000噸。 [2] 
上杭烏梅 上杭烏梅

上杭烏梅產品榮譽

2012年,上杭縣成功申請到“上杭烏梅”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3] 
2020年12月25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批准對“上杭烏梅”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 
上杭烏梅 上杭烏梅

上杭烏梅地理標誌

上杭烏梅地域保護範圍

“上杭烏梅”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包括龍巖市上杭縣所轄臨城鎮、湖洋鎮、中都鎮、下都鎮、廬豐畲族鄉、藍溪鎮、溪口鎮、白砂鎮、茶地鎮、才溪鎮、官莊畲族鄉、泮鏡鄉、稔田鎮、太拔鎮、蛟洋鎮、通賢鎮、舊縣鎮、南陽鎮,共計18個鄉鎮296個行政村。地理座標為東經116°15′50″~116°49′22″北緯24°46′02〞~25°27′47″。總保護面積2457.79平方公里。 [2] 

上杭烏梅質量技術要求

安全要求
上杭烏梅產地環境、產品質量符合國家相關強制性技術規範要求。
特定生產方式
1、生產過程管理與控制技術
1.1品種選擇 選擇臘梅、胭脂梅等品種。
1.2生產控制
1.2.1整形修剪
培養自然開心形樹形,幼年樹以整形和擴大樹冠為目的,夏季每級枝長30~40釐米時進行摘心,冬季以輕剪長放為主,抑制徒長枝,促進形成短果枝、針刺狀果枝,適當短截主枝和側枝,於萌芽前枝條留三分之二短截。結果樹修剪主要疏刪枯枝、密生枝、交叉枝、病蟲枝.纖細枝等,對發育枝和必要的徒長枝輕剪長放。
1.2.2土肥水管理
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N:P:K比例為1:0.8:1.2,全年施壯果肥、採果肥、花芽分化肥、花前肥4次肥,成年果園,每年冬季結合清園、深翻施用適量石灰。
1.2.3病蟲害防治
重點防治梅黑星病、炭疽病、桃粉蚜、介殼蟲等病蟲害。以生物和物理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防治辦法,做好冬季清園,嚴格控制化學農藥的使用劑量、施用次數,嚴格執行安全間隔期,提倡施用生物源、礦質源農藥。
1.2.4果實採收:應於果實充分成熟時採收。
2、加工過程管理與控制技術
上杭烏梅加工流程:採收→清洗→瀝乾→燻烤※→堆放→裝袋。 採收:於5月初採收成熟梅果。 清洗、瀝乾:採收後清水漂洗並瀝乾。 燻烤※:燻烤是上杭烏梅製作的關鍵。上杭烏梅是以燃燒木材變温連續燻烤24小時以上使其表皮均勻呈黑色。 以梅枝燒大火,梅子温度控制在70—80℃,使得鮮梅果迅速脱水,時間8小時;8小時後轉為中火,梅子温度控制在50—60℃,時間8小時候;8小時後小火,梅子温度40℃,時間8小時;連續烘烤24小時後,撿取水份達到15%的梅子,梅果的有機酸發生褐變,烘烤最長時間不超過48小時。 燻烤用柴以半乾梅枝為佳,次之為硬木質雜木,不能使用軟木質木材,不宜使用有異味的松枝等。 烤房:用磚砌成烤爐,爐火温度易控制,火力更均勻。 堆放:烘烤好的烏梅攤開堆放,自然降温,使得烏梅繼續褐變。堆放時間一個月。 裝袋:用密封袋,置陰涼乾燥處。 [2] 
3、貯藏運輸
上杭烏梅的貯藏、運輸等,應當符合國家有關強制性的技術規範。 [2] 

上杭烏梅專用標誌使用

地域保護範圍內的上杭烏梅地理標誌生產經營者,如需使用“上杭烏梅”地理標誌的,應當向上杭縣園藝產業協會提出申請,經審批准後才能使用,要求其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 標誌使用人應在其產品或其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上杭烏梅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型式)。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