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李朗村

鎖定
上李朗村,位於南灣街道西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8千米。與甘坑村、涼帽村,下李明村、木古新村、木古老村相鄰。始建於清康熙五年(1666年)。淩姓先祖自今梅州南遷新安縣布吉,後遷人此地。因此地到處有李樹開花,當地方言開花叫朗花,而得名李朗。該村地處丘陵地帶,有牛尾嶺山,海拔89.8米;李朗河從村中流過;附近有黃牛湖水庫。因該村位於李朗河上游而被稱為上李朗村。1993年,村民搬遷至上李朗新村住宅區。
中文名
上李朗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南灣街道上李朗社區
地理位置
南灣街道西北部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1949年10月,屬寶安縣布吉鄉;1958年10月,屬紅旗公社;1959年1月,屬布吉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華區布吉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布吉公社;1983年7月,屬布吉區;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布吉鎮;2004年,屬布吉街道;2006年,屬南灣街道上李朗社區。世居村民主要為淩姓,清初從江西尋烏遷徙至今廣東梅州,後輾轉遷至今布吉;清康熙五年,先祖凌育千從今布吉遷移至此地。2015年末,户籍人口852人,其中男性420人,女性432人;80歲以上14人,最年長者99歲(女):實際在村人口480人;海外留學1人。非户籍外來人口21657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2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56人,主要分佈在牙買加、加拿大、法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改革開放前該村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瓜果、花生、薯類、甘蔗以及養豬、“三鳥”。現村集體經濟以廠房出租和管理為主。村民以住宅出租及務工為主,少數村民經商。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和商業經營等。村中有20餘棵百年老樹,位於上李朗大輋埔後山上,主要樹種為榕樹、樟樹、秋楓樹、誤槁樹、五味子樹、龍眼樹等。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米通、糖環、茶果,清明節的茶果、艾粄,農曆六月初六或小孩滿月時招待客人的手指餈等。特色農產品有沙梨、龍眼、荔枝等。瀋海高速G15線、布瀾路、坂李大道、平吉大道為該村主要出入通道。20世紀70年代初通電,1980年通電話,90年代初通自來水,1998年通互聯網,2005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內有朗朗幼兒園,2015年在園幼兒324人、教職工40人。1991年,黃牛湖水庫竣工啓用,總庫容達130萬立方米。1993年8月7日,投資500萬元的上李朗村體育運動中心竣工啓用。建有上李朗村社區工作站,為社區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務。還建有籃球場、網球場、羽毛球場、足球場、活動中心、藏書約5000冊的圖書館、黃牛湖水庫公園等。
村中現存《淩氏族譜》,由凌志輝於2008年主持纂修,族譜內收錄有“淩氏廷訓七律十首”;同年制定《上李朗社區規章制度》。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3座。代表性民居有上李朗碉樓院、大斜埔老屋、田心圍屋。上李明碉樓院建於民國時期,正門朝南偏東10度,由一碉樓一拖屋組成。碉樓位於東側,高4層;拖屋三間兩龐佈局,硬山頂,高2層,深兩進,保存基本完好。大斜埔老屋,位上李朗社區大斜埔村,坐北朝南,佔地面積約2250平方米,清末建築,由數排房屋和碉樓組成;碉樓位於第一排房屋東側,高5層:排星從南至北依次排成四排,多為齊頭三間兩腐,保存現狀一般,田心圍屋,整體形制保存尚好,但第一、二排房屋瓦面大部分已蓋上鐵皮,部分已改建成現代建築。
田心圍位於上李朗的中心位置,周邊有上李朗最好的水田,四周被小土丘包圍,究如一顆心臟,故稱田心圍。因為田心圍的地理位置優越,逐斷成為上率朗的活動中心。1930年,華僑投資在田心圍興辦澄清學校。另外,南灣地區保存比較好的客家老屋“仁安世居”“慶集吾聲”部在田心圖。
每年清明節期間,各家各户在村內山嶺的祖墳或沙灣嘉園祭祖。每年的重陽節,村民在村建場集體祭祖,客居異地(包括香港)的族人均回村參加。
代表性人物:
凌志霄(1850一?),曾任廣州幹總帶兵。凌元康(1915一1998),曾為美國“飛虎隊”少校。凌宏康(1928-2005),1944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曾任南海艦隊訓練基地副主任、後勤部長。獲得中央軍委頒授的獨立功助榮譽證章。
凌文輝(1970-1987),烈士,1987年在橫崗鎮四聯村為搶救落入山塘的兩名小學生而犧牲,獲得團省委、團市委分別授予的“模範共青團員”稱號。 [1] 
參考資料
  • 1.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 深圳村落概覽 第2輯 5 龍崗卷.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0.276-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