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李太尉論北邊事啓

鎖定
《上李太尉論北邊事啓》是唐代杜牧創作的一篇散文。
作品名稱
上李太尉論北邊事啓
作    者
杜牧
創作年代
唐代
出    處
《全唐文》
作品體裁
散文

上李太尉論北邊事啓作品原文

上李太尉論北邊事啓
某啓。伏以聖主垂衣,太尉當軸,威德上顯,和澤下流。諸侯無異心,百姓無怨氣,星辰順靜,日月光明,天業益昌,聖統無極。既功成而理定,實道尊而名垂。今則未聞縱東山之遊,樂後園之醉,惕惕若不足,兢兢而如無。豈不以邊障尚驚,殊虜未殄,防其入寇,猶須徵兵。伏以回鶻種落,人數非多,校於突厥絕為小弱。今者國破眾叛,逃來漠南,為羈旅之魂,食草萊之實。白鬛驪騂之騎,凋耗已無,湩酪皮毳之資,飢寒皆盡。寄命雜種,藏跡陰山,取之及時,可以一戰。今者度虜之計,不出二者,時去時來,迴翔不決,必有所在。西戎已得要約,伺其氣勢,同為侵擾,此其一也;心膽破壞,馬畜殘少,且於美水薦草,暖日廣川,牧馬養習,以俟強大,此其二也。今者徵中國之兵與之首尾,久戍則有師老費財之憂,深入則有大寒瘃墮之苦,示戎狄之弱,生奸傑之心。今者不取,恐貽後患,敢以管見,上幹尊重。
自兩漢伐虜,皆是秋冬,不過百日,驅中國之人,入苦寒之地。此時匈奴勁弓折膠,童馬免乳,畜肥草壯,力全氣盛,與之相校,勝少敗多。故匈奴雲:漢實大國也,但其人不能辛苦爾。此所謂避虛而擊實,逃短而攻長。至於後魏,崔浩因見其理,蠕蠕強盛,屢犯北邊,浩請討之曰:“蠕蠕恃其地遠,自寬已久,故夏則散眾放畜,秋肥乃聚,背寒向暄,南來寇抄。今出其慮表,掩其不備,大兵卒至,必驚駭星分,向塵奔走,牡馬護牧,牝馬戀駒,驅馳難制,不得水草,未過數日,則聚而困斃,可一舉而滅矣。”武帝從之,及軍入境,蠕蠕先不設備,民畜布野,驚怖四奔,莫相收攝。於是分軍撲討,東西五千裏,南北三千里,凡所俘虜及獲畜產,瀰漫山澤。高車因殺蠕蠕積類,歸降者三十餘萬落,虜遂散亂。帝沿弱水西行至涿邪山,諸大將慮深入恐有伏兵,勸帝停止不追,浩先勸窮追之,不從。後聞涼州賈胡言,若更前行三日,則盡滅之矣。帝深恨之。以某所見,今若以幽、並突陣之騎,酒泉教射之兵,整飭誡誓,仲夏潛發,計陰山與涿邪之遠近,十不一二,校蠕蠕回鶻之強弱,猶如虎鼠。五月節氣,在中夏則熱,到陰山尚寒,中國之兵足以施展。行軍於枕蓆之上,玩寇於掌股之間,軏畾懸瓶,湯沃見雪,一舉無疑,必然之策。今冰合防秋,冰銷解戍,行之已久,虜為長然,出其意外,實為上策。議者或雲,北取黠戛,令討回鶻。伏以黠戛起於別種,超為可汗,必是英傑,天時必助,賢才必用,法令必明。滅回鶻之後便是敵,況示之以弱,必為所輕。今者四海九州,同風共貫,諸侯用命,年穀豐熟,可以瘞元玉於常山,孑遺人於河壟。顧茲疲虜,豈遺子孫。
伏惟太尉相公文德素昭,武功復著,畫地而兵形盡見,按瑣而邊事無遺,唯一指蹤,即可掃跡。昔漢武帝之求賢也,有上書不足採者,輒報罷去,未嘗罪之,故能羈越臣胡,大興禮樂。今太尉與仁聖天子同德,有志之士無不願死。伏惟特寬狂狷,不賜誅責,生死榮荷,無任感恩攀戀惶懼汗慄之至。謹啓。 [1] 

上李太尉論北邊事啓作者簡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號樊川,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市)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進士,曾任弘文館校書郎、左補闕、監察御史,黃、池、睦、湖等州刺史,官終中書舍人。杜牧受祖父杜佑影響,關心國事,有政治抱負。牛李黨爭時期,牛李兩派都賞識他的才能,但因他“剛直有奇節”(《新唐書》),不願趨炎附勢,因此兩派對他都不重用,一生鬱郁不得志,未能施展抱負。杜牧的詩多指陳時政之作,詩風飄逸俊爽, “雄姿英發”(劉熙載語),別具一格。杜牧擅長近體,以七言絕句最為出色,是唐代絕句大家。他又是晚唐著名散文家,代表作有《阿房宮賦》。有《樊川文集》,存詩二百餘首。 [2] 
參考資料
  • 1.    王水照. 傳世藏書.集庫.總集 7-12 全唐文 1-6[M]. 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第5375頁
  • 2.    韓兆琦著,唐詩精講,中國青年出版社,2017.01,第3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