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師之路

鎖定
《上師之路》是由張智焜執導的紀錄片,該片於2017年7月25在愛奇藝紀錄頻道正式上線。
影片共分5個章節,講述了一位出家人一路磕長頭步行走到拉薩布達拉宮的故事。 [6] 
中文名
上師之路
外文名
THE PATH OF A GURU [1] 
別    名
朝聖之路
作品類型
紀錄片
語    言
中文,英文 [4] 
主    演
雄秋洛珠
主要獎項
華藏莊嚴優秀紀錄片獎 [3] 
製片地區
廣東·廣州 [5] 
導    演
張智焜
編    劇
卓瑪
製片人
張雪
出品公司
唐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拍攝地點
西藏川藏青藏
首播時間
2017年07月25日 [1] 
網絡播放平台
愛奇藝紀錄片 [1] 
集    數
5 集
每集時長
12 分鐘
發行公司
奇蜂娛樂 [1] 
出品時間
2014年
發行人
李怡 [1] 

上師之路影片簡介

《上師之路》是導演張智焜繼《前世今生》後再度拍攝的佛教題材影片,通過緣起、成長、信仰、祈福、放生五個獨立故事,讓觀眾瞭解到雪域高原修行者的虔誠之路與信仰的力量。 [2] 
上師之路劇照 上師之路劇照
導演四度進藏,途經西藏、川藏、青藏三地,穿越春夏秋冬,歷時三年拍攝製作完成,一部關於修行者為大眾祈福的種種經歷。 [6] 
上師之路劇照 上師之路劇照

上師之路分集劇情

緣起
一直以來,對於很多人來説,每當提起藏傳佛教時,總會帶着它獨有的神秘感,無論是起源、形成和發展都與印度佛教的歷史進程、文化演變,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遍佈世界各地,已經湧現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高度關注佛教文化,聽聞佛法,從中領悟深廣透徹的智慧,憐憫一切眾生的慈悲心,除此之外,他們也開始對整個世界有了擔當,以至後來慢慢地成為一名虔誠的佛教徒。
上師之路·海報 上師之路·海報
而藏傳佛教的信仰者,會用“磕長頭”最古老、最至誠的禮佛方式之一,不遠千里之外,歷經種種艱辛與磨難。儘管如此,他們也要朝拜他們心目中的聖地,只為眾生祈福平安,我們又稱之為“朝聖”,朝聖中,他們穿着自己特製的皮圍裙、鞋子和手中的木板,堅定不移地前行着,每一次跪拜,都是非常神聖且不容冒犯的,沒有人知道這種古老的朝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磕長頭”為等身長頭,五體投地匍匐,雙手向前直伸,每伏身一次,以手劃地為號,起身後前行到記號處再匍匐,如此週而復始,三步一拜,遇河流,須涉水、渡船,他們先於岸邊磕足河寬,再行過河,晚間休息後,需從昨日磕止之處再次啓程,磕頭朝聖者在其五體投地的時候,是為“身”敬;同時口中不斷念咒,是為“語”敬;心中不斷想念着佛,是為“意”敬。每一次跪拜,三者合一。而我們下面要講述的這個故事,就是來自於當今藏傳佛教最具影響力的教派之一——寧瑪派。一位年僅27歲的年輕上師先後三次朝聖的感人歷程,上師用“磕長頭”的禮佛方式為眾生祈福,他分別在2011、2014、2015年,三年中,五年時間內,歷經了三次朝拜,總里程大約4400公里。在2011年,歷時7個月28天,圓滿完成了朝拜西藏拉薩大昭寺,總里程達1700多公里,2014年3月-10月,第二次朝拜拉薩,一行朝聖者共12人,又一次完成了1700多公里,功德圓滿於大昭寺。2015年4月-8月,為紀念他的根本上師丹貝旺旭法王圓寂一週年,又一次發願,開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三次朝拜。目的地為青海省果洛州久治縣德合隆寺,里程近900公里。當我們內心充滿着好奇且無限敬佩之心向他問起:“為何要一次又一次的朝聖?這是非常不易的一件事。”而他帶着温暖的笑容回答道:“祈福朝拜是我人生中最開心的一件事,能為眾生做一些事情,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言談中,語言是如此的簡單與樸實,更多地流露是一份喜悦與幸福感,讓人感覺是那麼的自然與純粹,據説磕長頭這樣的禮佛方式,對一位修行者來説,有着非同一般的意義與加持力,這也是修行中難度最大的一種,朝聖意味着將接受嚴峻考驗,無論是體能,還是意志力、承受力、乃至野外生存力等都將是一次全面的極限挑戰,而朝聖歷程更是一次生命的最高洗禮,在這份承擔的背後,是源自於要有一顆菩提心和無我的境界。這種崇高精神,只有在信仰的殿堂裏才可以找尋到,朝聖之路是殊勝且不平凡的,很多人都望而卻步,因為那是常人無法想象的艱難,我們有幸參與了後兩次朝聖的拍攝錄製,條件非常有限,先後四次親赴藏地拍攝,但由於時間週期太長,需要穿過很多無人區,山路多且危險,每天都要面臨各種挑戰,很多突發事件無法預知,拍攝機器更無法保證正常使用,很多危險、震撼人心的感動畫面也不能一一呈現,但所有的經歷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留下了深深地烙印,無數次被感動着,熱淚盈眶,內心久久無法平靜,回顧朝聖不凡的歷程,只能通過一些文字表述我們看到的、聽到的和用心感受到的,我們都深知,這些陳述遠遠不夠表達朝聖的聖潔,和一位修行者對眾生的慈愛,經過後期篩選的整理,留下了以下珍貴的畫面,願我們的點滴拍攝可以帶給您一些啓示,希望可以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另一種大愛,他們的無私奉獻,崇高的精神,值得我們所有人生起敬畏之心,在他們的心中,始終不忘將每天修持的善法功德迴向給眾生,願通過他們的善心善法,為生者創造一片淨土。
上師之路·劇照 上師之路·劇照
成長
這是一個純淨的世界,彷彿把我們帶入了另一個人間仙境,與喧囂繁華的都市相比,無論是景色,還是濃郁的藏民族文化以及風土人情,都強烈的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踏入這片神奇的土地,在這片土地上,可以讓我們盡情自由的呼吸,無拘無束的享受着大自然所賜予的一切,感受着它那份獨有的魅力,而我們的上師就是出生在美麗的甘孜州德格縣境內,一個偏僻的小村落,在很小的時候,上師便開始了寺院生活,從小到大,一直跟隨在寺院的一位堪布身邊學習和生活,一切起居生活料理,都由當時堪布的母親悉心照顧。而堪布則承擔起對上師勤學佛法的重任,日夜不斷,兩人間感情很好,如同親人一般,在十幾年的光陰裏,堪布不辭辛勞,帶着年紀尚小的上師一直四處求學,求學期間,上師與堪布遊走於藏地各大寧瑪巴寺院,先後依止過很多高僧大德,學習研讀了大量經論,當時的交通非常落後,從一個寺院到另一個寺院需要幾百公里的路程,在沒有交通工具的情況下,只能選擇步行,高原的山路大多是狹窄而陡峭的,路面凹凸不平,全是土石路,為了能儘快趕到目的地,有時一天最多要走上50多公里,需要連續幾日長途跋涉才能到達,路途的遙遠,身體的勞累、吃住的簡陋和腳上的血泡,這一切都不足以讓他們放慢腳步,因為比起對佛法那份強烈渴望的探求之心,這些都已變得不再重要,求學是艱辛的道路,但上師的內心卻一直充滿着陽光,擁有無限動力和希望,往昔的歲月裏,除了每日唸經、看書、磕頭是必須完成的功課外,同時還要挑水、做飯、洗衣服等,所有日常家務也都在學習範圍之內,上師告訴我們:“我非常開心能為堪布、上師們做事。這些都是福報,一定要好好珍惜,只要能陪伴在上師們的身邊,無論是學習還是幹活,都是非常幸福的。”古往今來,其實任何事物的延續與發展,都離不開“傳承”。對於我們任何一個人來説,懷有一顆感恩、報答之心,都是尤為重要的,不能因為時間的推移而將這份恩德所淡忘與忽略。“傳承”背後的那份使命與責任,在任何時期、任何地方都應該受到重視和發揚,在藏傳佛教文化領域裏,“傳承”的意義就更為突顯,在我們的眼裏,修行的歲月是漫長艱苦的,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上師回憶起當年的往事:“那時只有12、13歲,每天都要早起晚睡,睡眠只有4、5個小時,整日要做很多的功課,每天都很睏乏,有時站着都可以打上個小盹,精神好些,就又開始做事。
上師之路·劇照 上師之路·劇照
一天,兩位上師在房間裏聊天,而我被要求必須在他們面前磕長頭做功課。結果未曾料到,磕着磕着居然傳來了香甜的呼嚕聲.當時房間破舊,室內温度很低,而睡在地上的自己一動也不動,身着衣裳十分單薄,兩位上師看後忍不住大笑起來。”我們瞭解到,其實修行的大多數時間裏都需要磕長頭,有時一天最多要磕3000多個長頭,而磕長頭對於每個修行者來説,都是必須完成的功課之一,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而真正的修行,其實就是從最平凡的生活點滴開始做起,一步一步腳踏實地,並且一定要結合聞思修全面系統地學習佛法。訓練目的意義所在,就是要求每一位修行者具備一顆特殊的心,每一項學習內容,都包涵着重要的深義,需要修行者運用自己所有的智慧,不斷的挑戰自我,完善自我,還需經受住各種考驗,年復一年的訓練考核,通過日積月累地沉澱,最後方能獲得圓滿,而智慧和慈悲則是佛法的核心,也許冥冥之中這一切早已安排好,今時今日的全力以赴,如此精進的學法,都將成為日後朝聖歷程堅不可摧的基石,也奠定了修行的道路可以通往更長、更遠的地方,時光飛逝,萬事萬物都在瞬息萬變,一切都無法逆轉、也不能停止,那些曾經對這位年輕上師有過淳淳教誨、恩重如山的上師們,都先後離開了人世,多少師徒間默契相處、快樂自在的畫面,如今都已成為上師心海里最珍貴的記憶,剩下的只有滿滿地思念與感傷,心中那一盞盞智慧的燈塔熄滅,彷彿一切都不知從何做起,失去了前進的方向與動力,上師一直認為:今生有幸遇到的每一位上師,對自己都有很大的恩德,每當閉上雙眼,就能看到那一張張親切慈悲的笑臉,曾經對自己説過的每一句話,做過的每一件事,這些寶貴的教誨,都將成為今後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帶着上師們的囑託與期望,在18歲那年結束了遊學生活,回到了自己的寺院,哪裏需要,就出現在哪裏,而鄉里由於地處十分偏僻,生活條件一直沒有得到改善,所有孤寡老人的生活來源是上師一直放心不下的心病,平時只要一有時間便去看望他們,噓寒問暖,幫助老人們解決各種問題。能讓他們安度晚年成了上師最大的心願,當那些年邁的老婦人眼裏泛着淚花,依依不捨緊緊握住上師的雙手時,眼神中透露出的全是期盼與感激,無論白天還是深夜,無論風雪交加還是飛揚塵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上師持續幫助着方圓幾百公里的牧民們,遠遠望去,在雪山高原之間,一個不知疲倦、滿身泥土的身影,他總是匆匆忙忙奔波在泥濘不平的山路中,就這樣一直默默奉獻着自己所有的愛。
上師之路·劇照 上師之路·劇照
信仰
延綿不斷的雪山,如水晶珍寶一般,裝點環繞着這片遼闊的雪域佛國,在經歷了一千多年以來佛法甘露沁潤的土地上,上師踏上了新的歷程,對於腳下這片哺育過自己的每一寸土壤,除了感恩還是感恩,就在2010年經歷了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之後,上師內心強烈感受到人生無常,人身難得,毅然決定三步一拜,從寺院出發朝聖至拉薩大昭寺,為天下所有眾生祈禱平安、健康!2011年3月帶着一份美好的願望,一顆虔誠的佛心,開始了第一次朝聖之路,那時的上師剛剛大病初癒,家人與堪布既為上師感到高興,又有一些擔心,希望上師可以重新考慮,但他心意已決,任何事都無法阻擋他朝聖的腳步,由於地理環境的特殊性,加上高原氣候多變,一天有時要經歷四季的交替變化,時而下起瓢潑大雨、時而又下起大雪、或是冰雹,又或是驟然間變成炎炎夏日,沒有人能猜到下一刻會是怎樣,在紫外線極高的藏地,人長時間處於烈日下,裸露的皮膚會立刻爆皮、變黑,強烈的照射對於眼部刺激也是很大,朝聖途中,需穿越很多處無人區,鄉村間一般都相隔在百公里以上,甚至幾百公里,所以大部分時間只能選擇野外露宿,一路經過的山脈,海拔一般都在3000多至4000多米,需要一直翻山越嶺,盤旋着繞山而行,對於每個人來説,每前行一步都很吃力,一直伴隨着呼吸的急促聲、頭暈、頭疼等不良反應,隨時也會出現缺氧的危險,對於朝聖者來説,除了磕長頭以外,還需注意身邊過往的各種車輛,安全隱患隨時存在,起初一天磕頭3、4公里,到後來,一天磕頭在12-14公里左右。累了,就坐在馬路邊稍作休息;渴了,就喝沿途冰冷的河水;困了,就倒在草地上打個小盹,曾有兩次,由於營養不良、嚴重缺水,上師暈倒在路邊,幸好被路過的牧民及時發現,才得以脱險,當夜晚降臨之時,便隨處支起帳篷,飯後便開始唸經,將善法功德迴向給眾生,深夜的野外是非常寒冷的,也會經常遭遇暴風雪與大雨的侵襲,整晚無法正常入眠,而清晨來臨之際,便又要立刻啓程,儘管身體有各種不適,也必須要前行,因為只有不斷的前行,才能離心中的聖地越來越近,最終才能完成自己的心願,當跪在覺卧佛面前莊嚴神聖的那一刻,上師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歡喜和激動,潸然淚下,一路走來,有太多的話想要傾訴,所有的付出,讓他獲得了更多的人生感悟,對佛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百感交集之下,上師許下了最真摯的心願:“等再過兩年,我還會回來見您的。”2014年3月,上師迎來了第二次朝聖之路,12人的朝聖隊伍將面臨着更大的挑戰,除了每天磕頭,還要應對一切皆有可能發生的狀況,而在藏地,牧民們一生都非常向往能有一次朝聖的經歷,即使途中走了,也是直接往生極樂世界,若能和上師一起朝聖,那將是他們人生中最大的福報,在漫長的朝聖旅途中,上師及所有人每天都要接受着各種考驗,特質的鞋子平均4、5天就會磨破,木板不到一週就要更換,12個人臨時組成了一個大家庭,家庭成員中有4名專門料理生活,照顧3個小孩,白天,上師與其他人磕長頭,夜晚,才能回到宿營地休息,帳篷下的他們親如一家人,彼此關愛尊重,相依相伴,共同的信仰,讓他們凝結在一起,至始至終,不離不棄,也許朝聖帶來的快樂與幸福,猶如甘甜的清泉一般,洗滌與淨化着每個人的心靈,讓其變得更加純淨與美好,擁有着更加廣闊的愛,給予愛的能量更加強大,從而逐漸找尋到那個最真最善的自己,2015年4月朝聖的第一天,從上師磕頭的那一刻起,風雪便越來越大,沿途的跟隨又一次證明,堅定地信念是如此的重要,與第一次一樣,一輛手推車成了上師第三次朝聖的“流動之家”,由一位牧民陪伴隨行,5月中旬的藏地,仍會遭遇大雪紛飛,但不管天氣有多麼的惡劣,也不能停下腳步,因為上師深深知道,就算是密集的雪片吹打在臉上,像無數把鋒利的小刀迎面割來,擋住了視線,認不清方向,也絕不能停下腳步,如果那樣的話,寒冷、飢餓和睏乏會馬上帶走他身體的熱量,由於食物一直缺乏,一天有時只能吃上一餐,而朝聖還將面臨着另一個挑戰---手推車,朝聖時間很長,車上只能攜帶極少的生活必需品,但即使這樣,所有物品加上手推車本身重量,也有兩百斤左右,無論上山下山,控制、掌握手推車的速度和方向都是最難的,遇到山路陡峭急彎時,稍有不慎便會翻落山谷,每天的路程都會消耗大量的體力,當遇到最艱難地路況時,上師要以三倍的路程去完成腳下的路,磕頭、返回、推車,再磕頭,就這樣艱難地前行着,在我們的記憶中,每當出現危險障礙時,你總能看到一位健壯魁梧的身影衝在最前方,用智慧與慈悲、勇敢地保護着其他人,把最危險困難的事留給自己,最美好安全的事留給他人,這樣的分享和承擔,淡化人我的界分,自輕利他,自他相換,所有的一切都源自於信仰所帶來的力量,對於整個世界來説,人類生活在任何一個地方都需要愛與被愛,信任與理解,關懷與鼓勵,這是所有人的共同願望。而信仰會將您的視角變得更加廣闊,佛法的博大精深,讓越來越多的人走近,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探討,將其一層層神秘的面紗為世人解開。
上師之路·劇照 上師之路·劇照
祈福
一路跟隨着上師的朝聖足跡,讓我們一次又一次感受着祈福的聖潔與莊嚴,無論你走在哪裏,美麗的經幡都無處不在,隨風飄揚,每到一處聖地,上師都會親手掛置很多的七彩經幡,據説掛置經幡所在之處,不管是在山間、河流、橋上及房子四周四隅,只要風吹過的地方可以接觸到的眾生,都將獲得非常大的利益與加持。善業和吉祥都得以增上,朝拜的路程從寺院到西藏拉薩,再從寺院到青海省果洛州,全程四千多公里,遍佈德格印經院、大昭寺、布達拉宮、桑耶寺、青樸閉關神山、喇榮佛學院、年寶玉則、德合隆寺等眾多聖地,在那些充滿神秘且幽靜的地方,你的耳邊總會傳來低沉的誦經聲,迴盪在寺院上空、和那空曠的山谷之中,猶如天籟一般,時時渲染着濃郁的藏傳佛教文化,在每一座寺院內,你都會被眼前金碧輝煌、五彩斑斕的色彩及其建築形態所深受感染與歎服,具有非常強烈的視覺衝擊力,靜靜凝望着那一尊尊鑲嵌着各類寶石的莊嚴佛像,神態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當你緩緩走過那一尊又一尊佛像時,好像突然間打開了一扇古舊的大門,穿過那悠長的歷史長廊,讓你感受到真正的耀眼與光芒四射,每一尊佛都在向你講述着背後一個古老的故事,桑耶寺就是歷史最為悠久的寺院,是赤松德贊國王在藏地建造的第一座寺院,由蓮花生大士遣除各種魔障而建,並在此樹立起藏傳佛教的法幢,是藏傳佛教歷史的重要里程碑,寺院每天都有來自四面八方的信眾前來禮佛朝拜,為諸佛菩薩供奉着各類食物財物,供水、供花、供燈、供香等,在古老的桑耶寺,當夕陽西下那最後一縷陽光照射在一座座精美的大白塔、一排排金色的轉經筒下,只要你稍作停留,用心感受這周圍的一切,就會得到一份久違的寧靜與祥和,望着上師的背影和信眾們虔誠地轉繞着,一圈又一圈,週而復始,無論男女老少都會手持轉經筒,另一隻手則拿着念珠,口中不斷念誦着心咒,據説這樣的繞塔、繞佛、繞轉經輪,是一種特殊形式的經行,指行走時以佛塔、佛像為中心,圍繞着向右旋轉而行走,可以消除所有的業障,獲得很大的福報,在轉繞時,一定要放下塵世間的一切牽盼,一心向佛,久而久之便能達到身心清淨,遠離煩惱與痛苦的輪迴,如果逆時針方向轉繞,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會有非常大的過失,在佛教文化中,為佛像刷金是虔誠禮佛最殊勝的一種形式,當閉上雙眼,那一幕幕刷金的情景便會立刻映入眼簾,那一天,我們一直跟隨在左右,上師非常恭敬、小心翼翼地端着刷金器皿,慢慢地一筆一筆,為覺沃佛面部刷上黃金,在那一刻,我們的上師又是帶着怎樣的心情?大昭寺每天都會迎接很多遊客與信眾,前來為佛像刷金的人也絡繹不絕,每日進出的人數也有限定,我們漸漸發現,在熙熙攘攘的人羣中,人們的內心都會瞬間變得與往日不同,心中只有虔誠與敬畏,一切雜念全然消失,據記載中提到,給佛像貼金的功德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其一可以使佛像相貌莊嚴,增加神聖的氣氛,讓人升起恭敬清淨之心,而為大昭寺覺沃佛佛像貼金與建造佛像功德無異,其二不僅可為自身的解脱積累殊勝的資糧,獲得深厚的福德,亦能為現世父母雙親增福延壽,自身事業發展,還可獲得出世間及入世間的雙重利益,2015年5月下旬,因機緣巧合,上師順利到達色達縣,帶着一顆熱切期盼的心,我們踏入了這塊神秘的境土,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一所當今世界最大的佛學院,沿着崎嶇的山路,轉過了兩個山頭,眼前便豁然開朗,一片寧靜的山谷呈現在你面前,看着裊裊炊煙,滿山遍野褐紅色的小木屋,如眾星拱月般簇擁着幾座金碧輝煌的大殿,遙望着走在彎彎小路上的僧侶們,宛如流動的紅色音符,光與影的交匯無以倫比,震撼着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當站在壇城上,俯視着山谷,一切盡收眼底,人變得越來越渺小,心卻變得越來越寬廣,望着上師的背影,我們只能送上默默的祝福,朝聖之路,早已讓我們忘卻了他的真實年齡,每當夜晚來臨,佛學院的燈火如璀璨的星空一般,令人陶醉且不忍離開,而當你轉身來到供燈的世界中,又會即刻被另一種温馨的唯美畫面所深深折服,看着美麗的酥油燈被一盞盞點亮,一百盞、一千盞、幾千盞燈時,你的心被融化了,感動與幸福變得如此簡單,在供燈的過程中,上師的每一個步驟都非常專注,一絲不苟,並且一直耐心的教授着大家如何祈福、如何點燈,明燈象徵着佛陀的智慧,可以驅散眾生心中的無明黑暗,帶來無盡的光明,供燈之人則可藉此增上福慧,祈禱眾生及自己的生生世世都會轉生於有佛法住世的光明劫中,得以聽聞佛法,對於每一位修行人來説,能和幾萬名僧眾共同發願、迴向,為眾生祈福,是非常殊勝的機緣!我們的上師也不例外,十分的珍惜。磕頭、唸經、點燈,每天如此,早起晚睡,不停的忙碌着,朝拜喇榮五明佛學院山谷、參加金剛薩埵法會,供僧供燈等所有的善法,都將為第三次朝聖之路增添了一縷靚麗的色彩,而青海省果洛州德合隆寺為上師祈福之路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在祈福的道路上,我們一直被一股強大的能量場所包圍着,那便是慈悲,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稱為慈,憐憫眾生並拔出其痛苦,稱為悲,慈悲之光,它能融化人世間一切不善的物質,亦可將善良之光照亮宇宙中的任何一個角落。
上師之路·劇照 上師之路·劇照
放生
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大自然與人類、動物這三者組成了奇妙的生物鏈,息息相關密不可分,而人類在地球中扮演着非常強烈的主導者,一直影響着整個世界的命脈走向,隨着全球經濟不斷飛速發展,一方面人類在高科技領域上得到了最好的運用和詮釋,物質文明得到了史無前例的展現,為人類提供了最好的服務與便利,但隨之而來的另一面則是,由於人類的貪婪不斷膨脹,無止境地過度開發,導致地球被日益嚴重破壞,肆意砍伐樹木,海水嚴重污染,海洋生物遭到破壞,各種珍稀動物被慘無人道地殺戮,很多物種也瀕臨滅絕,生命岌岌可危,隨着時間的推移,地球每年都在升温,我們的生活環境也在慢慢發生着變化,受到各種威脅與困擾,人類一直牽引着整個地球的生態平衡,唯有我們懂得如何保護好大自然賜予我們的資源,與動物和諧共處,才能真正守護我們的家園,戒殺、放生、護生成為了我們現今最首要的職責,放生,在《大智度論》中雲:“諸餘罪中殺罪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放生就是將動物從刀口下解救出來,對有情施以無畏,使它們脱離暫時的死亡恐懼與痛苦,在放生過程中唸誦儀軌和佛菩薩聖號及心咒,給有情法佈施,使它們種下解脱的種子,2014年10月第二次朝聖圓滿結束後,我們一起跟隨上師回到了美麗的家鄉——格薩爾王的出生地,牧民們得知消息後,非常的開心,為了表達內心最真摯的情意,紛紛獻上自家的犛牛,總數達400多頭,祈請上師為他們做大放生活動。以此慶祝朝聖圓滿的喜悦心情,而我們的上師,無論見到哪位牧民,臉上總是掛着慈悲地笑容,始終都是那樣平易近人,謙卑温和,前來參加放生的牧民們和上師一直愉快地交流着,在湛藍的天空和白雲的映襯下,眺望着秀麗的山川、寧靜的湖泊,一望無垠的草原上湧動着的一羣羣犛牛,還有一排排錯落在山坡上的藏式紅木屋和風格凸顯的寺院建築,如一幅流動的長卷油畫,令人如痴如醉。大自然與動物、人類和諧美好的共處畫面,是如此的温馨感動,給我們每一個人都留下了深刻的記憶,據當地人説,上師放生的犛牛都會做上一個特殊的標記,重獲自由的動物,從此遠離怖畏,不能打也不能罵,可以盡情享受温暖的陽光和純淨的空氣,自由自在地吃着青草,快樂地安度餘生,而貧窮的牧民在看管放生動物的同時,也可以獲得牛奶、酥油等畜牧產品和牛羊毛等紡織原料,除自家使用外,富餘的還能拿到市場上去賣,可以基本保證穩定的生活來源,無論多少錢,牧區的百姓都十分擁護上師放生的舉動,就在朝聖過程中,上師也不止一次在刀口下解救出各類動物。每個動物背後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上師説:“它們與我是有緣的,我看到了就一定要救,這是必須的,當我們的生命正在受到威脅時,如果有人救我們,我們一定會非常感激,動物也是一樣,其他幫助都比不上救命之恩,它們內心也是非常感恩,我們只要用心感受,便可以體會到他們的喜怒哀樂,一切生命都是寶貴平等的,動物也需要我們的關愛,而我們今生能得以人身,身體健康、平安就更是難得,生命的價值意義也就變得更加不同,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時光,善待所有周圍的一切,要多多行善積累福報,即便是隨處看到的一草一木,飛蟲、蜘蛛、螞蟻、蚊蠅等微小的生命也要抱有一顆慈悲憐憫之心,愛護它們,不能傷害它們的生命,無論在藏地、還是漢地,任何一處都可以去行持放生的善法,在漢地,因地理環境因素,放生犛牛就不合適了,但可以放生各類魚蝦等,或是鳥類,只要是有生命的物種都可以,在長期放生的過程中,可以培養一個人的慈悲心和菩提心,善良的人不會一邊説着愛一邊行着傷害,學佛的弟子們都深知,放生是遣除違緣、積累福報的有效方法,不但利益被解救的眾生,也能增加自己現世的福報,獲得健康長壽的善果,放生是一切善行中最殊勝的善,要懷着眾生平等的心,真正為了減少眾生的痛苦去放生,不是做給任何人看,也不是隻為自己的福報而做,上師經常説起,不要一味追求數量,不要在乎大小、也不要在乎錢的數量,只要盡心盡力就好,佛陀雖然圓滿具足十力四無畏,也只能度化有因緣的眾生,輪迴中的眾生無邊無際,我們即使富如帝釋天,也無法救助所有的生命,發心是非常重要的,佛教最根本的教義就是眾生平等,高低貴賤,只是人類的分別,所有的生命,動物和人類都十分愛惜自己的身體和生命,追求快樂,躲避痛苦,這些都是生命的本能,任何眾生在這一點上是相同的,動物對生的希求和對死的恐懼與人類是一模一樣的,只是不會用人類的語言表達而已,我們的故事講到這裏即將結束,但上師的修行之路並未結束,需要走過的路還有很長很長,等待他將要完成的使命與責任,還有很多很多,我們也期待着可以有緣再續,記錄拍攝下未來的上師之路。希望通過此片,能讓更多的人都感受到佛法的智慧帶給我們的能量是無限的,教會我們體悟人生的真諦,對於眾生之苦要有惻隱與憐憫之念,淡然而無畏,慈悲而祥和,這便是覺悟者的永恆心態,慈悲待人不需要過多的話語,微微一笑,就能把慈悲的善念傳達給他人,對於人與人之間,慈悲的力量能化解一切冤結,使人世間的一切因果回到善解,慈悲之光勝過千言萬語,只要我們心中種下慈悲的種子,接受雨露與陽光的滋養,不斷生根發芽,善念的能量將會不斷擴散,我們的世界也會變得更加美好。
上師之路·劇照 上師之路·劇照

上師之路幕後製作

上師之路創作背景

張智焜導演帶着團隊,奔赴西藏時還在討論我們應該為這部紀錄片取個什麼名字,後來最終取名《上師之路》一度叫過“朝聖之路”,最後團隊討論下定了《上師之路》這個名字。
上師之路·劇照 上師之路·劇照
而其中最重要的理念在《上師之路》裏以“放生”主題中呈現,以一種國際化的視野去看待生命、人類,動物,植物都是最基礎的生物鏈。
大框架確定之後,劇組在與僧人的座談中,劇組感受到了《上師之路》要面臨的困難,藏地空氣稀薄,食物缺乏,長時間的跟拍,挑戰了攝影師導演的極限。

上師之路前期準備

這部紀錄片沒有預算,導演組織一批自願者進藏拍攝。

上師之路主創團隊

職稱
名稱
導演
張智焜
中文編輯
卓瑪
英文翻譯
邊巴次仁
攝影
張本哲
冀亞鵬
劉偉東
航拍
鍾國喜

上師之路原聲資料

類別
曲目
作詞
作曲
演唱
主題曲
《菩提心光》
謝輪
陳創豐
蘇一
插曲
《佛陀的愛》
-
-
許俊華
《金剛經》
僧團
《光明》
助念團

上師之路製作發行

出品公司
唐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製作公司
菩提心光影視工作室
發行公司
重慶奇峯娛樂影視有限公司

上師之路幕後花絮

1.《上師之路》長達三年拍攝製作,導演張智焜説:面臨的困難太多,但是心中有信念,就一定能完成。
2.其實拍攝過程中,穿越三大藏區,也看很多特別的風景。
3.導演説製作完這部紀錄片,他自己也成長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