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川黃連勝醒獅舞

鎖定
上川“黃連勝”醒獅舞起源於清朝末期,盛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為當地武術高手黃連勝所創。現主要流傳於深圳市寶安區上合村,在黃連勝到過的香港、荷蘭、印度都有其弟子在傳承。 [1] 
上川黃連勝醒獅舞有兩個特點:武術引路和“武獅”。武術引路指的是每次表演,都需要展示一番徒手或器械的武術套路,向觀眾表明武功是其獅舞的基礎。黃連勝醒獅舞的武術以洪門拳為主流,結合南拳洪、劉、蔡、李、莫五大拳種和南少林十大流派的精華,自創了36點、72點、108點不同層次的拳法,編成實用的套路。“武獅”指的是表演時獅子狂野、兇狠,動作上大起大落,步伐迅猛敏捷。
中文名
上川黃連勝醒獅舞
申報地區
深圳市寶安區 [1] 

目錄

上川黃連勝醒獅舞發展

2022年6月,上川黃連勝醒獅舞收到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獅舞的牌匾,這也是新安首個國家級非遺項目。 [3] 

上川黃連勝醒獅舞概況

上川黃連勝醒獅舞的表演方式分廣場表演和破陣表演兩大類。廣場表演主要表演傳統的醒獅舞表演,即平地、平台或高台表演。一般選一較寬敞的平地,三人蔘與表演,一人表飾大頭佛,兩人飾獅子。表演內容主要為“大頭佛引獅”、“獅子出洞”和上高台“獅子採青”。表演基本步形與步法有上步與退步、左(右)側步、左(右)交叉步、跳步、小跑步、碎步、四平大馬、八字馬、右僕步、雙弓步、行禮步、大四平步、開合步、麒麟步、跪步、虛步、吊步、插步、探步、金雞獨立步等。通過將以上步法交替使用,變現獅子的伏、坐、蹲、叩首、躍、翻、搖頭、擺尾、望、昂頭、原地繞頭、交叉跳步、喝水、舔尾、舔身、舔腳等動作。
破陣表演是給各家各户拜年時的表演,陣是主人家用意會的象形陣式給舞獅者的考題,陣法有“七星伴月陣”、“蟹陣”、“蛇陣”、“蜈蚣陣”等。破陣必須按照一定的的章法及程序:“七星伴月陣”從正東方小盆破起,依南、西、北之序逐個破去,最後才破中心大盆;“蟹陣”需從坤位踩上蟹殼,先左後右逐個卸掉鉗和腿;“蛇陣”從七寸破起;“蜈蚣陣”從陣尾破起等等,最後擺出“吉利”字樣。伴奏鑼鼓是三星、五星、七星鼓點。
上川黃連勝醒獅舞歷史悠久,是當地民間信仰的重要體現,對研究當地的民風民俗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隨着老藝人的年齡增大或逐漸離世,許多精湛的技藝正面臨失傳,有待積極搶救。
“黃連勝醒獅團”創始人黃連勝1906年生於寶安新安街道上合村,其9歲師從曾超明研習武術、中醫和獅舞,後在香港開辦“敍勝堂”,教授獅舞和武術的徒弟達上千人。黃連勝在沿襲傳統舞獅的基礎上形成獨具風格的醒獅舞,開宗立派,被奉為上合地區醒獅舞祖師爺。新中國成立前黃連勝返鄉傳藝,教村民習武舞獅,1973年,上川黃連勝醒獅團成立。如今黃連勝醒獅團已發展出上合、河東、河西、開屏、臣田、鹽田、蠔業、樂羣等8支隊伍。上川黃連勝醒獅舞以武術為基礎、嶺南獅藝為主體、融合多種藝術形式。表演方式分廣場和破陣。廣場表演包括平地、平台、高樁、高杆等,高台探水、高台翻滾和搶炮、踢炮是其絕活;破陣表演有破七星伴月陣、蟹陣、蛇陣、蜈蚣陣等。上川黃連勝醒獅舞通過獅舞體現的精神具有民族自強感,在粵港澳地區極具文化認同性,在南獅中獨樹一幟。 [2] 

上川黃連勝醒獅舞價值

黃連勝醒獅舞,是在沿襲傳統基礎上形成獨具風格的醒獅舞,以武術為基礎、嶺南獅藝為主體、融合多種藝術形式,展現了民族自強的精神和粵港澳鄉親的文化認同,在南獅中獨樹一幟,具有突出的社會、歷史、文化、藝術與民俗學價值。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