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官鼎

(歷史人物,宋兩廣節度使、禮部尚書)

鎖定
上官鼎(1179-1234),字聲宏,聲悟,又字文宏,號欽舉,諡文忠。太常寺正卿上官可愚(1121-1199)之孫,上官原統之子,温州府昆陽官家垟(今浙江蒼南錢庫鎮後官村)人。宋寧宗慶元五年(公元1199年)殿試第五名進士,擢秘書修撰,後守英州上書萬言,召敕兩廣節度使,仍宣內閣學士,除禮部尚書兼太常寺正卿 [1]  。坊建府城雙門內。生淳熙己亥年十二月初五日,卒端平甲午閏三月十一日,配金氏、吳氏和項氏三位夫人,敕建官墳於箭岙故居寺廟旁。 [2] 
本    名
上官鼎
別    名
鼎公
尚書公
聲宏,聲悟,文宏
欽舉
所處時代
宋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官家垟,今温州蒼南錢庫鎮後官村
出生日期
宋淳熙己亥(公元1179年)十二月初五日
逝世日期
宋端平甲午(公元1234年)閏三月十一日
主要作品
守英州上萬言書
主要成就
官居兩廣節度使、太子太傅、禮部尚書
諡    號
文忠

上官鼎人物生平

韓縯翁《行狀》
上官鼎,字聲宏,號欽舉,諡文忠,昆陽之巨族也。少魁偉廓有大志,讀書累牘,未嘗少怠。厥祖常對賓客面試之,曰:汝讀何書?公曰,文學孔孟,武練孫吳,修齊平治從聖經,滿座皆服。年十五,舉明經,由是益堅其刻勵之心。二十歲赴鄉試,中式文場。慶元己未(公元1199年),殿試第五,帝親擢為秘閣修撰。後金人主和議,上用趙巖之策,公愀然不樂。謂華夏之嚴,不可不正。今在廷之臣,憚於兵旅,今年敗魏州,再又拔丹陽。契丹入寇,中原振動,議者倡之是用憂蠻夷也。遂退避英州上書言,江陵深知兩路事宜,故不謀之羣臣,特加擢用,謂夫荊襄之書,臣嘗言之悉矣,大抵兵力單薄,才賦匱乏,要當兩路帥,臣訓練民兵,以增壯軍威。今荊南守臣,用度牒財本,多方措置,以增益邊費,此急務也。然利害之大,不在荊南,荊南譬猶四肢也,朝廷則荊南之腹心也,腹心病則四肢不能獨保。請略言之,周宣王側身修行,而王化復行,任賢使能,見於雅詩。故治平之本,在於君身。一身之善惡,在於一念。一念正則見善必明,賢否不淆,治效隆矣。禮樂興而訓練習,君視民如手足,民視君如腹心,所謂人事修而天命聽,乘機伺釁,以興六月之師,則祖宗之仇可復,而中原可坐而得也。今臣在英州,不足為用,果陛下不以臣言見咎,臣幸不為漢儒罪人,誠已幸矣。書上數萬言,帝嘉納之,召敕兩廣節度使,[1]安撫得宜。仍宣內閣秘直學士,除禮部尚書兼太子太傅,太常寺正卿。後以誤罪致歿,帝御書錫命以祭之。[2]
注:韓縯翁,字壽樗,宋理宗淳佑元年(1241年)進士,松山(今橋墩鎮)人,官寧德主簿,升直判。
清嘉慶辛酉年《上官氏宗譜》木刻本 清嘉慶辛酉年《上官氏宗譜》木刻本
清乾隆《平陽縣誌》 清乾隆《平陽縣誌》
清乾隆《平陽縣誌》 清乾隆《平陽縣誌》

上官鼎主要功績

對金主戰派,與主和派作長期鬥爭,招募訓練民兵,誓守英州,披肝瀝膽,冒死上萬言書於寧宗皇帝,得以嘉獎並召敕兩廣節度使,除禮部尚書兼太子太傅太常寺正卿

上官鼎歷史評價

上官鼎為官清廉,勤政愛民,誓死忠於南宋王朝。力主與金作戰,剛正不阿,一身正氣,宋理宗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終被奸人所害,後理宗皇帝憫其忠烈,御賜“金頭”以厚葬,並御書錫命以祭之
上官鼎 上官鼎
上官鼎 上官鼎

上官鼎軼事典故

鼎公年輕時曾在靈鷲寺講院讀書,官墓建於靈鷲寺旁。
上官氏後人為紀念先祖,在靈鷲寺前建了尚書亭。據後官上官氏後人代代相傳,尚書鼎公有墓葬一十八處,因有御賜金頭,並諸多寶物,故墓葬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嗚呼,忠烈如斯,後人傳頌。子孫興旺,世享廟祭,公可含笑於九泉矣!
錢庫箭岙尚書亭(蒼南縣) 錢庫箭岙尚書亭(蒼南縣)
據明陶文舉《放船台陶氏源流》殘本《王樾棄第》裏有上官鼎記載。見詞條
"王樾 (南宋理宗朝狀元)"

上官鼎家屬成員

先祖:上官一聰
祖父:上官可愚,祖母:夏氏
父親:上官原統,母親:繆氏 兄:上官皋(太學生)
妻子:金氏,吳氏,項氏
兒子:上官喬梧,上官喬梓
孫子:上官思沼,上官思溪,上官思泮,上官思淵
上官鼎 上官鼎

上官鼎個人作品

靈鷲寺單檐塔(舊貌) 靈鷲寺單檐塔(舊貌)
《還我山河》
上官鼎 上官鼎
胸藏驅虜策
銜命駕長車
孤忠懷家國
旗杆 旗杆
還我舊山河
《韓縯翁行狀》
見“人物生平”欄
參考資料
  • 1.    清乾隆.《平陽縣誌》:北京,清乾隆:卷十二 第十九頁
  • 2.    清道光乙巳年廿三都官家垟《上官氏宗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