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宅文化

鎖定
20世紀8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平谷盆地發現了主要代表新石器文化的上宅遺址和北埝頭遺址,統稱為“上宅文化”。
中文名
上宅文化
所屬地區
平谷盆地
所屬類別
新石器文化

上宅文化遺址簡介

其絕對年代距今7000-6000年,遺址出土十分豐富,可分為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裝飾藝術品三大類,為研究北京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歷史文化提供了實物資料。

上宅文化歷史階段

西有周口店,東有上宅,這是就北京而言。上宅文化遺址位於北京東部的平谷區境內,距今約六千至八千年,應屬新石器時代早中期。

上宅文化上宅遺址

位於韓莊鄉上宅村北山坡台地。1984年發現並試掘,1985~1988年進行考古發掘。遺址東西長100米,南北寬50米,面積約5 000平方米,文化層厚0.5~4米。總髮掘面積3 500餘平方米,出土器物3 000餘件。發掘出長80餘米、寬9米的東西走向灰溝1條和陶窯1座。灰溝東淺西深,東段分岔為2條小灰溝,陶窯位於2條小灰溝之間。
上宅遺址的地層堆積可分為8層:第1層,耕土層;第2層,灰黃色土,質地鬆散,厚0.31~1米,出土唐遼磚瓦、陶瓷碎片,此層下有夏家店下層文化墓葬;第3層,淺灰色細粉砂土,厚0.2~0.3米,出土細泥紅陶殘片;第4層,灰黃色粉細砂土,厚0.3~0.5米,出土泥質紅褐陶、夾砂紅褐陶和少量泥質灰陶及石器;第5層,暗褐色細粉砂土,厚1米,含大量炭屑、炭塊及炭化果核,出土大量細石器、石器、陶器以及陶塑和石刻;第6層,青灰色土,乾燥後近灰黃色,土質較硬,厚0.5米,出土夾砂陶器和石器,陶器種類少於第5層;第7層,黑灰色粉砂粘土,厚0.3米,出土的陶器、石器種類與第6層相近,數量較少;第8層,灰黃色粉砂粘土,厚1米,出土較少網格紋厚胎夾砂紅褐陶片。
①文化遺存分期。上宅遺址的文化遺存可分為3期。第1期(第8層)年代約距今7500年,陶器的種類少,器類單一,主要是含滑石的夾砂厚胎大口深腹筒形罐,器表呈黃褐色,厚唇,口沿下飾數圈凹弦紋,其下有一匝麻點狀附加堆紋,以下為網狀稜形紋。未見泥製陶,石器很少。第2期(第7~4層)年代約距今7000~6500年,為上宅遺存的典型代表,陶、石器數量多,種類豐富。可分為早段和晚段兩個階段。早段主要以第7層為代表,陶器中夾砂陶和摻有滑石粉的陶質佔大多數,燒成温度較低,陶質粗糙;陶器上的紋飾主要是抹壓條紋、刮條紋、“之”字紋和篦點紋,較模糊粗糙;器形以深腹罐、缽為主,口沿部唇圓厚、罐口微侈。晚段泥質陶增多,並出現了細泥陶,燒成温度增高,胎質較硬;紋飾種類增多,如方格形紋、"回"字形紋、波折紋,還有幾何形紋飾,紋飾較精細,"之"字紋、篦點紋組成的雙一紋較有規律;出現了一些新器形,如鼓腹罐、舟形器、細泥陶缽、碗等,圓足器增多,罐腹變淺,口沿唇部變薄並有圓尖唇。第3期(第3層)年代約距今6000年,陶器出土數量不多,以細泥紅陶為主,有少量的泥質灰陶,以素面為主。
②出土文物。包括陶器和石器。出土陶器1000餘件。有深腹罐、鼓腹罐、缽、圈足缽、碗、杯、盅、舟型器、勺等,陶質以夾砂羼滑石粉為主,還有少量泥陶。夾砂陶以紅褐色為主,均為手製,器表多飾有壓印"之"字紋、抹壓條紋、刮條紋、篦點紋、剔刺麻點紋和刻劃紋等。還有鳥首支架形陶器、鳥首形陶柱和鳥首鏤空器,應為用於祭祀的器物。陶質工藝品有豬頭、羊頭、熊頭、海馬、蛇等動物小型塑像及耳璫形器等。空心陶球,為泥質紅陶,壁厚1毫米,素面無紋,核桃般大小,內裝1個實心陶丸,為夾細砂黃褐陶質。出土石器2000餘件,以打製、琢制或磨製的大型石器為主,兼有少量細石器。大型石器有用於砍砸、研磨的盤狀器,還有石斧、石鏟、鋤形器和石磨盤、石磨棒等。細石器有石鏃、尖狀器、刮削器、石刀(複合工具)等,用間接打製法制成。此外還有用於狩獵的石球、彈丸及捕魚用的網墜、石制小工藝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