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吏部裴侍郎書

鎖定
《上吏部裴侍郎書》是唐代駱賓王創作的一篇散文。
作品名稱
上吏部裴侍郎書
作    者
駱賓王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
《全唐文》
作品體裁
散文

上吏部裴侍郎書作品原文

上吏部裴侍郎書
四月一日,武功縣主簿駱賓王謹再拜,奉書吏部侍郎裴公執事。《易》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理存乎象,非書無以達其微;詞隱乎情,非言無以筌其旨。僕誠鄙人也。頗覽前事,每讀古書,高堂九仞,曾參負北向之悲積粟萬鍾,季路起南遊之嘆,未嚐不廢書輟卷,流涕沾襟。何則?情蓄於中,事符則感;形潛於內,跡應斯通。是用布腹心,瀝肝膽,庶大雅含宏之量,矜小人悃款之誠,惟君侯察焉。
賓王一藝罕稱,十年不調。進寡金、張之援,退無毛、薛之遊。亦何嚐獻策干時,高談王霸,炫才揚已,歷底公卿?不汲汲於榮名,不慼慼於卑位,蓋養親之故也,豈謀身之道哉?不圖君侯忽垂過聽之恩,任以書記之事。似人則多慚阮瑀,入幕則高謝郄超。昔聶政、荊軻,刺客之流也;田光、豫讓,烈士之分也。鹹以勢利相傾,意氣相許,尚且捐軀燕、趙,甘死秦、韓。今君侯無求於下官,見接以國士,正當陪麾後殿,奉節前驅,賈餘勇以求榮,效輕生而答施。而顧梭巡於成命。躊躕於從事者,徒以夙遭不造,幼丁閔凶,老母在堂,常嬰羸恙。藜藿無甘旨之膳,松檟闕遷昔之資。撫躬存亡,何心天地?故寢食夢想,噬指之戀徒深;歲時烝嚐,崩心之痛罔極。
若僕者,固名教中一罪人耳,何面目以奉三軍之士乎?況屬天倫之喪,奄逾七月;違膝下之養,忽以三年。而凶服之制行終,哀疚之情未泄。興言永慕,舉目增傷。夫怨於心者,哀聲可以應木石;感於情者,至性可以通神明。故徐元直指心以求辭,李令伯陳情以窮訴。上以棄興王之佐命,下以全奉親之篤誠,而蜀主不以為非,晉君待之愈厚。此二人者,豈貪貧賤,惡榮華,厭萬乘之交,甘匹夫之辱也?蓋有不得已者哉!
人有乾沒為心,脂韋成性,舍慈親之色養,許明主以驅馳,內忘顧復之私,外存傅會之眷。薄骨肉,厚榮寵,苟背恩而自效,則君侯何以處之?且義士期乎貞夫,忠臣出乎孝子。既不能推心以奉母,亦安能死節以事人?雖物議之無嫌,實吾斯之未信也。況流沙一去,絕塞千里。子迷入塞之魂,母切倚閭之望。就令觀以卒歲,仰南薰之不貲;而使憂能傷人,迫西山而何幾?君侯情深錫類,道葉天經,明恕待人,慈心應物。儻矜犬馬之微願,憫烏鳥之私情,寬其負恩,遂其終養,則窮魂有望,老母知歸。賓王死罪再拜。 [1] 

上吏部裴侍郎書作者簡介

駱賓王(約640—約684),婺州義烏(今屬浙江省)人,曾任臨海丞。後隨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兵敗後下落不明,或説被殺,或説為僧。詩工諸體,尤擅七言歌行,與王勃等齊名,為“初唐四傑”之一。有《駱臨海集箋註》,馬茂元箋註,中華書局1960年出版。 [2] 
參考資料
  • 1.    王水照. 傳世藏書.集庫.總集 7-12 全唐文 1-6[M]. 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第1414-1415頁
  • 2.    聶巧平註譯,崇文國學經典普及文庫 唐詩三百首,崇文書局,2015.06,第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