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南村

(廣東省東莞市樟木頭鎮金河社區下轄村)

鎖定
上南村,位於樟木頭鎮東部,距鎮政府8千米,總面積0.009平方千米。該村坐落於丘陵地帶,村邊有小尖峯、滴死水、黃泥水、分水坳、南巫坪等山,最高海拔1500米;大環壩河流經村東,村旁有上南水庫。與下南村、竹排村相鄰。始建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因建村於南湖邊一條路的開始端(上邊),故名上南村。
中文名
上南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東莞市樟木頭鎮金河社區
地理位置
樟木頭鎮東部
清末,屬東莞縣戌廳。民國時期,屬第四區石馬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先後屬新三區樟石鄉、第八區豐石鄉,樟木頭大鄉;1961年10月,屬樟木頭人民公社古坑生產大隊;1983年,屬樟木頭區古坑鄉;1987年,屬東莞市樟木頭鎮古坑管理區;1999年,屬樟木頭鎮古坑行政村;2003年,屬樟木頭鎮金河行政村;2005年,屬樟木頭鎮金河社區。
世居村民皆為蔡姓,其先祖於唐朝末年從山東濟陽遷福建寧化赤崗高梧村,後輾轉遷廣東梅州松源、揭西河婆尖田尾,明崇禎五年(1632年)遷東莞樟木頭官倉窩,明末清初遷南禾坪,清光緒六年遷至當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83人,其中男性40人,女性43人;80歲以上3人,最年長者85歲(女)。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2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0人,主要分佈在美國。村民均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東莞樟木頭話。
傳統生產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的農作物有水稻、番薯、花生,以及荔枝、龍眼等果樹。改革開放後,隨着工業化的深入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現時,村集體經營以廠房、商鋪出租為主,2015年總收入6.6萬元,總支出2萬元,純收入4.6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農業收入、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等。
村有樹齡100年、150年的細葉榕各1棵,為市級古樹;有樹齡180年的龍眼樹、100年的黃欖樹、50年的苦楝樹各1棵,為鎮級古樹。特色農產品有荔枝(觀音綠、糯米餈、桂味)、石硤龍眼、雞心黃皮。傳統節慶食品有年糕、艾粄、雪丸粄、粽子、蘿蔔粄。
20世紀70年代通電,80年代通自來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90年代通電話,2015年通互聯網。村內有健身器材1套。
村內有客家傳統民居50座,建於19世紀初期,總佔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保存基本完好,有人居住。
防空洞,開挖於1971年,有3個洞口,朝向西北,面向水庫,整個體形呈橫向“E”字形,洞口高2.1米,寬1.8米,主洞深1000米。洞口上方壘石塊,洞口稍窄,往裏10米漸開闊。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洞下有排水渠,洞兩側每隔一段距離設燈台。為鎮級不可移動文物。
村有揭西縣河婆蔡氏族譜編委會編印的《蔡氏族譜》,由蔡子培、蔡子祺、蔡品中等人於1990年編修的《續編蔡氏族譜》,由馬文華於2011年編修的《金河社區志》。
每年春節前,在社區大院舉辦“敬老日”活動,宴請全村60週歲以上老人。
每年正月初一,村組織麒麟隊到每家每户參門拜年,以迎祥納福,保佑一年平安。
正月初八,凡上年新生男嬰的家長到祠堂舉行“點燈”禮。新生男嬰的父親每天都要為油燈加燈油,保證油燈不滅,直至元宵節後結燈。只有在完成“點燈”禮後,孩子才能得到家族的承認,成為家族的正式成員。點燈儀結束式後聚餐。
孩子出生滿月稱彌月,親戚朋友購備新衣、新帽、新揹帶、玩具等前去祝賀。主人在酒樓設宴招待來賓,有的在家中設宴,簡單行事。
每年清明節,蔡氏村民製作艾粄,購買紙錢、香燭等到先祖墓地祭祖,客家人稱為“拜山”。
1943年春,連續4個月未下雨,米價飛漲,餓死很多人。上南村民多出外乞討。
1960年,該村被東莞縣評為革命游擊區。
1964年,年內有5次颱風掠過古坑(含上南村),農業生產受到嚴重損失。
1968年,由樟木頭公社組織施工修築上南水庫,是全鎮主要飲用水源之一。
1987年,樟木頭鎮政府撥款,把上南、下南兩個村的羊腸小道改造成一條3米寬的水泥硬質路面,全長7300米。
該村代表性人物:
蔡春球(1905—1949),曾任上南村情報交通站站長,1944年2月參加游擊隊,1949年4月在東莞縣樟木頭官倉被捕,被國民黨軍徐東來部殺害於石馬橋頭的山上。
蔡育文(1933—2006),曾任樟木頭公社黨委書記、東莞市民政局調研員。1990年9月,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軍區、中共廣東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廣東省擁軍優屬先進個人”稱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