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元燈綵圖

(明朝古畫)

鎖定
《上元燈綵圖》是一幅明朝古畫,主要描繪了明朝中晚期的南京地區,元宵節期間的街市景緻,從全景內容來看,畫家描繪的是一次元宵燈市與古董貿易相結合的集市活動,明朝中葉金陵的富庶安逸,從這幅圖捲上可略窺一二。
北京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資深研究員楊新認為《上元燈綵》成畫於明朝的萬曆至天啓年間(1573-1627年)屬於風俗畫和人物畫的範疇,其價值堪比《清明上河圖》,但遺憾的是因為該畫作沒有作者款印,所以作者究竟為何人還不得而知。
中文名
上元燈綵圖
年    份
明朝
長    度
2米
寬    度
0.26米
類    型
國畫
地    位
與《清明上河圖》齊名
題    材
元宵節期間的南京夫子廟街市景觀

上元燈綵圖歷史沿革

自從《清明上河圖》名聲大噪,這種風格的風俗畫就成為流行,有許多富商會去向民間畫家定製,《上元燈綵圖》就屬於這一類型的定製畫。這幅畫形成的年代在明朝中晚期,原畫作者不明,長達2米、高0.26米。
《上元燈綵圖》因長期藏匿民間,近年才浮出水面。明太祖朱元璋一統天下定都南京後,金陵城市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街市繁盛景象一直延迄滿清,而反映明代金陵本土民俗風情的畫卷除有《南都繁會景物圖》,已廣為人知,但《上元燈綵圖》細膩地再現元宵節期間南京老城南燈市與商貿集市盛況,不僅成為人們瞭解明代社會民俗風情的又一重要文獻,而且也進一步豐富了金陵本土特色文化的研究內容,完全可與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畫卷相媲美。

上元燈綵圖價值意義

從繪畫技法與風格來看,該畫卷工寫兼備,設色典雅,自身藝術價值相當高,記錄的瞬間散發出許多明代南京文化、藝術、民俗、商貿、建築等方面的信息,並將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鮮活地勾勒出來。該畫卷不僅富有十分濃郁的生活情趣,也藴藏着極高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內涵,因此學術意義非同尋常。

上元燈綵圖作品特點

《上元燈綵圖》局部 《上元燈綵圖》局部
《上元燈綵圖》集中在文人生活的描述上,因為南京夫子廟門口自古就是古董市場。所以畫面集中地畫出了中國文人的生活狀態,那裏面有畫廊,有説書人,他們已經開始養水仙花、買假山石、買雨花石、養金魚、養梅花、養蘭花等。

上元燈綵圖街景

元宵節期間繁華熱鬧的夫子廟 元宵節期間繁華熱鬧的夫子廟 [1]
當日金陵秦淮一帶居人於上元節日歡騰遊樂之景,千門萬户,狹巷通衢,住號行者,老幼男婦,計以千外;畫面上人們逛街賞花燈、看熱鬧的同時,紛紛走進店鋪欣賞字畫,評頭論足;或在攤位上把玩瓷器等,侃價購買;一個銷售樂器的攤主為了招徠顧客,竟然自己彈起了三絃。街市上各式傢俱品種繁多,如桌、凳、案、幾、椅、枱、屏、架、箱、牀等,僅椅子就有圓椅、躺椅、帽椅、根椅,而牀則有羅漢牀、架子牀等。所售傢俱做工精緻,有些看似紫檀木所制,還有的傢俱上則鑲嵌着大理石,藉以增強欣賞美感……賞花、養鳥、觀魚。

上元燈綵圖背景

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
明代南京為開國京師,朱棣遷都後成為陪都。不少王公貴戚,官吏商賈寓居於此,特別是那些達官貴人嗜好賞玩花鳥魚蟲之事,更助長了此風潮的盛行蔓延。該畫卷中描繪有蠟梅、蘭花、水仙、細竹、小松等花卉植物,既描繪有配以奇石的盆景,也有銷售奇石的攤位,畫中的孩子對放置於小盆中五顏六色的雨花石頗感興趣。這些都是南京民眾賞玩花魚的生活縮影,從一個側面應證了明代金陵的社會風俗習尚。除描繪有可供人觀賞的盆景、花木、奇石外,還有鹿、兔、孔雀、鶴、鸚鵡、野稚、家雞、金魚,以及相應的攤位等。
金陵城南三山街地區,在南唐以後即為商貿繁華地區。對於明代南京元宵佳節燈景盛況,萬曆年間南京户部主事張文輝曾經詠歎:“明燈初試九微懸,瑤館春歸不夜天。光借王城雲爛熳,影流千户月嬋娟。芙蓉紫爍龍涎暖,琥珀丹傾豹血鮮。玉笛梅花吹徹後,更添銀燭照華筵。”《上元燈綵圖》記錄元宵夜盛況可見,三山街至內橋地區(今中華路)商賈雲集,店肆林立,人煙稠密,十分繁盛。三孔內橋上人頭攢動,摩肩接踵。官宦貴人騎馬乘轎,傘蓋相隨;平民百姓三三兩兩,結伴而行;三教九流各色人等趨之若鶩。沿街店鋪家家都張掛着五顏六色的彩燈,張牙舞爪的金陵龍燈形象逼真,龍身由若干個燈籠相連而成,流光溢彩,渲染出元宵燈節的喜慶氛圍。兩位賣藝人正在街上表演功夫,四周圍滿觀眾,似乎能聽到人羣中傳出陣陣掌聲與喝彩聲。有個男孩興奮地點起了煙花爆竹,“乒乒乓乓”的鳴響讓旁邊幾個小孩看得樂壞了,一位稚童卻膽怯地躲在了哥哥的身後。畫面上還有許多年輕女性結伴賞燈。元宵期間老城南街市風貌與民俗風情盡在畫中。秦淮燈綵是本土優秀民間藝術之一,也是秦淮燈會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元素。但由於受到材質限制,古代優秀的花燈精品很難流傳下來,研究金陵古代燈綵藝術時,往往只能藉助典籍中的文字描述揣摩想象。而《上元燈綵圖》中的花燈描繪細膩優美,種類豐富,真實地再現了民間花燈製作藝人的才智絕藝和豐富的想象力。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