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位性效應

鎖定
上位性效應(epistatic effect)除加性效應和顯性效應外不同位點的基因相互影響引起的效應。
一般任何數量性狀的基因型值(G)可表示為G=m+D+H+I,其中m為羣體平均數,D為加性效應,H為顯性效應,I表示上位性效應,環境影響未考慮。
中文名
上位性效應
外文名
epistatic effect
背    景
除加性效應和顯性效應外
實    質
不同位點的基因相互影響
公    式
G=m+D+H+I
舉    例
兔子毛色有關的基因位點

目錄

上位性效應簡介

上位性效應(epistatic effect)除加性效應和顯性效應外不同位點的基因相互影響引起的效應。
一般任何數量性狀的基因型值(G)可表示為G=m+D+H+I,其中m為羣體平均數,D為加性效應,H為顯性效應,I表示上位性效應,環境影響未考慮。 [1] 

上位性效應分類

上位性效應本身,可分為三類:一、不同位點的加性之間的互作,如dx d;二、加性與顯性的互作,如dx h;三、顯性與顯性的互作,如hx h。一般把所有上位性效應放在一起考慮。貝特森(W.Betason)1907年提出基因互作一詞的原意是指不同基因位點相互作用能產生新的表型。數量遺傳學上的上位性效應,強調羣體多基因效應的總和。前者指個體水平上的基因互作,後者指羣體水平上的互作,彼此有聯繫而不相同。 [1] 

上位性效應舉例

在研究基因的加性和顯性效應時,只考慮從一個位點着手。但分析上位性效應花最少需有兩個位點同時考慮。例如與兔子毛色有關的兩個基因位點C與B的互作,在有C基因存在時,含B的兔毛為黑色,含bb的兔毛為棕色;當為cc時,不管B位點的基因怎樣,全為白色。可見,B基因的作用,因C位點的基因不同而不同,C基因的作用也因基因型有B或bb而不同。假定黑毛為2級、棕毛為1級、白毛為0級;B的頻率P為0.79,b的頻率q為0.3,C為0.6,c為0.4,B與C均為完全顯性。在含C的兔中,由bb變為B-時,毛色由棕變黑,色度增加1單位。在cc兔子中,B無效應。在BB與bb之間的表型值平均差為(0.84× 1)+(0.16×0)-0. 7644+0. 0756=0. 84。同理,CC 與 cc之間的表型值平均差為(0.91×2)+ (0.09×1)=1.91。 [1] 
參考資料
  • 1.    何康  .中國農業百科全書  :農業出版社  ,19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