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九廟會

鎖定
上九廟會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農曆正月初九日為唐朝忠烈張巡和許遠殉難日,徽州區巖寺鎮每年於此日舉行廟會紀念,俗稱“上九會”。
中文名
上九廟會
分    類
民俗
地    區
安徽省徽州區

上九廟會簡介

基本信息:
-
地點
黃山市徽州區(原徽州歙縣巖寺)
時間
農曆正月初八——初十
典故
紀念唐朝忠烈張巡、許遠
會期三天,初八日開始,初十日結束。廟會期間,舉行遊神、祭神活動,搭台唱戲,各地商販亦前來趕會,擺設攤點,各種農副土特產品和農具、日用百貨應有盡有。廟會期間,巖寺鎮十里長街,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現“上九會”已失去原來紀念張巡、許遠的意義,取消了遊神活動,成為一年一度的物資交流會。

上九廟會歷史典故

史載,唐代河南睢陽(今河南商丘)是江淮的屏障,也是唐軍糧食和物資供應之地。乃為守一城,可捍天下,失一城則江淮碎之戰略要地。唐肅宗至德二年,叛將安祿山之子安慶緒譴將尹子奇,率將士十餘萬進攻睢陽。時任河南節度副使張巡和睢陽太守許遠受命守睢陽,密切配合,臨危不懼,屢敗尹子奇。但孤城久困,終至城中無糧,將士飢餓難捱。糧盡食馬,馬盡食鼠雀,鼠雀盡又煮鎧皮以食,既盡,而及婦人老弱凡食三萬口。此時張巡的愛妾霍氏深明大義,情願殺身餉士。巡聽令愛妾自刎,烹屍出陣,指與將士道:“諸君累月乏食,我恨不割心啖眾,怎肯顧惜一妾,坐視士飢?”他的手下將士於心不忍,張遠則強令咽食。許遠見此,亦殺奴童哺卒。張巡與許遠堅守孤城十月有餘,終因寡不敵眾,睢陽城被攻破,張巡部將三十六人同時被害,許遠被執洛陽亦以不屈死。城破,遺民止四百而已。睢陽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最慘烈的戰役之一。
由於張巡和許遠堅守孤城十月之久,為唐軍的平叛創造了條件,阻擋了安慶緒南侵,使江淮等地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得以保護,徽州各地也因此而過着太平的日子。
安史之亂平定後,率軍收復睢陽的中書侍郎兼河南節度使張鎬上書朝庭,請求旌表張巡、許遠。經過一番爭論,唐肅宗下詔在睢陽立廟祭祀張許二人,是為“雙忠公”廟,各地立廟由此開始,有的稱“雙忠廟”,有的則稱“雙烈廟”或“忠烈廟”。
巖寺乃建“雙烈廟”於上街九坦。雙烈廟前後二進,飛檐翹角,建築富麗堂皇,大門之林柵石欄,雕刻精緻。在離巖寺約十五里的唐模檀幹園中又建有一座祭祀張巡許遠的“忠烈廟”。廟內供奉着兩位石刻人像,一位就是張巡,另一位就許遠。忠烈廟兩側有一副對聯,上聯是:“童可烹,妾可殺,矢志保江淮半壁;”下聯是:“生同歲,死同年,神亦同祀,精忠比日月雙輝。”吸引着眾多的遊人前往瞻仰。
古徽州,提起忠烈廟中的張巡和許遠,人們都會對其表現出一種崇高的敬意。

上九廟會傳統習俗

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文化,傳統的“上九”廟會,從正月初八開始到初十結束,有不同的活動內容。相傳初八夜晚,大王、二王菩薩上閣。所謂大王、二王菩薩,是指張巡和許遠手下的兩員大將雷萬春和南霽雲。眾人高舉一丈多高紙紮的大王、二王模擬神像,敲鑼打鼓放鞭炮,送到下街大夫詞內過夜。正初九開始遊行,前頭用十對金鑼鼓、十八對大小鈸和眾多的龍、鳳、虎旗開道,後面緊跟着幾十面五彩刀旗和杏黃旗座傘帳,沿途嗚放土銃助威,散發利市紙,兩個菩薩持刀子分別挺立於紙紮的龍舟之上,由道士牽引龍頭,向前緩緩而行。後面跟進遊行人羣,盛況空前。遊行結束,將菩薩和龍舟在文峯塔下焚化。晚上,善男信女,打着燈籠前往廣惠詞頂禮膜拜,祈求福壽。
入夜,嬉燈。巖寺各村組成的分會撐燈蜂擁而至,爭奇鬥妍,各顯其技。有梅朵燈、白菜燈、蟠桃燈、獅子燈、鳳燈等等。
傳統“上九”廟會的遊神等民俗活動逐漸淡化,現已經演變成為自發的盛大物資交流,沿着新拓展的寬闊的街道,擺開數里長的攤位,古老的傳統日用百貨和新時代的物流商品,玲瓏滿目,一應俱全。儘管朝代早已更替,“上九”廟會在形式和內容上也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在徽州人民的心目中,張巡和許遠那種將生死置之度外,捍衞國家和人民安居樂業的忠烈精神,如同巍峨高山,宛若豐樂河水奔騰不息,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並必定隨中華民族的繁衍而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