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阪亙

鎖定
三阪亙(日語:三阪亙/ワット・ミサカ,Wataru Misaka,1923年12月21日-2019年11月20日),日本美籍籃球運動員,場上司職組織後衞。
2019年11月20日(日本時間11月21日)在猶他州鹽湖城去世,享年95歲。 [4] 
中文名
三阪亙
外文名
Wataru Misaka
三阪亙/ワット・ミサカ [4] 
國    籍
美國
出生地
美國猶他州
出生日期
1923年12月21日
逝世日期
2019年11月20日(日本時間11月21日) [4] 
身    高
1.70米/5英尺7英寸
體    重
68公斤/150磅
畢業院校
猶他州大學
運動項目
籃球
重要事件
首位NBA亞裔球員
為尼克斯隊出場3次共拿到7分

三阪亙人物生平

大學時期
大學時期(2張)
大學時期他帶領猶他大學獲得了1944年NCAA和1947年NIT冠軍,在美國軍隊服役結束後,1947年三阪亙被紐約尼克斯在ABA(NBA前身)選秀大會上選中。1947-48賽季,三阪亙代表尼克斯出戰3場總共得到7分,隨後就被尼克斯裁減。1999年,三阪亙入選了猶他州體育名人堂。
曾效力於猶他州大學,並於1944年獲大學聯賽冠軍。
在選秀中,首輪被紐約尼克斯隊選中。
1947-1948賽季,在被隊伍開除前,他打了三場比賽共得7分。
1999年入選猶他州體育名人堂。
2019年11月20日,NBA第一個非白人球員和第一個日本裔美國球員三阪亙去世,享年95歲。 [1] 

三阪亙職業生涯

三阪亙大學生涯

三阪亙是第二代日裔美國人,出生在美國猶他州奧格登(Ogden, Utah)。在猶他大學打球的時候,他曾和球隊奪得1944年NCAA和1947年NIT錦標賽(全美最早的大學籃球錦標賽)。三阪亙曾在奪冠期間在美國軍隊服役。

三阪亙NBA生涯

球員時期
球員時期(2張)
三阪亙是組織後衞(Point Guard),他的身高僅為5英尺7英寸(1.70米),他在1947年的BAA選秀上被紐約尼克斯隊選中,在1947至1948賽季中,他在尼克斯隊打了三場比賽得到7分,之後就被球隊裁掉。在1999年,三阪亙入選了猶他體育名人堂(the Utah Sports Hall of Fame)。

三阪亙出名之後

1948年的三阪亙 1948年的三阪亙
出名之後,三阪亙的幸運並沒有延續下去,矮小的身材限制了他在球場上的發揮,在三場比賽裏他總共只為尼克斯拿下7分。第三場比賽結束後,艾裏什把三阪亙叫進辦公室,宣稱決定裁掉他。三阪亙沒有任何異議,更別説像今天的球員一樣立即聯想到種族歧視,他在尼克斯期間覺得難以容忍的只是老球員欺負新秀的傳統。
“那支球隊裏有許多紐約本地人,他們比我這個鄉下小子精明得多。”三阪亙説,“那些老球員出自本能地想鞏固自己在隊中的位置,他們會看似好心地教我如何防某個對手,結果往往是我吃了大虧。我還記得有一場比賽,我負責防守對方的明星後衞,幾個隊友告訴我他不會向右運球,比賽開始後那傢伙向右運球跑得比兔子還快。”
三阪亙的父親早在1902年就移民加州,後來又搬到猶他州,他母親的叔叔在那裏有個農場。從小三阪亙就對各種運動深感興趣,在高中時代他是校美式足球隊隊長、校棒球隊游擊手,同時還是校籃球隊和田徑隊成員。三阪亙的父親酷愛棒球,不過在兒子決意往籃球方面發展時,他也給予了最大的支持。
退休前的三阪亙在猶他州當地一家公司做工程師,每年他都會購買母校猶他大學的籃球季票。三阪亙承認,他喜歡大學籃球勝過NBA,他説:“NBA季後賽的時候我會看看,但常規賽期間他們的比賽太多太勤,我根本沒精力去看。我不是一個真正的NBA球迷,雖然我曾經打過三場NBA比賽。”
三場得七分 三阪衝破種族藩籬
62年前,三阪亙是麥迪遜廣場花園的寵兒,每當他在那些來自肯塔基大學或紐約聖約翰大學的對手之間輕快地穿梭時,上萬紐約球迷興高采烈地呼喊着他的日文名字。
在許多場那樣的比賽中,身高只有5英尺7英寸的三阪亙曾經成功地封殺過野貓後衞拉爾夫·比爾德這樣的明星球員,回想起來他仍然謙遜地説:“人們總是同情弱者”。
只是一個“工作機會”
在1944年和1947年的幾場比賽中,三阪亙在麥迪遜廣場花園表現得如此出色,以至於尼克斯把他召至麾下。雖然三阪亙的職業生涯只有短短三場比賽,但他已成為美國現代籃球史上衝破膚色藩籬的第一人,在他為尼克斯效力後三年,NBA中才首次出現黑人球員。
1947年秋天被尼克斯裁掉後,三阪亙就離開了紐約,更不用説回到他曾經風光一時的麥迪遜廣場花園。兩週前,已經是85歲高齡的三阪亙才重新踏進這座球館,在通往更衣室的走廊兩側,他看見一塊塊刻有歷年尼克斯球員名單的金屬銘牌,其中一塊上面赫然有他的名字。這位老人在銘牌前駐足良久,才喃喃説了一句:“這牌子上已經長了銅鏽。”
電影膠片不會生鏽,一部紀錄片《超越:三阪亙的故事》記載了那段久遠的歷史。三阪亙不僅是NBA歷史的一部分,他也是美國文化史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先是被關進日裔集中營,後來又加入美國陸軍,並在廣島遭受原子彈襲擊後三個月去那座被夷為一片廢墟的城市駐防。
“我永遠忘不了那種滿目瘡痍的景象。”三阪亙説,他在廣島時的任務是利用自己能説一點日語的優勢,評估美軍對日本平民反覆轟炸帶來的效果。有一次三阪亙去廣島附近的一座小島,看望居住在那裏的叔叔,他和叔叔一家人在海灣附近揀蚌殼食用,一點也沒意識到核輻射帶來的致命危害。三阪亙的妻子凱蒂相信,那些蚌殼就是他們嘗試了12年都沒能生下子女的罪魁禍首。
在三阪亙豐富多彩的一生中,職業球員經歷只是極其短暫的一段,然而作為NBA歷史上第一位有色人種球員,他的名字值得被永遠銘記。三阪亙至今還保留着他在尼克斯時穿的那雙7號匡威高幫帆布球鞋,那是尼克斯開山老闆內德·艾裏什決定裁掉他後,同意讓他留下的一件紀念品。
“我並不覺得自己是一個標誌性的人物。”三阪亙説,“我決定為尼克斯打球時,根本沒想過這會創造歷史,我只是獲得了一個工作機會,就像我在那之前為別的球隊打球一樣。我是個生長在美國的球員,從來不覺得自己和其他球員有什麼不同,以我那時候的眼光,根本不可能預見到NBA會發展成今天這樣一個強大的聯盟。”
三阪亙手舉自己的尼克斯球衣 三阪亙手舉自己的尼克斯球衣
接到尼克斯的裁員通知後,三阪亙收拾行裝離開暫住的觀景樓酒店,搭上一列開往芝加哥的火車。在那裏三阪亙稍作停留,其間哈林籃球隊曾有意邀他加盟,他拒絕邀請後又去了猶他州,在母校猶他大學讀完了機械工程學位。
2005年的12月21日,就在三阪亙慶祝他的81歲生日那天,他失望地得知太陽裁掉控衞田卧勇太的消息。田卧勇太是第一位出生在日本的NBA球員,身高與三阪亙相仿,他們本來商定在太陽客戰爵士後見面。除了關注日本球員,三阪亙對NBA的亞洲球員也懷着極大的興趣,河昇鎮成為韓國NBA第一人,還有姚明在聯盟中取得的成功,都令他欣喜不已。
布勞恩還記得,正是在那場比賽後他聽説了三阪亙這位一戰成名天下知的球員。三阪亙對自己那場得意之作至今仍記得一清二楚,他説:“回顧我的球員生涯,那場比賽也許是我這輩子打得最好的一場球。我很幸運,恰好在一場全國大賽中打出了最佳水平,抓下了不少籃板球,還有許多次搶斷。”
■ 友 情
三阪亙加盟尼克斯那一年,來自科爾蓋特大學的前鋒卡爾·布勞恩是他的同年新秀。與三阪亙不同,布勞恩為尼克斯效力12個賽季,成為這支球隊歷史上的早期球星之一。在訓練營裏,三阪亙和布勞恩同住一個房間,兩個年輕人很快成了朋友。球隊放假時,布勞恩會邀請三阪亙去自己位於長島的家中做客,他説:“我父母很喜歡三阪亙,他是個彬彬有禮的人。”
■ 記 憶
三阪亙記憶中的布勞恩則是個長着娃娃臉的帥小夥,他臉上總是掛着迷人的微笑,雙手過頂的投籃方式獨特而有效。三阪亙離開紐約後,這對朋友也斷了聯繫,直到50多年後,他們才通過NBA電視台製作的一期懷舊節目通上電話。對那次老友重逢,三阪亙有一種超越現實的奇妙感覺,彷彿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也因此找了回來。
■ 機 遇
三阪亙籃球生涯中最風光的時刻當屬1947年全美邀請賽決賽,在那場比賽中猶他大學遭遇名帥阿道夫·魯普領軍的肯塔基大學。全隊只有六名球員的猶他大學大發神威,以49比45取勝後奪冠,而這其中立下頭功的正是三阪亙,他把對方球星比爾德防得只得到1分。也就是在那場比賽後不久,尼克斯相中了三阪亙。
■ 後 記
作為這些亞洲球員的開路先鋒,三阪亙對自己的歷史角色卻更像個冷靜的旁觀者,他説:“對於在尼克斯那段短暫的經歷,我沒有絲毫遺憾和後悔,現在回想起來我還忍不住微笑。去尼克斯打球之前,我心中忐忑不安,但我知道如果我不去,就永遠不會了解職業籃球到底是怎麼回事。現在看來,我做出了一個正確的決定。”
身材矮小的三阪亙是一名日裔球員,他憑藉靈敏的反應頻頻斷球,使這個夜晚成為肯塔基大學的噩夢。”
——《紐約時報》

三阪亙鼓勵球員

三阪亙與林書豪 三阪亙與林書豪
2013年1月29日,火箭客場挑戰爵士。賽前,林書豪在賽場球員遇到了首位亞裔NBA球員三阪亙,兩人聊得十分投機,林書豪還贈送了老前輩簽名球衣。早在1947-1948賽季,日裔美國人三阪亙就加入了紐約尼克斯隊,成為首位在NBA效力的亞裔球員。
事實上,三阪亙早在林書豪還在哈佛大學打球時就一直關注着他,他曾給林書豪寫過幾次信。在接受採訪時,三阪亙透露,早在林書豪勇士時代,他就給當時身處低谷的林書豪寫信鼓勵過他。另外,2012年2月份林書豪在紐約掀起“林旋風”之後,三阪亙也曾公開稱讚林書豪。 [2] 
“某種程度上他就是在沿着我的足跡前進,他也在我的足跡上做出了改進,”三阪亙説道,“當時他還在勇士打球時,我就給他寫信鼓勵過他,當時他正處於黑暗中,形勢並不樂觀。那時候他還沒有這麼多球迷,在那之後他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我覺得他現在的情況比之前好多了,他處於一個更好的位置。”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