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門峽水利樞紐管理

鎖定
三門峽水利樞紐是我國黃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在河南省西部三門峽市境內。1957年4月開工,1960年9月建成。因泥沙淤積嚴重,1965年開始改建,1973年12月完成。三門峽水利樞紐是治黃工程體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擔負着黃河下游防洪、防凌的重任,保護着冀、豫、魯、皖、蘇5省25萬平方公里範圍內1.7億人口的生命財產安全。該樞紐運營45年來,已經形成了獨特的生態系統和自然環境。
中文名
三門峽水利樞紐管理
外文名
managementof Sanmenxia Hydro Project

三門峽水利樞紐管理管理機構和任務

1960年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成立黃河三門峽水庫管理局,1962年撤銷。樞紐工程的管理改由三門峽工程局(施工單位)負責。1983年7月正式成立黃河水利委員會三門峽水利樞紐管理局,下設工程管理分局、水電廠、電機檢修公司等8個二級機構,其主要任務是統一管理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及水庫水事。 [1] 

三門峽水利樞紐管理黃河調水調沙

黃河難治,根在泥沙。由於近幾年,由於黃河連續枯水枯沙、上游水庫汛期蓄水、上、中游工農業用水日益增長,黃河下游汛期水少沙多的矛盾更趨嚴重,黃河下游河牀將繼續淤積抬高,防洪形勢更加嚴峻。 調水調沙是實現治黃手段轉折的標誌性工程,其目的是在水庫實時調度中形成合理的水沙過程,有利於小浪底庫尾泥沙淤積形態得到合理調整,有利於下游河道減淤甚至全線沖刷,實現河牀不抬高的目標。 自2001年小浪底水庫投運以來,黃河防總先後於2001年8月、2002年7月、2003年8月進行了三次調水調沙試驗。在這三次試驗當中,三門峽樞紐局根據黃河防總的統一部署,創新思維,大膽探索,精心調度,使三門峽水庫發揮了關鍵作用,在調水調沙中,充分發揮三門峽水庫"承上啓下"的中心作用,取得了豐碩成果。 增加小浪底壩前泥沙鋪蓋、減少大壩滲水。汛期,三門峽水利樞紐根據小浪底水庫初期投運的情況,結合上游來水、來沙,通過優化水沙調度,產生異重流,為小浪底壩體防滲形成泥沙鋪蓋。 通過成功塑造人工異重流,有效地調整了小浪底水庫庫尾淤積形態。汛期,三門峽水庫有效利用上游來水、來沙,調節水沙搭配,形成人造洪峯,對小浪底庫尾淤沙進行強烈沖刷,促使小浪底庫區形成異重流,並推至小浪底壩前,將細沙排出庫外,實現淤粗排細的目標。 為多泥沙河流水庫羣的聯合調度,保持長期有效庫容、緩解下游河道淤積抬升探索出了新的方法。根據小浪底水庫投運後,三門峽水庫運用邊界條件改變的情況下,三門峽樞紐局探索出基於水庫羣聯合調度進行防洪減淤的 "洪水排粗,平水排細"的運用手段,適時開展調水調沙,調整了小浪底庫區泥沙淤積形態,並減輕下游河道淤積。 三門峽水庫的管理者根據黃河防總的要求,科學組織,精心調度,通過調水調沙,再一次向世界證明了三門峽水庫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 

三門峽水利樞紐管理水庫經驗

三門峽水庫為在多泥沙河流上修建的水庫提供了以下經驗:①必須把妥善排放泥沙放在重要地位。②必須有足夠泄流排沙能力的深孔、底孔。③“蓄清排渾”方式在一般水沙年份水庫可達到泥沙衝淤平衡,保持有效庫容。④試驗出適合多泥沙河流水輪機抗磨材料。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