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遠當代藝術中心

鎖定
三遠當代藝術中心是位於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街道798藝術區706北三街的機構。
中文名
三遠當代藝術中心
外文名
N3 Contemporary Art
地理位置
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街道 798 藝術區 706 北三街 [1] 
成立時間
2014年

三遠當代藝術中心發展歷程

2014年成立 [2] 
2016年搬遷至798藝術區 [3] 

三遠當代藝術中心展示空間

三遠當代藝術中心有3個主展廳,在第3展廳保留了廠房建築的原牆面,牆面已經風化,呈現出斑駁的記憶感。

三遠當代藝術中心舉辦展覽

段正渠個展《花兒依然開放》
2021年4月10日-2021年6月20日
藝術家:段正渠
策展人:戴卓羣
展覽文本摘錄:2014年前後,段正渠畫完了他藝術生涯中最後一張《黃河》,像是告別禮,自此轉身別處。大量的嘗試,無論油畫、紙本、水彩、坦培拉,畫面變輕盈了,色彩也透亮了,興奮和衝動勃勃煥發,畫家徹底撇下了幾十年來的渾厚和沉重,還有慣用的手法,改弦易轍。新的形式、新的內容,毫無禁忌地從容而出,花兒依然開放,豁然亮出一個明媚多姿的新天地,此時此刻,他似乎再次衝破了繪畫的迷障,觀念、風格、技法的囿限。在陝北,在河西,在敦煌,獨對荒原,畫布便是這片荒原。一位道地的畫家,無關農民,無關西北,無關當代;人筆俱老,大匠的氣象早已現顯,畫筆下的山川、荒原、人的肖像,都是畫家自己的肖像。(文/戴卓羣) [4] 
段正渠個展《花兒依然開放》
徐赫個展《我不想認識我》
2020年12月13日 - 2021年2月10日
藝術家:徐赫
展覽文本摘錄:徐赫的歷史感覺總是與注視當下緊密相關,這使他的繪畫產生了一種特別的時空感——歷史時空與當下情境的重疊。其繪畫手法常常曖昧而迷幻,本可被識別的歷史圖像、當下形象都不甚明朗,像幻影一般交融一處。近些年來,他作品中的現實關懷愈加無法壓抑,有噴薄而出的跡象。儘管直抒胸臆,但畫家還是要在語境交錯之處(將歷史的典故與當下題材進行並置)以“重影”的方式增加觀看的異樣和錯位感。(文/王鵬傑) [5] 
徐赫個展《我不想認識我》
黃丹個展《觀其生》
2019年9月19日 - 2019年11月19日
藝術家:黃丹
展覽文本摘錄:黃丹不吝為觀者展現出繪畫的過程。底稿的線與蔓延開的水漬使遠看來構圖嚴謹的畫面在近看時展現出更多不受畫家控制的層次。重疊的一系列痕跡提示着繪畫的身體性和畫家在這張紙中凝結的無數時間。黃丹隨身帶着的繪畫簿中,也有鉛筆勾勒的許多形象的嘗試,當翻動這些薄頁時,諸多形象合而為“一”。畫面被放置於感知的過程之中時,具備了被言説和聆聽的含義。當凝視黃丹的馬一段時間,再看黃丹的山時,也會感到一種重疊的印象。此時畫面如同被多重絲線織就的流動的布料,成為了流動着語言信息的現象文本。破解它的機制在於感官—— 身體的行動輔助我們提取多重的感知,觀看是一種學習;觀看自然亦即向自然學習。(文/黃丹蕾、姜山) [6] 
黃丹個展《觀其生》
馬軻同名個展《馬軻》
2020年5月18日 - 2020年7月18日
藝術家:馬軻
展覽文本摘錄:表達當下的存在是一項永無止境的工作。藝術的矛盾之處在於,它一方面是個體的獨特經驗,另一方面,又只是在不斷重申人與世界的親身相遇。在這樣的相遇中,免不了與世界的近身肉搏。馬軻過往作品最基本的主題是個體與環境之間的衝突,用藝術家的話來説,有一種表達的緊迫性。(文/姜山) [7] 
馬軻同名個展《馬軻》
《三人畫展》
2016年12月29日 - 2017年3月20日
藝術家:夏小萬、毛焰、馬軻
展覽文本摘錄:“三人畫展”沒有強烈的主張,也沒有歷史較量。在作品的挑選上,最初的精心編排,希望讓作品形成一條嚴密的觀念線索。這種策展人的主觀企圖,在和畫家的深入溝通中,被不斷修正。一個展覽,會有多種處理方式,提取、修飾、再編,或是什麼都不做,只是單純的展出,直接的引用。畫展上的作品,來自於三位畫家的不同階段,它們有各自的企圖和相異的狀態,“自由變形”的意識貫穿了夏小萬創作的各個時期,“人像系列”是毛焰繪畫題材中的唯一線索,“一個畫家的形象”總是在馬軻的畫面中反覆出現,或明或暗。(文/崔燦燦) [8] 
《三人畫展》

三遠當代藝術中心畫展評價

這個意義上,馬軻的“現代性”繪畫遠遠超出單純的視網膜刺激或由趣味、意義等構建起來的虛假區分,它提供給人的是一次通向真實的機會。(文/李佳) [9] 
ArtAsiaPacific | 黃丹:過程式完美
黃丹2019 年的個展“生”(Raw)曾於2019年4月13日至6月12日在三遠當代藝術中心(N3 Contemporary Art)舉辦。她的作品色墨交混,強烈而大膽。充滿活力的天然礦物色彩和大尺寸的宣紙讓繪畫主題的表達形式和體量更為飽滿。同年11月,Nooshfar Afnan與黃丹會面,討論了藝術家近期水墨作品中的精神性(spirituality)以及她在“科學實驗”般“過程式”的(processual)藝術實踐中向更強烈的抽象轉變的路徑。
在黃丹的水墨作品中,Afnan認為有着與美國畫家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和馬克·託比(Mark Tobey)繪畫類似的精神性。黃丹對這樣標籤化的評價十分謹慎。她認為藝術確乎是關於精神的;而抽象藝術的實踐則是抵達藝術精神的媒介。同時,作品中大量出現的自然主題,也反映了藝術家對“湧動的生命”(power/vitality of life)的本質思考。
在將黃丹的作品放置於當代語境中時,作為一名女性水墨畫藝術家,她個人性的表達變成了公共性的話語。對於黃丹而言,在平衡家庭和工作時投入的額外時間足以讓她創作更多作品。“藝術天才”是那些心無旁騖,一心只鑽研藝術的人,她認為自己似乎還是過於理性了。 [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