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道巖

鎖定
三道巖是桐城市青草鎮陶衝村的景點。
中文名
三道巖
地理位置
桐城市青草鎮陶衝村 [2] 
氣候條件
亞熱帶氣候
佔地面積
約 10 km²

三道巖地理環境

三道巖 三道巖
三道巖風景區位於桐城市青草鎮境內,面積約10平方公里,景區內峯巒疊嶂,飛瀑流泉,丹霞炫彩,煙嵐騰霄,似一幅天然山水畫卷。分下巖、中巖、上巖三層。下巖一簾瀑布從空投下,飛珠瀉玉,其聲數百米可聞;中巖怪石嶙峋,飛泉噴射,化出一道長虹;上巖從巖頭跌落,形成數迭瀑布,似雪簾披垂,灑珠如玉。

三道巖主要景點

三道巖的巖上,春朝秋暮,雲霧繚繞,陽光衍射,形成五彩絢爛的光環,謂之“神光”。瀑布壯觀,風物秀美,令人樂而忘返。這裏曾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渡江戰役等“紅色之旅”紀念地,花果園紀念碑和彭年水庫見證了這段歷史。享有盛名的王屋寺及塔墓羣、江皋墓、獅形山遺址等是三道巖景區獨特的人文資源。三道巖謂之桐城市古崖名瀑中的極品,輔以豐富而獨特的人文景觀,極具觀賞遊覽價值。

三道巖旅遊信息

三道巖最佳旅遊時間

安慶屬於亞熱帶沿江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多雨,夏日豔陽高照,平均高温約為37℃,冬季雖霜雪稀少,但平均低温約為-7℃,秋季多晴朗天氣,氣温適宜,最適合出遊 [1] 

三道巖交通

各地可以乘坐火車/高鐵到桐城站/桐城東站/桐城南站,然後乘出租車前往景區,大約45公里車程。
自駕汽車可以走合安高速、206國道桐城站下,走桐潛路至江嶺大橋向上進入景區。

三道巖網友文章

三道巖感受三道巖

作者:夢中游
經不住網友們論壇上對青草三道巖熱火朝天討論的誘惑,今日特地請假,攜妻帶子感受了這塊旅遊處女地。早七點,龍安廣場一家三口兩部摩托車整裝待發。一路上,秋風送爽,稻田飄香,田野裏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到得江嶺大橋,一幅“三道巖旅遊風景區歡迎你”畫面映入眼前,路旁還附註着詳細的進山須知,不由讓人感到一陣温馨,看時間正好八點。
從江嶺大橋右拐約三公里,即進入王屋村委會,亦即三道巖風景區開發辦公室,門口張貼着大幅的進山須知,並有整個景區的詳細進山旅遊路線。我們探險心切,不及細看,就匆忙上路,果然在道路分岔出跑錯了路,拐進了胡灣,嘿!陰差陽錯,居然見賞到了網友們傳得非非揚揚的越南香木,不禁讓我喜出望外,此樹高越十五米,主幹樹圍約一米,樹冠則達二十米,旁邊村民自豪的説:這陣經常有人專門來此看樹,珍貴樹種呢。折回原路原來在一排土房子屋角,掛着路標,一通三道巖,一通胡灣,也怪我們車速太快沒注意。
到達龍眠石,亦即三道巖水電站位置,路旁豎有路標,一邊普通道,一邊探險道,我們當仁不讓上了探險道,一來體驗一下驚險環境對心裏的刺激,二來不是有句俗話“無限風光在險峯”嗎?探險道是一條綿延數公里的由各式奇石和清澈溪流組成的水道,由於落差大,雨季時,山洪紛湧,對膽大的遊客來説不諦是一條極富挑戰性的飄流水道;平時,水落石出,各種奇形怪狀的頑石露出自己的崢嶸,上了探險道二十米,就到了卧龍谷,此出巨石林立,水流峯迴路轉,咆哮如雷,隱約中一條巨龍靜卧其中,似乎隨時騰空而起。逆流而上,兩岸野花飄香,蝴蝶青蜓漫天飛舞,讓人目不暇接。突然,溪流草叢中傳來“嗖、嗖”聲,啊呀,蛇,前面遊客嚇的腿腳發軟,原來一條一米多廠的莽蛇正不慌不忙的從溪流溜入草中,等我拿相機搶拍時,蛇已不見了蹤影。
一路上,溪流淙淙,怪石林立,或似虎,似豹,似猴,在此你可按自己的思緒將它們想象什麼就是什麼。走走歇歇,終於來到龍宮,在巨大的岩石中現出一個兩米見方的洞穴,瀑布從洞口上傾瀉而下,形成水簾效應,洞中深不可測,沒人敢下去一探究竟,我欲試之,妻兒不讓,只好作罷。我耐不住閒,手腳並用,從龍宮旁攀上一道巖,好心的嚮導帶有繩索,將其套在早已鑲入岩石中的鐵桿上,下面的人攀繩而上,終於全部上到一道巖,從一道巖向上望去,一排險峻的山峯就在頭頂,此處樹木鬱鬱葱葱,各種花草肆意開放,腳下溪水清澈見底,人猶於身在畫中,有心人帶上畫夾,在此臨摹寫生,自是收穫非淺。
此時已近十二點,由於一路涉水攀巖,一個個筋疲力盡,拿出麪包、火腿腸和礦泉水,不待片刻便一掃而空,還別説,兒子找出方便袋,將一個個包裝袋和空瓶收如袋中,説是帶回城去,不能污染這優美的環境,是的,作為尚未開發的三道巖的首批旅遊者,我們要給以後的遊客做個榜樣,讓這風景秀麗的三道巖永遠保持她清新的面孔。欣賞完一道巖,待到二道巖時,才發覺攀上二道巖是相當的困難,非專業攀巖人士不能上去,聽從嚮導的勸告,我們從旁邊便道上到二道巖兩壁的山上,俯身望去,二道巖更加寬闊陡峭。所謂便道,就是平時山民上山砍柴狩獵走出的小道,一邊懸巖峭壁,一邊緊靠大山,路寬約二尺,走路須相當小心,既怕跌下懸崖,又怕路旁光矛割人,我就是一不小心,腳下踩滑一步,急忙趴下,右膝蓋磕得烏青烏青的,到現在還痛着呢。等上到三道巖,我的胳膊上已被割得道道紅印。我注意到三道巖的巖壁上很是奇怪,上面生長着一片片不知是草還是樹的植物,緊貼巖面,倒披而下,有些像松針,但比松針又長得多,問其他遊客,均説不知,難怪“山水青青”等網友説此處生長着近百種珍貴物種。
下得山時,因我們的摩托車停在水電站,原路返回,俗語説:上山容易下山難,回來時也是一路艱辛,你扶我,我摻你,回到電站時,一個個手腳發軟。三道巖實為三道關口,是古人屯軍時三道防線,唯有越過三關才體會出戰勝困難的成就感。今天我們就體驗到旅遊中戰勝恐懼,戰勝困難的樂趣,回來路上,在項河的土菜館解決了午餐,此時已是下午兩點多了。
在此提醒各位欲去三道巖探險的網友須知以下幾點:
一、由於路況崎嶇不平,最好配備性能良好的摩托車。
二、最好着長衣長褲,防止光矛割,蛇蟲咬,腳蹬球鞋,千萬別穿皮鞋和高跟鞋。
三、準備好中餐,如麪包、火腿腸和礦泉水,雖説也有農家飯,但到下山時已過響 午,加上登山攀巖消耗,肚子早餓的咕咕叫了。
四、上山時勤問村民,這裏村民純樸,只要問,都會耐心給你指路的,這樣一來就能防止走錯道,耽誤時間,消耗體力。
好,就閒侃到這裏,祝諸位玩得比我更開心!

三道巖三道巖遊記

作者:桐網閒人
三道巖,地處西鄉王屋山,數聞其名,曾多次計劃前往,惜乎均未能成行。前日,吳君自滬上回桐,邀我同往,於是便有了與三道巖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同行的還有包君、胡君等人,原擬邀鬍子為嚮導,但他因事不得脱身,於是我們就只得如盲人瞎馬般來到了三道巖。
第一站是去尋訪江皋墓,近日報道很多,傳為新近發現之古蹟。但我早在幾年前就曾多次見諸網絡,甚至2000年操鵬老所編的《文都攬勝》都言之鑿鑿,説今日發現,很是讓人詫異。江皋墓在江大路旁山中,步行不遠即可找到,封土、墓碑均完好,張廷玉銘文也清晰可辨。中書“皇清誥授通奉大夫分守福建興泉道布政使司參政加二級磊齋江公墓”,右書“年家眷侄張廷玉題”等字,左為子孫曾孫名。歸來翻閲2000年成書的《文都攬勝》,居然發現一字不差,再異之。曾經看過三道巖相關宣傳,説江皋官居布政使,這是錯誤的。其實應為佈政史司參政。又有言興泉道布政使,也是錯誤的。只有省級才有布政使。江皋墓能保存完好,與地處深山關係很大,加之有密林護佑。如在近郊,或早已湮沒不存了。墓旁有幾户人家,姓潘。房子外看不起眼,但其格局有濃郁的西鄉特色。中有天井,雖僅數尺見方,但屋舍明亮,勝過北鄉所謂的“黑六間”不少。潘家門檻兩旁有石刻,應是前朝大户人家之物。如何流落尋常百姓家,不得而知。據潘家人講,江皋後裔住山下,即江嶺。江嶺的得名與江皋當不無關係。
江嶺附近有一亭,位置很好,矗立山間,山下一覽無餘。亭雖好,名甚劣。居然叫做休閒亭。我們一行人都笑了,何不叫做磊齋亭或江公亭呢?看過江皋墓後,往前不遠就到了三道巖入口處。我們是自上往下走的。在入口的小村旁,我們看到一塊清光緒年間桐西三安鋪鄉間的禁採山林碑,上面聯署了當時桐西的數十個家族堂號,很有研究價值。走向三道巖河谷的途中,不斷能看到紅字寫的景點名。但比較令人遺憾的是,軍屯河因為引水搞小水電站的緣故,幾道瀑布都已消失,只能辨認出曾經瀑水的痕跡,心中想着披雪瀑和大龍井,彷彿還能聽到雷鳴般的瀑聲。瀑布沒有見到,倒是撞上了一條巨蟒,足有碗底粗,慢條斯理地爬着。我們只能靜候它走遠,才驚魂未定地繼續前行。
沿河谷往下,行走於幾乎半乾涸的河牀,多的是各種石頭,奇形怪狀,稍稍彌補了少水的尷尬。有些河段甚至少許的一點水都看不到,完全洇入了沙下,成為地下水,直到河谷陡峭處才重新流出地表。在河谷中行走,頗有幾處險處,然而美景奇石也多在險處。一處名龍宮,溪流從水簾洞瀉下,流入深潭。潭中清澈見底,游魚細石清晰可見。水簾洞中彷彿有大蛇,細看為三角型石頭,嵌於洞中。自見巨蟒後,杯弓蛇影,感覺處處皆蛇。又有一處在倒爬石下,自巨石倒爬而下,沒走幾步路,頓時發現進退維谷,上有數米高的倒爬石,下有更高的瀑布。瀑布因水量的原因,瘦成一縷,水邊是青苔,人不敢輕易下足。一羣人徘徊河谷中,上也上不得,下也下不得,束手無策,面面相覷。觀望良久,大家還是選擇冒險從瀑布邊爬下。緊抓巖上石頭,仔細尋找落腳處,一步步往下探。第一個人下去了,穩穩落地。其他人半懸的心也終於落地,在他的鼓勵下,相繼攀緣石壁而下。萬幸沒有發生什麼意外。當我們悉數站在石壁下,仰望巖上,再俯視身下的深潭,大家都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動和腿腳的顫抖。又有一處如美人卧浴,細看又如美人魚嬉水,妙趣橫生。十幾里長的河谷,我們走了將近三個小時,既累且餓,雖苦不堪言,但也樂在其中。繼續往下,遠遠看見房舍,以為接近村莊,興奮不已。等走到近處,才發現是水電站,失望不已,氣憤不已。粗大的鐵管將河水從另一側引入電站,原本水量充盈的軍屯河因之變成了一條小溪。
出了三道巖河谷,我們又去看傳説中的南方香木。道中順便看了下所謂的西鄉龍眠河。費了不少周折,同行的包君甚至付出了落水濕身的代價,終於,我們找到了石壁上的龍眠河三字。但令人大呼上當的是,用漆描紅的龍眠河三字之下,還有四個同樣大字,沒有描紅,素面朝天。連在一起的是龍眠河王氏先塋,以此推論此處為龍眠河顯然草率。我覺得更大的可能是龍眠河當為修飾王氏,此處王氏由龍眠遷來。南方香木在此處不遠,頂如華蓋,很有層次感,果然名不虛傳。我們推想或許此木當有數百年之齡,詢之左右,有説僅數十年之齡。樹上掛有鐵牌,樹名南方香木,產地越南,鑑定人為何家慶。南方香木學名是什麼,我們並不得而知。何以越南之樹能在數千裏之外的長江之北生長。對此我是一頭霧水。看過南方香木,就算結束了我們的三道巖之旅。歸途中看一處紅漆寫着“歇駕嶺”三字,有人解釋此處曾是孫權歇駕之處。對此,我也是姑妄言之姑聽之。此地原名歇柴嶺,有名歇架嶺,為來往樵夫負薪之處。途經段河,其中一段甚美,惜乎太短。據説王屋寺塔墓羣就在近側,未及前往。
如三道巖者,桐城各處可等量齊觀者很多,如披雪瀑、龍眠山等地更非三道巖可以媲美,但何以三道巖名聲最著?或許只是宣傳最力的緣故吧。適度的宣傳是必要的,誇張或臆造往往會適得其反,後來有志於鄉邦文化事業者當慎之。
三道巖滾水壩! 三道巖滾水壩!

三道巖三道巖觀瀑

作者:一棵小草
戊子盛夏,時值多雨,餘聞窗外雨聲,一覽三道巖瀑布之惑,愈加彌之。驢友西部牛仔自西藏回,曰三道巖瀑布之美,心嚮往之。餘在論壇發帖,召集眾驢友觀三道巖瀑布。鬍子配圖,眾人響應,不日組成一個小旅遊團也。公曆八月三日上午,山濤夫婦攜子,牛仔攜子,五月,微凹聚墨和餘一行八人自小廣場浩蕩發之。
天公陰沉,偶有雨星飄過,但不減吾興也。俄頃,雨停之。空氣清新,惠風和暢,不知不覺之三道巖,與自由中子,鬍子會合,隊伍又大矣。餘之三道巖已數次矣。故餘要走普通道,不走探險道。鬍子曰,普通道又何足走也。其他眾驢友亦同意之,餘隻好隨大流也。鬍子又曰,走探險道做好濕身準備也。山中瀑雨剛過,河水湍急。不過吾已做好濕身之準備,故輕鬆自如。無奈苦了山濤夫婦也,其子不足六歲,又調皮,途中山濤拖兒帶妻,數次跌落溪中,屢次濕身。但無絲毫之怨言,吾等笑之,山濤卻不以為然。後置一危險處,不通行。眾人商量,走山中普通道。但林中攀越甚是辛苦,尤其山濤,讓其子抓其腰間皮帶,其妻後託其幼子臀部,猶如紅軍爬雪山過草地也。臨之中午,餘等一行人才至三道巖第一瀑,瀑前留影,餘等已筋疲力盡,又下午參觀千里馬籃球賽事。故返回。之鬍子家中午飯,喝米酒,賞佳餚,餘等甚悦之,故記矣。
乾杯吧,朋友! ---遊三道巖有感
作者:踏雪詠梅
11月3號,千里馬驢友羣又將組織集體遊青草三道巖活動.
2號晚上羣中交流者比較火爆:積極報名的大多是”老驢”,也有不少的新人;而那些因出差、上班或其它原因的驢友們,在羣中也捎上一份遺憾與祝福------
3號九點左右,羣友們三三兩兩的陸續來到了龍安廣場.筆者做了以下簡統:上次去五聚山的老驢們:愛難,玫子,鬍子,可樂,音符及漂亮的夫人攜女兒,夕陽,秋天來了,一棵小草及可愛的小女兒,踏雪詠梅(還有桐溪居士,及晴嵐和尚下午將陪同合肥的專業户外愛好者JACK一起前往);同行的新驢們是:美麗端莊的“伍月”,嫺雅能幹的“小豆”,性格粗獷而不失可愛的“浮萍”,文學底藴深厚而英俊瀟灑的“超級大國”一家三口,很有藝術家風範的薇薇新娘周總,幹練沉穩的“環球通信”一家三口,少年老沉而富有愛心的情繫成員“電工刀”,灑脱而很有男人味的“山人”,雖略感滄桑但卻熱情奔放的“皖粵”。
陽光燦爛的天氣伴隨着我們對三道巖神奇的嚮往很快讓我們隨車隊走近三道巖的第一站“王屋村部”,雖然説距三道巖還有近一小時的山路,但是我們還是放棄了隨車同行而選擇了步行上山。會旗的迎風招展,二十多人的浩浩蕩蕩讓寧靜的山林頓時充滿了生機。熱情的鬍子依然像導遊似的介紹着這裏的山水草木及歷史傳説。我們看到了古色古香的農家水澗天井,遠眺了只有一個老師四個學生的王屋小學――-
很快我們便靠近了三道巖的第一道關口,王屋水電站。鬍子帶着複雜的心情向我們講述了這個水電站給這裏的山民帶來的快樂與憂愁。雖然給他們提供了電力能源可是給他們農家帶來灌溉上的水貧乏及這個旅遊景點在發展中的矛盾讓我們也產生一絲困惑:孰重孰輕?是放棄還是保留??我想拾了芝麻丟西瓜的做法很顯然是愚昧的一種選擇。亡養補牢,未為晚矣!
更多的驢友還是不願意去做這種理性的思考而急匆匆尋找他們的野炊地點,是呀快十二點了,我們的肚子也有點反應了―――――我們很快的像一羣猿人活躍在原始的山野中,男士尋柴火,女士洗菜,又像兒時的玩過家家遊戲,我們支起了二口鍋灶:嘿嘿,竟然用大鐵桶燒水做麪條,沒見過吧?好在有能幹的“豆豆”大廚,一鍋羊肉竟然在這簡陋的條件下散發出誘人的香味。揭開鍋蓋:哇,五顏六色的辣椒伴隨着香噴噴的羊肉讓我們忍俊不禁的垂涎三尺!最可愛的是幾位小天使,她們自然比大人們興奮許多,跳躍于山石與溪流之間,前後不出半個時辰就有二位小傢伙跌入水中,可憐的一顆小草脱下衣服抱裹着孩子像二隻猴子踡曬在一顆巨石上―――而那雙濕淋淋的童靴就由我看守在灶邊烘烤了。這期間,驢友們三三兩兩的都在小範圍交流認識。為了讓彼此能增進了解,我的職業習慣告訴我必須做了個點名互識活動,在一個個動聽的網民下面展示給大家一張張燦爛而略顯羞澀的臉孔,至少他們的距離更近了――――
開飯了,隨着豆豆大廚的一聲吶喊,一羣等不及的驢子們早已經按捺不住食慾,紛紛敲擊着小碗圍成一圈坐在巨石中間,一張天然的餐桌就這樣行成了。是不是僧多糑少了喲?看着一鍋羊肉,除孩子外大人們還是很拘謹地夾取屬於本分的一份羊肉伴着麪條就成了自己的下酒菜。在彼此的致敬中我們的氣氛更加熱烈了,我們捕捉了許多可愛的鏡頭:叼着骨頭的“難”,狼吞虎嚥的他,吃着碗裏看着鍋裏的她。野炊結束了,留下了一片狼藉讓忠誠的“一棵小草”來收拾殘局,可憐而可愛的小草捂着上火的腮幫眼睜睜地看着可愛的小女兒隨大部隊去探三道巖了------
排着一條長龍,前面是二位興奮的小天使,聽着她們歡快的歌聲,我們的激情立馬有了升温!沿着長長而乾枯的河牀,我們幾乎是“踏歌而行”眺望着滿山的紅葉,欣賞着被水雕飾的奇石,探討着它們的造型,感嘆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很快地我們就來到了第一道巖!沒有瀑布的巖面略顯單調而險峻,熱心地“愛難”第一個爬上巖頂用攝像機來記錄我們上山的各種造型:第一對竟然是二個可愛的小天使,他們輕鬆而快樂地攀越着,行進中竟然向大人們做出各種鬼臉;女人們在男人的手牽手中攀升巖頂,而體育特長的我卻來了一個“健步如飛”的特寫----第一道巖與二道巖間是一條長長的河道,在三道巖中給我留下最深刻印像的就是它了!由於上面修建河壩的緣故,河牀中的水顯得就格外的醒目.而恰恰這道河牀上零星能看到一些小水塘,小溪流-----在岩石的夾縫中我們還看到見人就躲的小螃蟹,膽大的“浮萍”竟然抓起可愛小傢伙面對着鏡頭做了一個漂亮的POSE---這裏的河牀已經不像前面的那樣平坦,不時出現的小崖壁也讓人難以攀越,男人這時大多顯示了君子風範,拉起女人纖細的手來展示自己的力量----
在“眾石喧譁”的石林中,我們擺起了各種姿勢來展示自己的美麗與陽剛.給我留下印像深刻的-是搞笑的“音符”在一個奇石縫中雙手作揖玩起“大仙”模樣;另一就是可愛的圈主鬍子剛好擺完一個POSE就跌入水中被眾人拉起的狼狽樣-----
再前面不遠我們又看到了很有名氣的“陰陽澗”,山水構成了一幅奇特的視角圖,更換自己的觀賞角度我們彷彿看到了一個楚楚動人的少女,又像一個充滿力量的壯漢!而同行的“超級大國”與我幾乎是異口同聲地道:怎麼看着更像條美人魚呢!意境決定它的形像吧,這也許就是“陰陽澗”的神奇魄力!快到二道巖頂的時候我們會合了下午趕到而從山中小路追來的第二集團軍“晴嵐和尚”與合肥的專業户外運動者“JACK”,而這時我們的激情又一次被他們點燃了!我們攀上了第二道巖!
在這裏JACK讓我們一起嘗試了“速降”的快樂,看到他健壯的身軀在巖壁上作出各種輕盈的動作,勇敢地我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興奮第一個繫上了護腰帶,在JACK的指導與大家的鼓勵下,我終於邁下了滑下山岩的第一步,爽,刺激,未能過足癮------一系列真切的感受!由於時間有點晚,同行的隊伍只能限量嘗試了,最後一個是我們的秘書長玫子,在邁向懸崖的一瞬間差點放棄的她還是在大家的鼓勵下“走”下了山崖,哈,還真有那麼點味道呢!
天快黑了,我們急匆匆趕往下一站,第三道巖-----又名父親瀑
二道巖間的河牀很短,也更乾枯,我們看到了“與天抗爭”的一棵奇樹,在幾個石頭縫中不息地掙扎着,雖然瘦弱的生命另我們擔心可是它那倔強而頑強的生命力讓驢友們為之感嘆!在這裏我們還看到陡峭的山壁上掛着幾個鳥巢,雖然我們觸手可及,可是我們誰也不忍心去驚擾這些可愛的小精靈,人與自然共享,我們希望下次能欣賞到更多的鳥語花香-------面對乾枯的父親瀑,我們心中未免有種莫名的惆悵,雖然我儘量去想像那“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壯觀,可是真正的父親瀑何時能還以他本來的面目?我們在思考,大家也在期盼!在大團圓的合影照中結束了我們這次三道巖的觀光歷程---------回家的路是從山路趕回的,平坦而舒適很多,我們一字長龍,做着文字接龍游戲,來緩解我們的疲憊------晚上我們吃着豐盛的農家飯,喝着美酒。飢餓使每一道菜都讓我們感覺到特別的香;同行的驢友們相互祝福讓我們感受到特別的親切!乾杯吧,朋友!幸福與燦爛寫在每一個驢人的臉上!晚上我們還舉行了大型的篝火晚會,熱情的圈主鬍子還請來了音響,大屏幕讓農家山莊熱鬧非凡,在JACK的主持下,晚會開展得豐富多彩:集體舞,小遊戲,黃梅戲,詩朗誦,獨唱,合唱,飛躍篝火-------晚會繼續進行,可惜我因事得及早回家,未能續完後面的故事。部分驢友們露營在野外帳蓬的浪漫相信會又是別有一番滋味吧?我願在下次體驗----
集體是多麼快樂的一個羣體,千里馬驢友羣的口號:我健康,我快樂!通過這二次活動我真的嘗試到他的幸福與快樂!花最少的錢,享受最大的快樂這也是我們羣體的宗旨之一,今天的花費僅僅是每人20元,你會相信嗎?
走進我們的圈子來吧,相信你會體驗到從未有過的快樂感覺,你會看到清醒的山山水水,爽朗的一羣新人!我願意與你乾杯!

三道巖三道巖記

作者:風柔柔笛悠悠
説起三道巖,知道它的人為數已經不少,它那美妙的自然風光、淳樸的風土人情以及濃郁的西鄉文化,往往令人神馳嚮往。每每與人在一起交談本土的最佳旅遊之地,都會情不自禁地把話題指向它。它之所以有這樣的名氣,還得歸功與一個網名叫鬍子的年輕人,他同他的朋友們發現了它,並向外界不遺餘力的推介。正由於他們心甘情願,不計報酬的努力,三道巖的名氣如今越來越響。
最初,我是從政府網站上知道有這麼一個地方,當時還不以為然。後來,有朋友給我做了介紹,我才對它有了初略的印象。直到一個活動,我認識了這個叫鬍子的人,同時看了許多的圖片以及文字資料後,我才對三道巖的印象逐漸清晰起來。這樣一個風光絕佳,尚待字閨中的所在,我怎麼能夠不去領略和欣賞呢?一個赤日炎炎的午後,應鬍子的邀約,朋友一行幾人就向三道巖進發。因為天氣的炎熱,我們只是到達段河,三道巖卻還在其上,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而且時間又不早了,我只好將目光遙望,心裏莫名升騰起一種悵然來。幸好,我能夠粗略地遊覽了清代民居、香火旺盛的道教名人之墓---周公墓,也登高遠望那遍佈于山林之中,被樹木以及灌木遮掩的塔林,這個地方過去就是王屋寺所處的地方,這麼多的塔林,可見當年王屋寺是多麼的興盛。如今,山依舊還是這樣,只是不見了當年的寺了,連遺址都難以尋覓。儘管我極力的用眼睛打量在哪,可收穫的都是一片茫然,只好在腦海裏慢慢地拼湊了。
今番又來,是為彌補上次到了三道巖的門口而沒入的遺憾,同時也是為平息心中時時冒出的那種不看不罷休的躁動。早晨的天,看似陰沉似乎有雨要下,我擔心這次恐怕又不能如願,在心裏很是祈禱了幾回。還好天公作美,讓願望沒有落空。我們一行到的時候,陽光竟然開了笑臉,這讓我們的心情釋然。午飯後,我們就沿新開的道路行走,不一會就到了一個景點,這個景點就是響鼓石,我很納悶,偌大的一塊石頭上,只有那麼一丁點地方用石頭敲打,竟然發出如人擊鼓的聲音。我試着用石頭擊打,鼓咚咚有聲,彷彿在真的鼓上敲擊一般,讓人稱奇。
越往前行,就是峽谷了。行走在兩山的夾縫中,便覺得山在不知不覺中悄悄地向我靠攏,這個時候我覺得自己是那麼的渺小,而山是那麼的偉岸。我用眼睛擁抱着它,它不是那麼地嫌棄,反而用那寬廣的胸懷接納了我。那滿山的秀色一股腦的向我翻展開來,我就象是在山水畫中近距離的閲讀它。儘管這是初春時節,經歷了一個冬的山,這時也逐漸的醒來。我輕輕地撥開一點點枯黃的草,發現它的底下有微微的綠意;我拉下一根樹枝,它的枝頭也鼓出蓓蕾;我俯首看一下腳下的水,出乎我的意料,我看見了一隻只遊動的蝌蚪;那些弱小的山澗游魚,也快樂地在還有些冰冷的水中嬉戲。而不知名的鳥兒,時不時地在不經意的時候從眼前掠過,那嗖的聲響,讓山谷顯得更加寧靜。那不甘寂寞的螞蚱蹦跳着映入眼睛,順着那極自然地響動,驀然發現一株映山紅伸出枝條,枝條上冒出一串微小的紅。哦,映山紅也來報春,來歡迎我們一行了。
峽谷裏是沒有路的,我們是踩着石頭走。好在是枯水季節,摸索着能夠前行。踩着的石頭,並不牢固。聽那石頭撞擊水的聲音,就好象是在聽輕音樂,讓緊張的心情頓時得以舒緩,那種放鬆於心靈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慰藉,就讓心隨着這節奏走吧。這是一個寧靜的地方,少有外來的喧譁。所以在這裏,得輕輕地放下自己塵俗的聲音,聽那流水撞擊岩石的聲音;聽風吹動樹葉的沙沙聲;聽鳥鳴在山間使山更幽的聲音;聽花開在枝頭的聲音......。一切都是這樣的安然,即使一個浮躁的人或者有所心事的人來到這裏,都會被這樣優美的景緻所感染,心就會歸於平靜,有什麼想不開,有什麼放不下的地方呢。人啊人,只有歸於寧靜的自然中,才能把自己看清。
爪爬石,是第一道關。有點險峻,從名字上就可以知曉過這關口,得手腳並用的。我就是這樣爬上去的,好在沒有太用力,留着力氣攀爬第二道關口。亂石崢嶸是第二關,我爬稍微用了一點力氣。待爬上從高處一看,那些石頭個個都露出猙獰的臉孔,怪嚇人的。看我爬上來的路地方,哪有路啊。龍宮橫在前面,這是第三道關口,難度係數明顯加大,沒有一點本領和過硬的技術是難以逾越。在這裏,我找尋踏腳點,耗費了好多時間。最後,還是在顫巍巍中,勉強而上。繞過一大片野生的楊樹林,就是第四關。它像一隻在溪澗邊汲水的老虎,虎視眈眈的橫眼看着。我們小心翼翼地走近,被這種自然的氣勢所震懾。有人打退堂鼓,選擇從邊上的砍柴的便道上去,而我則選擇了挑戰,也有勇者與我一起接受着這自然向我們的挑戰。是的,你不怕它,它就怕你。經過一番拼搏,我們終於把這一關踩在腳下,心中那種勝利感不由自主地透過笑容傳遞。第五關,第六關因為太難攀爬,我只好作出放棄,因為我們沒有這個能力,就不能冒風險。
三道巖的風景遠不止這麼多,但那我們沒有到過的地方,還隱匿着不少,這其中可能還藴藏着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諸如流傳甚廣的西鄉文化我還不能深究其中,而王屋山中的王屋寺曾經延綿幾千年的香火,也不難道出以三道巖為中心的西鄉文化的真諦,固所以有,千年王屋寺,十里九進士。我這次來,也是為着了卻日上心頭的那種欲揭三道巖之面目的心態,同時也是為着心中那份寧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