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

鎖定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語出《軍爭》篇,意即可以使敵人三軍意志消沉,可以使敵將決心動搖。
中文名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
出    處
軍爭
類    型
古代兵法
語出《軍爭》篇,意即可以使敵人三軍意志消沉,可以使敵將決心動搖。自古以來,運用各種手段對敵人的心理施加壓力或實施攻擊,就是軍事鬥爭的重要輔助方式。《左傳》中已有“先人有奪人之心”的記載。《孫子》認識到戰爭不僅是武力的較量,也是士氣和軍心的較量,在書中有不少論述心理戰方面的內容,歸結起來主要有:①以敵之三軍和敵之將帥為心理戰對象。《孫子》認為,三軍為戰場交兵的主角,其心態勇氣如何,直接關係到戰爭的勝負;將帥為“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孫子・作戰》),其信念堅定與否,對戰爭結局影響至深。因而規定了心理戰“奪氣”和“奪心”的兩大目標,並把對象分別指向三軍和將帥。②以士氣和信念(心)為打擊重點。《孫子》主張對敵三軍要想方設法使之失去剛勁勇鋭的士氣,“氣實則鬥,氣奪則走”,士氣低迷的軍隊是沒有戰鬥力的;主張對敵將帥要竭力動搖其必勝信心,使其忿怒而舉措失當,令其喪失鬥爭信心而萎靡不振。③廣泛運用各種手段奪氣、奪心。《孫子》主張,在戰略上廣泛運用伐謀伐交手段,打亂敵人的軍事部署,拆散其軍事聯盟,離間其君臣關係,致使其戰略決策出現重大失誤;在戰役、戰術上,掌握敵軍“朝氣鋭,晝氣惰,暮氣歸”的士氣變化規律,避開其士氣旺盛時期,偵伺其由盛轉衰的徵候,“以治待亂,以靜待譁”,“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最終“避其鋭氣,擊其惰歸”(《孫子・軍爭》),以小的代價換取大的勝利。上述心理戰思想涉及作戰對象、運用範圍和作戰原則等,內容十分豐富。隨着戰爭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後世兵家也在進一步充實心理戰的理論內容。如宋人張預所説的“撓之而使亂,激之而使惑,迫之而使懼”(《孫子》張預注)等,便是對“心戰”戰法的補充。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