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趾心顱跳鼠

鎖定
三趾心顱跳鼠,體形小,體長一般不超過60毫米。尾細長,為體長兩倍左右,尾毛稀疏,尾鱗可見,尾端有稀疏束狀長毛,尾末毛特長,稀散放射排列,尾基於夏秋季因皮下脂肪積累而變粗。後肢比前肢長,後肢三趾,趾下具長毛,形成刷狀毛墊。上門齒前無縱溝,觸鬚特別發達,成束斜向後側。背毛土棕灰色或灰紅棕色;頭部淡沙黃色;體側較背毛色淺;腹及前後肢毛色白;尾淺灰棕色,尾上部較尾下色深,尾末端毛灰褐色,尾端向外散射的長毛白色污黃。頭骨結構特異,顴弓不向外擴張,其前部(上頜骨之顴突)特別寬,由其腹面伸出一尖長的突起,其長度顯著超過顴弓後部長度之半,聽泡發達。該物種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易危(VU)。
中文學名
三趾心顱跳鼠
動物界
齧齒目RODENTIA
跳鼠科Dipodidae
亞    科
心顱跳鼠亞科(Cardiocraniinae)
亞    種
向氏亞種、指名亞種
分佈區域
東經76°~112°和北緯37°~45°之間.
三趾心顱跳鼠屬
拉丁學名
Salpingotus kozlovi
命名者及年代
Vinogradov,1922

三趾心顱跳鼠形態特徵

聽泡及乳突部特別扁平,並強烈向後延伸,超出枕骨大孔後緣,兩側乳突部幾相接觸,因而在頭骨後緣中央形成一窄槽;鼻骨明顯超過上門齒前緣;頂間骨異常狹小,其長明顯大於寬;鱗骨伸出兩條細長骨支,一支沿眼眶上緣達淚骨;另一支向側伸展在外聽道上;硬齶後緣遠超出上臼齒列最後端;下頜骨寬而短,後端向外沿水平方向伸出一板狀突起,喙狀突很小。
形態(依榆林標本)外形體形小於五趾跳鼠,體軀大小與沙土鼠相仿,為中等體型。頭較大,眼大而圓,耳較短圓。尾較長,明顯大於體長,其長約為體長之1.5倍,尾末端生有異色長毛形成的扁平尾穗。前肢短小,後肢很長,其長度約為前肢的3倍。後足具3趾,第1和第5趾退化消失,各足趾下面皆生長有密而較長的硬毛,形成梳狀毛刷,故又名毛腳跳鼠。前足具5趾 [1] 

三趾心顱跳鼠近種區別

三趾心顱跳鼠
——
耳特長,可達體長的一半,平均耳長超40毫米。
三趾心顱跳鼠 三趾心顱跳鼠
長耳跳鼠 長耳跳鼠

三趾心顱跳鼠分佈範圍

三趾心顱跳鼠是Bluiorpa皿oB於1922年根據採自我國境內內蒙古額濟納旗附近的標本命名的,命名七十多年以來一直沒有亞種分化的報道,三趾心顱跳鼠現代的分佈大約可以劃分為兩個分佈中心,一個以新疆南部塔克拉瑪干沙漠周緣為中心,為向氏亞種大致的分佈區;另一個以巴丹吉林、騰格里和毛烏素沙漠為中心,為指名亞種的大致分佈區,兩者的分界在新疆和甘肅的交界處有間斷,可以認為,中國是三趾心顱跳鼠現代分佈的中心。在國外,僅見於蒙古人民共和國阿爾泰戈壁少數地點 [1] 

三趾心顱跳鼠生態特徵

三趾心顱跳鼠為亞洲中荒漠地帶特有種類,分佈範圍較窄,棲息於覆蓋度極低的紅柳,鹽爪爪流動與半流動沙丘及大風通道而有流沙的地方或戈壁、沙丘,數量較多。洞道短直,結構簡單。1982年在敦煌鳴沙山,偶見一洞,長約30-40釐米,洞口徑3-4釐米。四月底開始繁殖,五月發現孕鼠,每胎3-4仔。黃昏及夜間活動,冬眠。以植物莖葉及種子為食。也獵食鞘翅目昆蟲。天敵為鼬類。由於各個種的種羣數量比較稀少,野外捕獲相對比較困難 [1] 

三趾心顱跳鼠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易危(VU)。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

三趾心顱跳鼠發現情況

2021年10月29日,有旅拍愛好者在新疆阿克蘇地區沙雅縣拍到一隻三趾心顱跳鼠。三趾心顱跳鼠是亞洲中荒漠地帶特有種類,屬於稀有物種。視頻中它圓頭圓身尾巴極長,看起來像個球形“鼠標”,讓網友直呼可愛。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