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賢祠

(一種供奉三位先賢人物即當時當地突出人物的祠堂)

鎖定
三賢祠是一個多義詞,全國各地有許多地方有三賢祠。三賢祠是一種供奉三位先賢人物即當時當地突出人物的祠堂。 明·李開先 《謁范文正公祠》詩:“賢祠先一拜,野老謾相邀。”
中文名
三賢祠
存在地點
武夷山、廣漢、長樂、青州、瀋陽、洛陽、澧縣等地
多建於
宋代
祭祀人物
對當地作出貢獻的人物

目錄

三賢祠由來

劉子翬是南宋理學家、文學家崇安五夫里人,他的父親劉韐曾任河北、河東宣撫副使等要職,劉子翬少年時以父蔭授承務郎。
靖康之變後,其父劉韐出使金營被扣押,不屈自殺。當時劉子翬30歲,悲憤欲絕,從此厭於朝政。三年後任興化軍(今莆田)通判,不久,借病辭居武夷山,主管衝佑觀,隱居在五夫的屏山書院潛心著述和講學,世人稱屏山先生。
他曾專心教誨朱熹苦讀成名,還攜帶朱熹在水簾洞講學。朱熹曾稱讚劉子翬是幼年受益最深的老師。
劉子翬逝世之後被朝廷追諡為文靖公。他是五夫劉氏家族“三忠一文”之一。
三賢祠 三賢祠
劉甫,字嶽卿,崇安人,明朝徐表然的《武夷山志》載:“劉甫的父親劉衡,字兼道,邑人。
建炎初以勤王補官,從韓世忠敗金兵於濠,累功遷秩,晚年棄官抱道武夷,築小隱堂,與胡明仲(即胡寅)講學討論,時以詩酒自誤,風晨月夕常吹鐵笛,或慷慨舞劍,意氣浩如也。”劉甫順從父親的遺願,終身不仕。明代徐表然《武夷山志》還説他“事親以孝,聞隱武夷山北水簾洞,朱文公與蔡西山(蔡元定)諸賢頻詣其廬,講明義理。嘗約文公(指朱熹)結廬於五曲,未幾卒。
文公以詩哭之曰:‘曾説幽棲地,與君共接連。欲攜邀月酒,同棹轉魚船。遽爾悲聞笛,真成歎絕弦。林狷催老淚,為子一潸然。”淳熙辛丑七年(1181年)朱熹和高足蔡元定等人曾應劉甫的邀請,重來此地遊覽,崖壁上曾留有朱熹手書的紀遊題刻。
文曰:“劉嶽卿幾叔招胡希聖、朱仲晦、梁文叔、吳茂實、蔡季通、馮作肅、陳君謨、饒廷老、任伯起來遊。
淳熙辛丑七年二十三日,仲晦書。”
水簾洞留下了劉子翬、朱熹、劉甫講學郊遊的勝蹟,從此為邑人所津津樂道。
紹興十七年(1147年),劉子翬逝世,邑人在洞內構建屏山先生祠,供奉劉子翬神主,朱熹親題匾額“百世如見”。
劉甫、朱熹逝世後,後人又增立這兩位賢人神位於祠內配祀,邑人俗稱為“三賢祠”。

三賢祠歷史背景

祠在“水簾洞內右,祀劉屏山子翬、朱晦翁熹、劉嶽卿甫。” [清·董天工《武夷山志》卷十五]清康熙年間,祠堂被泉州僧人景真倚仗勢力佔領,擅開茶行,為此激起民憤,申告官府。後由福建巡撫下令飭禁,恢復奉祀劉屏山,禁令刻在水簾洞左側。
三賢祠自南宋創建以來,歷經八百餘年,雖歷經滄桑,祠堂幾經圯毀,但由於摩崖石刻的官府飭令依然歷歷在目,所以舊址仍然多次重修,舊貌未改。
至民國,三賢祠遭劫難。根據民國《崇安縣新志》記載:“近由俗人改建三教堂,祀孔子、老子、釋迦,殊為不倫,亟宜恢復舊觀,以存古蹟。”約在1943年,三教堂又恢復舊名三賢祠。
三賢祠頂無覆瓦,倚靠外突的崖頂作為屋頂,風雨不侵,蔚為奇觀。
三賢祠之旁是武夷山山北有名的勝地——水簾洞。巨大的崖壁,拔地騰空,斜覆而去,氣勢十分壯觀。兩道流泉從崖頂奔瀉下來,散成千條萬縷,灑入底下浴龍池。
架空飛瀉的泉水,一經山風吹動,就化為無數細小的水珠。忽東忽西地飄蕩開來,閃爍着晶瑩奪目的光彩,恍如珠簾。
前人就曾以“千絲不斷搖珠箔,匹練長懸瀉鏡湖”這樣的詩句,來描繪水簾的景色。
三賢祠建築仍存,但所祀神像及匾額等均不復見。祠堂現作為水簾洞茶室,水簾洞成為露天品茗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