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賢故里

(山西介休)

鎖定
介休市因史出春秋時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東漢時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北宋時期出將入相五十載的文彥博三位賢士名達,素有“三賢故里”之稱。歷代名人望士眾多。受三賢遺風所感,介休文士之風盛行。
中文名
三賢故里
地    點
介休市
相關人物
介子推郭林宗文彥博

三賢故里基本概況

介休人文薈萃,素有“三賢故里”之稱(春秋時介子推、東漢郭林宗、北宋文彥博)。歷代名人望士眾多。受三賢遺風所感,介休文士之風盛行。我將介休史籍中以及民間傳説中的一些故事、典故進行了整理,從中提煉出一部分,並儘量註明典故出處。

三賢故里主要事蹟

三賢故里1、功不言祿

(不貪天之功)
介子推言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已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已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左傳)子推不言祿,而祿亦不至。

三賢故里2、割股奉君

……(重耳等)再行約十餘里,從者飢不能行,乃休於樹下。耳飢困,枕狐毛之膝而卧。狐毛曰:“子餘尚攜有壺餐,其行在後,可俟之。”魏犨曰:“雖有壺餐,不夠子餘一人之食,料無存矣。”眾人爭採蕨薇煮食,重耳不能下嚥,忽見介子推捧肉湯一盂以進,重耳食之而美,食畢,問:“此處何從得肉?”介子推曰:“臣之股肉也。臣聞:孝子殺身以事其親,忠臣殺身以事其君。今公子乏食,臣故割股以飽公子之腹。”重耳垂淚曰:“亡人累子甚矣!將何以報?”子推曰:“但願公子早歸晉國,以成臣等股肱之義,臣豈望報哉?”(東周列國志)

三賢故里3、龍蛇之歌

介子推恥於貪天之功,隱而不仕。解張暗為介子不平,作《龍蛇賦》諷之:有龍嬌嬌,悲失其所;數蛇從之,周流天下。龍飢乏食,一蛇割股;龍返於淵,安其壤土。數蛇入穴,皆有寧宇;一蛇無穴,號於中野。

三賢故里4、悲乎足下

介子推死後,文公厚葬介公母子,拊木哀嗟,伐而制屐,每懷割股之功,俯視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一詞遂出。

三賢故里5、公不言私

宋昌,秦末時期以家吏從高祖起山東,代王中尉。大臣既平諸呂,使人迎代王。郎中令張武等,議皆以為不可信,願稱疾無往。昌獨勸王勿疑。昌先至渭橋,丞相以下皆迎。宋昌還報。代王馳至渭橋,羣臣拜謁稱臣。代王下車拜。太尉勃進曰:“願請間言。”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太尉乃跪上天子璽符。(《史記》漢本紀三)。

三賢故里6、貞不絕俗

……(郭泰)性明知人,好獎訓士類。身長八尺,容貌魁偉,褒衣博帶,周遊郡國。嘗於陳梁間行遇雨,巾一角墊,時人乃故折巾一角,以為“林宗巾”。其見慕皆如此。或問汝南範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隱不違親,貞不絕俗,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

三賢故里7、冒雨剪韭

林宗自種畦圃,友人範逵夜至,自冒雨剪韭,作湯餅以供之。《瓊林》:冒雨剪韭,郭林宗款友情殷;踏雪尋梅,孟浩然自娛興雅。

三賢故里8、茅容殺雞

漢茅容年四十餘。耕於野,避雨樹下,眾皆夷踞,容獨危坐益恭。郭林宗見而異之,因請寓宿。旦日,容殺雞為饌。林宗意謂為己設,既而供母,自以草蔬與客同飯。林宗起,拜之曰:卿賢乎哉,林宗猶減三牲之膳,以供賓旅,而卿如此,乃我友也。因勸就學。卒以成德。(後漢書)

三賢故里9、有教無類

左原者,為郡學生,犯法見斥。林宗嘗遇諸路,為設酒餚以慰之。謂曰:“昔顏涿聚梁甫之巨盜,段幹木晉國之大駔,卒為齊之忠臣,魏之名賢。蘧肯、顏回尚不能無過,況其餘乎?慎勿恚恨,責躬而已。”原納其言而去。或有譏林宗不絕惡人者,對曰:“人而不仁,疾之以甚,亂也。”原後忽更懷忿,結客欲報諸生。其日,林宗在學,原愧負前言,因遂罷去。後事露,眾人鹹謝服焉。(後漢書)

三賢故里10、有道無愧

(林宗)卒於家,時年四十二。四方之士千餘人,皆來會葬。同志者乃共刻石立碑,蔡邕為其文,既而謂涿郡盧植曰:“吾為碑銘多矣,皆有慚德,唯郭有道無愧色耳。”(後漢書)

三賢故里11、瓦甑不顧

鉅鹿人孟敏,客居太原,荷甑墮地,不顧而去。林宗見而問其意,對曰:“甑已破矣,視之何益。”林宗以此異之,因勸令遊學。十年知名,三公俱闢,並不屈雲。(後漢書·郭泰傳)

三賢故里12、躬自灑掃

林宗每宿一處,離去之時,必親自灑掃,內外整潔,以至後來者見狀,每每説道:“此必有道先生昨所宿處也。”

三賢故里13、抗節不降

賈渾,不知何郡人也。太安中,為介休令。及劉元海作亂,遣其將喬晞攻陷之。渾抗節不降,曰:“吾為晉守,不能全之,豈苟求生以事賊虜,何面目以視息世間哉!”晞怒,執將殺之,晞將尹崧曰:“將軍舍之,以勸事君。”晞不聽,遂害之。妻宗氏,有姿色。渾為劉聰將喬晞所殺,晞欲納宗氏,宗氏罵曰:"屠販奴,何不促殺我。"因仰天大哭,遂遇害,年二十餘。(晉書列傳第五十九)

三賢故里14、空王古佛

古佛系陝西鳳翊人,俗姓田氏,寄居榆次縣原渦村,自幼齋素,聰明智慧,迥出常人。長膺里長,凡有錢糧逋負者一併賠補,不給,受縣官責,遂棄家緣,割愛辭親與妻,至開化寺削髮為僧,法名慧超。繼訪靜樂縣,旋迴鳳凰寺,苦行三載,尋師講道。又詣介休縣華嚴洪濟寺,自發肯心,擔水赴工,至動四天王,使鍾擔水。因主僧清晨識破,將鍾拋下,漂至河津。復至臨溪塔巖頭,感青衣童子奉獻,摩斯、銀公迎接,五龍王祈請至中巖。嵌巖危峯,幾不能過。有二白兔搭橋引之於前,一猛虎追趕威之於後。五龍捧聖,皈至大巖。常有異僧往來,共談説法。與五龍下棋,每每有勝。織女獻衣,天王捧缽。至唐真(貞)觀八年,亢旱不雨,長安耆老來祈甘雨,佛命摩斯施雨。比時摩斯淘米,將米泔西望三杓,得雨三日有驗。唐王聞此大悦,遂命鑾駕訪見真人。空王等三聖不肯屈見,以故隱匿入滅,即今抱腹巖摩斯塔銀子公洞是也。唐王焚香處祝乞示明應,天空中擲下金字牌,書寫“入滅聖人即空王佛”。(張壁空王行祠碑)綿山名聯:真山真水真人修成正果,古巖古洞古佛煉就金身。

三賢故里15. 樹洞取球

文彥博,少聰穎,嘗與諸童戲,球入大樹洞,探之久不出。文彥博觀之良久,乃曰説:“我有法,且試之。”與眾孩童提水灌洞,水滿而球起。

三賢故里16、彥博數豆

文彥博少時,常備二缶,每為一善則投紅豆,每行一惡則投黑豆,日日檢點,並以自勵。積久而紅豆愈多,黑豆愈少。

三賢故里17、三分勝水

洪山乃綿山支脈,古稱狐歧山,上有泉水,古稱鸑鷟泉,俗稱源泉,鸑鷟為鳳之別謂。北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文潞公始開三河引水灌田”以息爭訟,始開一源三河之分水慣例。文潞公即文彥博,介休文家莊人,北宋名臣,出將入相五十載。

三賢故里18、潞公平妖

相傳文潞公未第時,妖狐現形,曰:公後必大貴,願朝夕供酒掃,未幾潛蹤。及徵貝州王則,復現形助戰,賴以奏凱。公感其義建廟祀之,即今元神廟,亦祆神廟。白狐千年則化為元也,後間出為祟,里人禱之亦能隱致其福。故香火歷數百年不衰。《乾隆版介休縣誌》

三賢故里19、賢令史公

史公名記事,子義伯。明萬曆年間進士,陝西渭南縣人。萬曆二十四年任介休知縣。在任四年,修渠鑿井,整頓水規,建文峯高塔,創綿山書院,大旱之年,捐俸賑災,又因邑民過於奢華,崇敬佛教,市利而少知教子,編刊《正俗》、《訓蒙》、《四禮輯要》、《五刑化愚圖》,親自教授。後人感其德澤,修史公塔以紀念。

三賢故里20、智息風潮

侯從傑,侯蔭昌之子,經商能手。太平天國間,蔚字號在東南各省的分莊因戰爭影響損失嚴重,平遙票號發生擠兑,票號信用搖搖欲墜。侯氏用騾馬車成隊結夥,從介休北賈村向平遙的票號運送銀兩,應付擠兑局面。誰知浩浩蕩蕩的運銀車輛中,有一部分銀箱內裝的不是銀兩,而是石頭。侯氏用“瞞天過海”手段,渡過了擠兑風潮。

三賢故里21、勷助平亂

《清史稿》:範毓奇,山西介休人,範氏故鉅富,康熙中,師徵準噶爾,輸米饋軍,率以百二十金致一石。六十年再出師,毓奇兄毓賓請以家財轉餉,受運值視官運三之一。雍正間,師出西北二路,怡親王允祥薦毓賓主餉,計谷多寡,程道路遠近,以次受值,凡石米自十一兩五錢至二十五兩有差,累年運米百餘萬石。世宗特賜太僕寺卿銜,章服同二品。

三賢故里22、緣配瓊英

瓊英,《水滸傳》人物,河北田虎手下女將,美貌絕倫,天資聰穎,冰清玉潔。後與張清產生了一段浪漫愛情,併成梁山一員女將,但不在108將之列。
……當下儐相贊禮,全羽與瓊英披紅掛錦,雙雙兒交拜神,後拜鄔梨假岳丈。鼓樂喧天,異香撲鼻。引入洞房,山盟海誓。全羽在燈下看那瓊英時,與教場內又是不同。有詞《元和令》為證:指頭嫩似蓮塘藕,腰肢弱比章台柳。凌波步處寸金流,桃腮映帶翠眉。今宵燈下一回首,總是玉天仙陟降巫山岫。
當下全羽,瓊英,如魚似水,似漆如膠,又不必説。
當夜全羽在枕上,方把真姓名説出,原來是宋軍中正將“沒羽箭”張清,這個醫士全靈,就是“神醫”安道全。瓊英也把向來冤苦,備細訴説。兩個唧唧噥噥的説了一夜。捱了兩日,被他兩個裏應外合,鴆死鄔梨,密喚徐威入府議事,也將他殺了,其餘軍將皆降。

三賢故里23、綸常葬友

茹綸常,字文靜,號容齋,清介休師屯北人。喜讀書,以詩文名顯鄉里。秋試不第,轉入國子監學讀書,後任職布政司經歷。清乾隆二十七年(1769),與朋友浦鏜(字秋稼,嘉興人)相約京試。抵京後,浦鏜暴病亡。與嘉興友人一起操辦喪事,往返京嘉七八次之多,忠信至誠深得時人稱道。家中藏書甚豐,被列入清代《中國藏書家考略》。主要傳世作品有《茹綸常詩文全集》、《容齋詩集》等。其學識宏通,多才多藝,被後人稱為“藝林宗匠”。

三賢故里24、詩壇女傑

田莊儀(1629—1727),女,字鳳池,又字禮常,號西河女史,清康熙年間詩人。其父田呈瑞,曾任蘭州道台。自幼秀俊聰穎,淡雅莊肅,不喜鉛華,專心於學,尤喜文學詩歌,著有《莊鏡》集。

三賢故里25、廷魁畫竹

廷魁(1710—?),字其英,介休張良村人,乾隆年詩人,書畫家、戲劇家。曾中舉人,未入仕途,專攻文藝創作。有《竹溪文集》、《雪籟樓》,戲劇《介山記》,《宋了翁先生詩文集》、《鶴鳴集》等,歌頌正直,反對邪惡,借古諷今,即景生情,瀟灑動人,風格豪放不羈。擅長繪畫,尤精畫竹,氣勢雄秀拔俗。

三賢故里26、來福釀醋

順治年間,介休人王來福開 “通德如”醋坊。其醋綿酸,味香色美,名於晉陝。因兄弟不和,攜家遷清源(即清徐),創美和居,創隔年醋釀造法,名“老陳醋”。朝臣獻於順治帝,帝親書“山西老陳醋”送清徐縣,並命來福進京為御膳坊制醋。封其為九品宮膳作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