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諦圓融

鎖定
謂空假中三諦,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舉一即三,全三即一,十法界中,任何事物,其體其相,悉具三諦,如是作觀,名三諦圓融觀。
中文名
三諦圓融
外文名
Three truths harmony
又    稱
三諦圓融觀
來    源
佛教

目錄

三諦圓融來源

圓融三諦以實相為理論基礎,強調一心所觀三諦的無次第性,因為三諦本身圓融相即。這也是圓教的特殊認識,別教都無法達到此等認識。智者又説:“實相之體只是一法,佛説種種名,亦名妙有--------實相亦是諸名之異號耳。”圓教從三諦圓融,旨在突出《法華經》的特殊地位,確立以實相為唯一真實存在的真理觀。智者由"圓融三諦"所得的結果名之為”一實諦“,這一實諦便是唯一真實存在的真理。他説:“圓教但明一實諦。《大經》雲:實是一諦,方便説三。今亦例此,實是一諦,方便説。《法華》雲: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耳。”無論是一諦,二諦,還是三諦,歸根結底都是方便,只有一實諦,才是究竟。圓融三諦思想產生於止觀,同時它又服務於止觀。作為“一心三觀"的發展,智在論述中説道:”若法性無明,合有一切法界入等,即是俗諦;一切界入,是一法界,好是真諦;非一非一切,即是中道第一義諦。如是遍歷一切法,無非不思議三諦云云。---------例上,一權一切權,一實一切實,一切非權非實,遍歷一切,是不思議三智也。三諦三觀三智雖有名義上的差別,但都是一心所攝得,因此説所照為三諦,所發為三觀,觀成為三智。可見一心同時具足三觀三智時,也就具足三諦。也就是一念心中具足三諦。“
根據智者所述,圓融統一於一念心的三觀,三智,三諦之間的關係,應以三觀為理論基礎,三智為思想指導,三諦為理論歸宿,在《法華文句》卷二上中説道:”空觀入通佛慧,假觀入別佛慧,中觀入圓佛慧。空觀到一切智彼岸,假觀到道種智彼岸,中觀到一切種智彼岸,空觀聞於真諦,假觀聞於俗諦,中觀普聞中道第一義諦,亦普聞三諦,空觀度四住而於眾生,假觀度塵沙百千眾生,中觀度無明百千眾生。“眼如同一心三觀即圓融三觀,也就是圓融三諦。這也是《法華經》的重要宗旨,體現的《法華經》的基本原理,是與其他大乘經典相區分的重要標誌。《法華玄義》卷一言:”分別者,但法有粗妙。若隔歷三諦,粗法者,圓融三諦,妙法也。--------雖種種建立施設,眾生但隨他意語,非佛本懷,故言不務連説也。今經正真如舍不融,但説於融,今一座席,同一道味,乃暢如來出世本懷故,建立此經名之為妙?;圓融三諦體現了《法華經》的妙,同時也因圓融三諦説而使《法華經》處於大乘經典的重要地位。“今經三諦圓融,最得自在,比大梵王。餘經拔眾生出生死,如五佛子於凡夫第一;或拔眾生出涅槃,如果菩薩居無學上。今以拔出眾籃球賽方便教菩薩上,即成法王,最為第一。”載自《法華玄義》卷一上。 [1] 

三諦圓融思想

作為真理觀,圓融三諦在確立中道實相這一絕對真理的同時,並不排斥空、假、中三種相對真理的存在。相對真理作為方便施設,是為了引導人們真覺,頓悟絕對真理。原因是絕對真理就在相對真理之中。在智者眼中,有差別,相待的三諦乃至一切事物都不過是無差別,絕對的一實諦的顯現,三諦乃至一切事物中的絕對真理是相互包容、滲透、圓融統一的。既然圓融三諦,也就法法圓具三諦,塵塵中空即假即中。於是,只要體悟到圓融三諦不可思議之境界,就可以在差別諸相宛然雜陳的世界中,達到對真理的把握,也就是眾生的迷或悟都在自己的一念中。換句話説,眾生的成佛是可能的,而且是有充分的自由選擇的權利。同時也説明了凡夫和佛之間並不存在嚴格的界限,實現認識的轉變。
智者大師的圓融三諦思想把《法華經》這一方便與真實的統一原理,以及對諸法實相的充分肯定。它對中國儒家思想有着較強的適應性;尤其在當時的士大夫中引起不少的鬨動。中國傳統思想不但重視現實人生,同時也有對理想境界的追求,正因為如此,圓融三諦思想才被當時的社會所接受,天台宗思想才得以弘揚。

三諦圓融附註

(1)T33 P741中。
(2)T33 P743中。
(3)T33 P743下。
(4)T33 P782中,《法華玄義》
(5)T46 P28中,《摩訶止觀》卷三下。
(6)T46 P55中,《摩訶止觀》卷五上。
(7)T34 P22中,《法華文句》卷二上。
(8)T33 P682上,《妙法蓮華經玄義》卷一上。
(9)T33 P684下,《妙法蓮華經玄義》卷一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