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藏取經

鎖定
泉州傀儡戲《三藏取經》為清抄本,是民間傀儡戲班的舞台演出腳本。這種抄本稱作“傀儡簿”,因傀儡藝人學戲是靠師父口傳心授,而非紙上功夫,其作用是供演出前演師瀏覽(俗稱“走簿”),以及演出時掛在前台作為提示,與古今劇作家編寫的用以閲讀和排練的正規文學劇本有所區別。 [1] 
中文名
三藏取經
類    型
泉州傀儡戲

三藏取經歷史淵源

曾有人認為“今存傀儡戲清代抄本《三藏取經》當是明代寫本的一個傳抄本或轉抄本”,“是目前閩南地區所發現的最具原始形態的取經故事。”但如果把考察的對象還原為“故事”,用“生成”替換“創作”,用“傳播”取代“搬演”,更多着眼於故事形態演化的歷史階段,而非傳抄謄錄的時間的話,那麼,該劇的生成年代極有可能要早於明代,它似與“目連總簿”的《目連救母》一樣,應是在宋元時期生成與傳播的。 [1] 

三藏取經主要內容

全劇23出,原無標目出目,是藝人根據劇情和出場自成的段落分出,可演兩個夜場,一個日場。目次如下:
見佛祖;坐井猴;派數;收猴;收馬;收二郎;收豬;蜘蛛悶;收蜘蛛;報凶訊;收三聖;登仙閣;遇公孫;收大蛇;隔柴渡;天宮會;討和尚;收赤面;八輪嘆;收八輪;見大佛;降佛旨;封賜。
主要人物(按出場順序排列)包括取經團隊:三藏、孫悟空(齊天大聖)、二郎神、豬(朱)八戒、深沙神(白馬);神佛集團:觀音、善才、土地、諸天、寒山、拾得、龍王、李天王(毗沙門天王)、揭諦、摩家四將、釋迦文佛、金剛;妖魔集團:蜘蛛精、三聖(羅託、羅侯、羅獨)、大蛇精、赤面鬼、八輪聖母;凡人包括李世民、長孫無忌、黃公等。由上述人物簡單排列即可知,故事情節、框架相對簡單。現將劇情簡述如下:
開場,三藏自報家門,自述姓陳名玄英,父親陳光蕊賜進士出身,去南陽赴任,遇水賊劉洪、李彪,被害,母親忍辱從賊,產子,滿月拋江,被救,蟠桃寺出家。唐王做僧會,拜為齋主,又認為義子,法號三藏太子,發願西天取經。觀音指路,賜寶絛、金箍、錫杖、缽盂、芒鞋,前途去救齊天大聖一同西行。
齊天大聖姓孫名悟空,兄弟十一人,號十一曜星君,居花果山水簾洞。入天宮偷食王母蟠桃十二顆,老君仙丹三缽,飲御酒三千甕。被玉皇差二郎神、三太子、托塔天王率天兵擒拿,八卦爐中煉成火眼金睛。逃出丹爐,被釋迦佛五指山壓住,禁於幽州野馬橋下萬丈花閃琉璃井。
長孫無忌奉旨,蟠桃寺安排齋筵為三藏餞行。三藏前途至九品無船江,善才奉觀音佛旨播起蓮花渡江。土地引至琉璃井邊,以絲絛救出齊天大聖,與其摩頂受戒,戴上金箍,稱作行者。行者反悔,回花果山。三藏念動催箍咒催返。
黑沙洞深沙神食人無算,此番攝走三藏。行者與戰,道出行者根底——鐵色獼猴,一怕火,二怕水。行者被火燒敗,求見南海佛祖觀音。觀音誘深沙神捧起缽盂,以缽盂罩住其身,罰變身白馬同行取經。
二郎神因天津橋頭戲弄傳言玉女,受罰。觀音求情,貶至灌口山鎮守。見三藏師徒,發願同赴極樂。
豬八戒鎮守嵩山(豬屎山),被行者收伏,願同往西天,三藏為之改名“朱”八戒。
華山地養夫人蜘蛛精變作婦人,半身土上,半身土下,向三藏師徒呼救。自稱因做錯事,為丈夫所埋。三藏命行者撥土救人。蜘蛛精伺機攝走三藏,欲強行成婚,行者尋至,打死蜘蛛精。
蜘蛛精三個哥哥羅託、羅獨、羅侯,號稱三聖,鎮守窩山。羅託生日慶壽,小鬼來報蜘蛛精死訊。三聖怒攝三藏。
行者等與戰難勝,三筋斗雲駕往南海見觀音佛。(下缺)
登仙閣(地名)有大仙十分靈通,每歲要受童男祭獻,否則降災。有祖孫二人相依為命,當年輪值,恰遇三藏師徒。三藏勸大仙未果,行者打死大仙,原為大蛇精。着人拆毀宮殿。
天台山方廣寺寒山、拾得二仙隔柴渡化橋渡三藏,山崩橋斷,三藏跌入江中,為龍王所救,送上天台山。仙童前請赴天王萬壽面,一賀壽辰,二賀哪吒太子再出世。
毗沙門宮李天王安排齋筵,請五百尊者赴會。獻仙桃。仙童稟報:五百條手帕分五百羅漢,尚剩一條,無人收領。長老揭破前因:因第三位尊者金禪羅漢(三藏前身),當日私赴燈果會,佛罰歷三十六劫磨難。請入宮中賜酒三杯,三藏大醉不醒。
行者、二郎打上方廣寺討人,如來説出三藏大醉天王宮。二郎推行者前去天宮要人。行者憶當初鬧天宮偷食事,二郎憶戲玉女事,互相推諉,不敢前往。只得喚出揭諦扶三藏出天宮。
嵩山李長者名德,有女金玉,年方十八,為妖赤面鬼迷亂。三藏師徒借宿,悟空入女房中降妖,妖怪吐火逃脱。後從土地處探得妖怪底裏,變作李金玉誘惑妖怪。妖怪自稱本是樵夫,因見燈燈佛將珠放在三寶石上,坐閉目禪,被他吞落腹中。悟空騙妖怪吐出寶珠,伺機吞下,將妖怪擒住,以三昧火燒煉。
八輪聖母姐妹八人(金輪、銀輪、銅輪、鐵輪、錫輪、風輪、火輪、車輪),思量婚配。攝去三藏,行者尋師。罰八輪變八位飛仙,飛去西天雷音寺,報知信息。
師徒見佛,賜經一藏、文一藏、律一藏,差八金剛、四菩薩送歸蟠桃寺。
至唐市,跪念《心經》全文。唸誦佛號。佛旨封三藏為賓頭羅漢尊者、齊天封為虛空大聖、樹生太子業龍、如來(衍文?)、灌口二郎各封靈通大帝。朱八戒、深沙神及琉璃諸位等,各賜成佛。唐王李世民封三藏為大法真經大禪師。 [1] 

三藏取經價值意義

此戲與目今所見各本西遊故事,尤其是隸屬於百回本譜系者有諸多不同。雖然故事的整體流程大致相近而略簡,但不論取經團隊成員、神佛,還是各路妖精都有各自與常見故事系統不同的演繹。總體看來,後來百回本的許多橋段似乎都能從中找到影子,而這正符合原生西遊故事早期發育階段的形態特徵,即一個單元故事中,包含後來多個單元故事的元素。此戲的素材、情節來源多取自《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乃至其他宋元雜劇,雜取種種,合成一個,但恰恰與後來的百回本相去霄壤。所以它的出現應遠在百回本之前,屬宋元時期民間流傳西遊故事系統。 [1] 
因它是民間藝人的口頭創作,難免方言俚語入曲。民間藝人重戲輕文的傾向造成了現存文本的粗糙駁雜,雅俗交錯。但所有這些恰説明其早期流傳的原生形態,未經過文人的加工打磨。因為後出轉精,古樸的、稚拙的藝術特質往往只有在早期藝術形態中才得以留存。這一點從其所用曲牌亦可見一斑。《三藏取經》所用音樂曲牌,殘存了大量宋元戲文的遺制。泉州傀儡戲《三藏取經》應出現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之後,與楊景賢《西遊記》雜劇等同時或更早,是宋元間流傳的“南系”西遊故事的階段性標誌。其獨特價值之一,在於呈現了楊景賢《西遊記》雜劇之外的又一套獨具面貌的西遊戲,一南一北,既自成系統,又有互滲,可互為補充。作為《西遊記》成書的特定階段產物,該劇整合了宋元間流傳的西遊故事,又因主要於中下層流通渠道傳播,故事形態的惰性較大,故而保存了大量的宋元舊貌。尤其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此戲已形成了完整的取經體系。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