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華橋

鎖定
三華橋,將樂縣城區橫跨金溪,連接古鏞、水南兩地的重要橋樑,因縣內有金華、銀華、玉華3個古洞而名。這座橋始建於宋代紹興31年〔1161年〕,由兵部侍郎黃伯固主建,又名“利涉橋”,後幾經毀建。
中文名
三華橋
別    名
將樂三華橋
位    置
福建省將樂縣城區

三華橋發展歷史

據《將樂縣誌》記載 [1]  ,解放前的最後一座三華橋建於明代萬曆6年〔1578年〕,清代順治元年〔1644年〕,該橋毀於大水,橋墩尚存。此後,靠擺渡和臨時浮橋閲盡人間滄桑315年。直至解放後的1958年11月,縣裏利用原有橋墩進行加固加高,改建石墩木樑公路橋,解決兩岸人員出行問題。1960年,該橋建成通車,取名“躍進橋”。
“躍進橋”橋長300餘米,橋面寬6.5米。1976年7月,因橋面木料腐爛,車輛禁行。“由於市民生產生活需要,這座三華橋此後有過兩次改造。”據縣誌記載和蘇海華介紹,1976年底,縣裏對橋面木料腐爛的“躍進橋”進行修建,1978年竣工。此次橋面拓寬到了10.5米,命名“新長征橋”,後不久複名“三華橋”。為了解決交通擁擠問題,1993年,縣裏邀請專家按照當時的建築工藝水平,採用砼懸壁挑梁再次加寬橋面。這一次,橋面拓寬到12.5米。

三華橋發展

1960年,取名“躍進橋“,橋長300餘米,橋面寬6.5米;
1976年底至1978年,取名”新長征橋“,橋面拓寬到了10.5米,後複名”三華橋“;
1993年,採用砼懸壁挑梁再次加寬橋面,拓寬到12.5米;
2009年,採用現行《橋規》推薦的按連拱計算的方法,橋拓寬16米。

三華橋景觀建設

2012年,縣政府決定,加快建設將樂縣三華橋至樟華路段景觀工程 [2]  ,設計長度587米,面積19500平方米,包括木棧道、外挑平台、組合花池、金溪煙雨logo景牆等。項目總投資1500萬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