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縣洲大橋

鎖定
三縣洲大橋(Sanxianzhou Bridge)是中國福建省福州市境內一座連接台江區倉山區的橋樑 [1]  ,位於閩江之上,為福州市區主幹道路重要組成部分 [2] 
三縣洲大橋始建於1997年1月,1999年5月1日竣工投用 [3] 
三縣洲大橋北起台江區蒼霞街道 [4]  、南至倉山區上渡街道 [5]  ,線路全長4913米 [6]  ;橋面為雙向六車道城市主幹路,設計速度50千米/小時 [2]  ;工程項目總投資6.2億元人民幣 [6] 
中文名
三縣洲大橋
外文名
Sanxianzhou Bridge
始建時間
1997年1月
投用時間
1999年5月1日
所屬地區
中國福建省福州市
類    型
斜拉橋
長    度
4913 m
寬    度
30 m
車道規模
雙向六車道
設計速度
50 km/h
起止位置
台江區蒼霞街道、倉山區上渡街道
管理機構
福州市市政工程中心

三縣洲大橋建設歷程

三縣洲大橋遠景 三縣洲大橋遠景
1996年底,三縣洲大橋動工建設 [7]  ,為福州境內跨越閩江的第四座大橋 [6] 
1997年起,三縣洲大橋進入實質施工階段 [8] 
1998年12月27日,三縣洲大橋完成合龍工程 [9] 
1999年5月1日,三縣洲大橋建成使用 [3] 
2006年10月3日,三縣洲大橋吊杆啓動防腐處理工程 [10] 

三縣洲大橋橋樑位置

三縣洲大橋位於中國福建省福州市城區內部,主橋上跨閩江河道及其三縣洲江心島嶼 [2]  ;北端位於台江區蒼霞 [4]  ,接白馬南路 [11]  ;南端位於倉山區上渡,接上渡口立交橋 [5] 
三縣洲大橋南北縱跨閩江兩岸一島 三縣洲大橋南北縱跨閩江兩岸一島

三縣洲大橋建築設計

三縣洲大橋建築結構

三縣洲大橋索塔結構 三縣洲大橋索塔結構
三縣洲大橋以江心洲三縣島為界分北汊橋和南汊橋,全段呈南北方向佈置於閩江水道上 [2] 
三縣洲大橋是當時中國國內單伸臂最大的預製懸拼獨塔預應力混凝土單索麪斜拉橋 [12]  。主塔為倒Y形結構 [13]  ,坐落於江心洲三縣島北側岸邊上 [2]  ,如同一架巨大的豎琴立在閩江智商 [4]  ;其上部直柱部分為斜拉索錨固區,空心箱形截面,斜索直接錨固於塔壁的錨固槽中。錨固區塔柱平面縱橫向均設有預應力筋,為改善主塔橫向線形,錨固區直塔柱和兩傾斜塔柱交叉處設大半徑圓弧過渡段;為改善主塔縱向景觀,主塔外側留有景觀凹槽。主樑橫截面為倒梯箱形,單箱三室結構,主塔與主樑相交處兩塔柱之間設置一道橫樑。斜拉索採用鍍鋅高強度平行鋼絲索體系,兩端採用冷鑄錨頭,索外包裹雙層高密度聚乙烯護套。主墩基礎設計採用鑽孔灌注樁,樁尖潛入基岩,基礎採用上下兩個分離式承台;其餘輔助墩和邊墩均採用圓形柱式墩 [2]  。北汊橋主體為斜拉橋,南汊橋主體為利用地形多跨佈置的互通式立交橋 [6] 

三縣洲大橋設計參數

三縣洲大橋線路總長4913米,其中引道段全長3420米,橋樑段全長1493米 [6]  ,橋寬30米 [7]  ,塔高125米 [6]  ;大橋主跨238米,大邊跨179米(小邊跨76米+56米+47米),最大伸臂211.5米 [12]  ;全橋共有116根斜拉鋼索 [14] 
技術標準
道路等級
城市一級主幹路
荷載等級
汽車-超20、掛車-120、人羣-3.5千牛/平方米、雙側管線-10千牛/米
車道規模
雙向六車道
設計速度
50千米/小時
橋面寬度
30米:欄杆0.25米+人行道1.25米+行車道12米+中央分隔帶和錨索區3米+行車道12米+人行道1.25米+欄杆0.25米
路面坡度
縱坡2.5%、橫坡1.5%、豎曲線半徑5000米
抗震等級
按Ⅷ度設防
抗風等級
41米/秒
通航等級
最高通航水位+6.13米;北汊通航2×500噸級分節駁船,四級航道,通航淨高8米;南汊不設等級航道
數據資料 [15] 

三縣洲大橋設備設施

三縣洲大橋夜景
三縣洲大橋夜景(3張)
2007年,三縣洲大橋安裝景觀照明燈,作為夜景工程組成部分 [16] 

三縣洲大橋建設成果

閩江公園橋樑園裏的三縣洲大橋模型 閩江公園橋樑園裏的三縣洲大橋模型
● 技術難題
三縣洲大橋建造特點是斜拉橋主跨箱梁採用分塊預製拼裝法施工,邊跨箱梁採用分段現澆方法施工 [17]  。常規建橋需先佔用200米長、30米寬空地,做好全部混凝土箱梁,分塊吊裝上橋,以減少預製誤差。三縣洲大橋空地只有一塊60米長菜地,為解決建設用地問題,工程設計師高宗餘提出主跨部分採用懸臂拼裝法施工 [18]  ,懸臂拼裝共4聯,每聯49米,分成14塊,每拼裝塊長3.5米,各聯之間設置一濕接頭 [19]  ,以減小誤差 [18] 

三縣洲大橋價值意義

三縣洲大橋與六一路、湖東路、白馬路等連接形成內環,推進了福州城市“東擴南進”發展戰略的實施。(新華社 評)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