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縣橋

鎖定
三縣橋(又稱石頭大橋)位於大南門口,橋身高大而雄偉,為三孔石橋,主橋長38米,寬7米,橫跨小南河已近百年。全橋沒有一根鋼筋,沒有一滴水泥,但堅固異常,堪稱一奇。傳為宋代包和尚用盡畢生化緣所得修建而成。古橋銜接肥西縣舒城縣廬江縣三縣,故名三縣橋。古橋與橋頭徽派建築融為一體,景色蔚為壯觀。 [1] 
中文名
三縣橋
所屬年代
始建於宋代,修復於民國十五年
別    名
石頭大橋
長    度
38 m

三縣橋歷史沿革

三河地處原合肥縣、舒城縣、廬江縣三縣交界處,此橋因“一橋跨兩岸,雞鳴三縣聞”而得名,是三河現保存最為完好的古石橋。 [2] 
它始建於宋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代代修葺,最後一次修復是民國十五年,距今也將近百年。因為時間長了這座橋與三河人們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三河人民也親切的稱它為石頭大橋。從橋面上可以清楚的看到這些厚青石板都已經被打磨的非常光滑了,而這些都是歲月的見證。 [2-3] 

三縣橋造橋方法

肥西縣三河鎮三縣橋
肥西縣三河鎮三縣橋(6張)
從橋的側面,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橋孔處有一條一條白色的痕跡,那些是糯米汁,在沒有水泥沙漿的過去,造橋師傅們是用糯米汁、明礬、雞蛋清等一些材料攪拌在一起然後灌入石縫中,才將這一塊塊的大青石粘在一起。在兩邊橋墩的上方有個突出的部分,那是龍頭。在橋的另一面還有一個龍尾,而這不僅僅是個裝飾物,更重要的作用是洪水警戒線,水淹到了龍頭,那就提醒大家這水可大了,很危險!歷經千年的風雨洗禮,三縣橋依然牢固併發揮着巨大的作用。 [2] 

三縣橋造橋故事

那麼這座橋到底是誰建的呢?這裏有一個傳奇而感人的故事。當年這裏沒有橋,只有一個渡口,擺渡的人姓曹人稱“曹大渡”,因其為人兇狠、收費苛刻,這個渡口又稱為“閻王渡”。有一天,有位和尚來到三河在此擺渡,這位和尚人稱苞和尚,但並非姓包而是因為他的脖子後面長了一個皰,而得此名擺渡時因收費,皰和尚和曹大渡發生了爭執,皰和尚深有感觸決意在此建一座橋,方便兩岸百姓於是皰和尚四處化緣、募捐,傾其所有,黑髮人變成了白髮人,終於建成了這座三縣橋,在橋竣工前皰和尚不幸因積勞成疾歸天了!所以三河人民也親切的稱這座橋為石頭大橋,因為最親切的名字才能表達人們最真切的心。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