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統曆週期

鎖定
三統曆週期,在我國漢代也發現日、月食具有一個135個朔望月的週期。135個朔望月等於3986.6天,約等於11年少31天,也就是説日、月食每過11年少31天重複發生一次。這個循環週期記載在漢代的“三統曆”中,因此也稱為“三統曆週期”。
中文名
三統曆週期
年    代
西漢

目錄

三統曆週期歷史簡介

漢綏和二年(公元前7年)開始實施的歷法。西漢末劉歆董仲舒唯心主義的“三統説”(即歷史循環論,認為天之道週而復始,黑、白、赤三繞循環往復)塞進太初曆,稍事初充,改名三統曆。由於它穿鑿附會於樂律、易數、五行等,並以神秘地解釋曆法中一些數據的來源,在理論上違背了科學和實踐,對後世曆法的改革帶來不良影響。但歆所撰《三統曆譜》,不僅系統闡述了鄧平的八十一分法,而且初充了很多原來簡略的天文知識和上古以來天文文獻的考證,為《漢書.律曆志》曆法部分的藍本。其具體內容有造歷的理論,節氣、朔望、月食及五星等的常數和運算推步方法及基本恆星的距離等。包含了現代天文年曆的基本內容,因而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曆的雛形。《漢書.律曆志上》:“劉向總六歷,列是非,作《五紀論》。向子歆究其微渺,作三統曆及譜以説《春秋》,推法密要,故述焉。”《後漢書.律曆志中》:“自太初元年,始用三統曆”王先謙集解引清錢大昕:“三統與太初異名而同實。劉子歆用太初法推衍之以説《尚書》、《春秋》,又追日月五星同起牽牛之始,以為太極、上元,初非別立一術,則三統之名不自歆始也。”

三統曆週期意義

中國古人也曾提出過類似的經驗規律,漢代《太初曆》記載了“三統曆週期”,即交食(日食或月食)在經過135個朔望月後就會重現,換算成天則為3986.63天。
不管是“沙羅週期”還是“三統曆週期”,其所説的日食或月食的重現,都是指整個地球範圍內的,而不是指同一地區。而“三統曆週期”所指的交食也不盡相同,上一次是日全食,下一次則可能是日偏食。不過,令人驚奇的是,2047年1月26日上午,同樣是春節,我國公眾將看到更精彩的日偏食。北京與東北三省可觀賞到大半個太陽被遮住的天象,其他地區的公眾也能觀賞到程度不同的日偏食。
同樣是日偏食,而且還都是在春節這一天,在經過38年後在中國重現,這是非常“神奇”的,也是百年難遇。